楊德林 何平
【摘要】文言文不僅是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髓,也是很好的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資源。文言文不僅可以促進學生更好地了解漢字的規(guī)律,豐富學生的審美認知能力,還能豐富學生的社會經(jīng)驗,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寫作能力,此外,文言文有著豐富的人生智慧,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高中語文;文言文;載體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議題,既為教師更好開展語文教學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方向,激發(fā)了廣大語文教師集思廣益,怎樣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又能讓語文學習成為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筆者在語文教學中,發(fā)現(xiàn)文言文是提高高中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載體。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在學習任務群13,學習漢字漢語專題研討中提到:“有意識地在義務教育和高中必修階段積累的基礎上,發(fā)現(xiàn)與漢字、漢語有關的某些問題,結合漢字、漢語普及讀物的閱讀,進行歸納梳理,驗證漢字、漢語的理論規(guī)律,例如漢字的表意性質、漢語的韻律特點、詞匯意義的系統(tǒng)性、文學語言的靈活性、口語與書面語的不同特點等,提高對語言現(xiàn)象的理性認識?!蔽难晕钠鋵嵖梢哉f是很好的學習材料之一,例如漢字的一些偏旁部首之類,往往都有一定的表意作用,只是今天孩子們不知道古漢語時它們的寫法,如“都”字的部首右“ 阝”同“邑”,往往都和城市有關;再如“鄭”本義就有要塞的意思;此外,左“ 阝”同“阜”,往往與山丘的起伏有關,一般有逐漸變化的意思,如“降”“陽”等。如果學習文言文,這些內容就有助于學生更好地了解現(xiàn)代漢語一些漢字的意思。另外,學生了解了這些規(guī)律,對于讀懂古代書籍,也具有重要的幫助作用。他們有時可以自己去試著猜測這個漢字的意義。
文言文包括的范圍十分廣泛,不是只有“四書”“五經(jīng)”,還有很多優(yōu)秀的散文,學生在閱讀這些優(yōu)美的散文過程中,既是一個欣賞的過程,提升自己的鑒賞能力,還可以走入作者的內心,被作者的精神境界所感染,進而實現(xiàn)精神的修煉。如我們在《赤壁賦》中,不僅可以感受赤壁的美,那里有“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美,還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的變化,蘇軾與朋友泛舟于赤壁之下,盡管他們的處境并不樂觀,因為蘇軾剛剛被貶到黃州,但是面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他們更多的是欣賞與體悟,蘇軾甚至放飛了自己的思想,“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他希望自己能夠與這種景致融化為一,進而“羽化而登仙”。人生難免會有失意和不如意,如果一味沉浸于悲傷之中,人生不免會消極,高中生盡管沒有經(jīng)歷過什么大風大浪,但是讓他們在骨子中和古人進行思想的交流,讓他們知道歷史上還有蘇軾這個大文豪,他的才華高于我們普通人不知道有多少,他同樣會面對不如意,他對于這些不如意是怎樣做的?同學們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無形中與蘇軾進行了一個簡短的對話,蘇軾從更高的層次給了同學答案:“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普通課程標準》中提到閱讀傳統(tǒng)文化精品中有這樣的要求:“閱讀作品應寫出內容提要和閱讀感受。選擇一部(篇)作品,從一個或多個角度討論分析,撰寫評論?!彼?,我們在讓學生閱讀文言文的同時,一定要鼓勵他們寫出自己的閱讀感受,并能生發(fā)自己對文本更多新的認識??梢允菑奈谋咀陨淼乃囆g角度,也可以是人、事的角度,讓他們對文學作品有一個更加全面的認識。不僅可以讓他們欣賞文本,還可以提升自己的鑒賞能力,他們還可以借此閱讀鑒賞更多的書籍,可以是古人的,也可以是今人的專著或者文章,豐富他們的閱讀鑒賞功底,積累更多的鑒賞知識。對于他們閱讀文本,增加對文本內涵的更深刻的理解,奠定好的基礎。如同學們在閱讀《紅樓夢》的時候,他們就可以有很多寫作的機會,他們可以通過對文本中的細節(jié)的梳理和分析,提出自己的觀點,如對人物形象的分析,如分析林黛玉的性格,主要是什么樣的性格?為什么會形成這樣的性格?此外,人物的性格是單一的,還是復雜的。因為有人認為林黛玉尖酸刻薄,難道就沒有寬容的一面嗎?那么為什么林黛玉會形成這樣的性格呢?文本中是否有介紹?如何找到這些內容?一旦形成這些意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閱讀恐怕就不止一遍兩遍的問題了,可能要讀上十幾遍,因為你要給自己的論調找證據(jù)。
文言文記錄了古人的言行與智慧,學生學習的過程,是一種汲取社會經(jīng)驗和教訓的重要途徑。如學生學習《燭之武退秦師》這篇文章,學生可以通過燭之武與秦穆公的對話,學會表達自己的觀點的技巧,而且燭之武的故事充滿了智慧。燭之武見到秦穆公,沒有過多鋪墊,而是先交代了談判的底線,因為鄭國已經(jīng)知道,如果和兩個大國交戰(zhàn),必定滅亡,但是燭之武沒有放棄尊嚴,而是表現(xiàn)得不卑不亢,反問滅了鄭國對秦國有什么好處?激發(fā)秦穆公的好奇,然后開始離間秦國和晉國的關系,擺出鄭國可以給秦國的好處,鄭國可以作為秦國東方的主人,然后對晉國進行攻訐,提出晉國是一個十分貪婪的國家,滅了鄭國必定會侵犯秦國。最后秦穆公被燭之武的說辭打動了,進而選擇了和鄭國同盟。所以讀了這段小文,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真實本質,以及生活交往的技巧。
總之,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我們要好好地利用文言文資源,讓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資源可以更好地發(fā)揮它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