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尋麻麻
“棉花糖實驗”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好多文章都提過,讓我們來簡單回顧一下: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沃特·米施在幼兒園里進行了一系列實驗。實驗中,大人將孩子單獨留在房間,面前擺一個盤子,盤子里有顆棉花糖,然后告訴孩子:“自己有事要離開15分鐘,等他回來時,如果棉花糖還在,就會再給孩子一塊棉花糖作為獎勵。當然,孩子實在想吃,也可以選擇按鈴,直接吃掉棉花糖。”
一些孩子甚至沒等到按鈴,就吃掉了糖,還有些孩子拿起糖又放下,但最終還是按鈴吃掉了糖,只有大約1/3的孩子成功抵御了誘惑,在15分鐘后得到了另一顆糖的獎勵。
大約20年后,沃特·米施l對當年參加實驗的孩子進行了后續(xù)調查。發(fā)現,當年成功抵抗誘惑的孩子,擁有了更高的學歷、更健康的體重,SAT成績也比直接吃掉棉花糖的孩子平均高出210分。
沃特·米施由此提出:自控力,也就是延遲滿足的能力,是決定孩子未來成就的關鍵。
但這個實驗只說了延遲滿足有自控力的孩子,將來成就更大,并沒有說明,為什么有的孩子自控力強,能忍住不吃糖,有的孩子卻根本忍不住,只想馬上吃掉棉花糖。
除了先天因素,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孩子與孩子之間不同的自控力呢?
想了解自控力的真相,不妨跟我一起去看看棉花糖實驗的改良版。
改良版的實施者是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的莎蘭·基德教授,她于2012年發(fā)表了研究成果。
他們把實驗改成了兩步,第一步,將孩子分為A、B兩組,讓孩子們畫畫,旁邊放了一盒用過的舊蠟筆。
A組由“可信的大人”主導,告訴孩子可以用現在的舊蠟筆,或者稍等一下,她會去拿一些新的更漂亮的蠟筆。幾分鐘后,大人真的拿來了新蠟筆。
B組由“不可信的大人”主導,這個大人食言了,沒有拿來新蠟筆。
經過了第一步的“熱身”,第二步莎蘭·基德才引入傳統(tǒng)的棉花糖實驗。
結果令人震驚,在第二步的棉花糖實驗中,A組(大人守信的那一組)孩子延遲滿足的平均時間達到了12分鐘,而B組(大人不守信的一組)只有3分鐘,A組測試出的延遲滿足能力比B組孩子整整高出了四倍!
你看出來了嗎?
自控力的真相是:如果孩子相信棉花糖終究是屬于他的,他會更愿意等待。如果孩子不相信等待的結果,覺得現在不吃待會肯定沒戲,會選擇立即馬上吃掉。
原來,延遲滿足的秘訣并不在延遲,而在滿足。
一個生活在信任環(huán)境中,安全感被充分滿足的孩子,他不會急,也沒必要急,自然扛得住誘惑。
而生活在失信環(huán)境中的孩子,本身就有很強的匱乏感,滿心都是朝不保夕,他們只會想:“現在不吃,待會可以多吃,一定是騙人的,我還不如現在就吃了更穩(wěn)妥!”
說到這兒,我就想到了自己大學剛畢業(yè)時的一段往事。
大學剛畢業(yè)的第一年,你們猜我所有工資都用來買了什么?全是衣服,各種款式的衣服。其實很多我就穿過一次,還有些連吊牌都沒來得及剪,明知道是浪費,卻還是控制不住地買買買。
那時的我,心里住著一個沒有安全感、從未被滿足的孩子。
曾經,大概在初中時,青春期的我好渴望擁有一套漂亮的運動服,每天放學經過那家商店,都要去櫥窗前巴巴地看幾眼。我媽承諾說,只要我期末考全班前三就給我買,我拼盡了力氣,很爭氣地考了前三,我媽卻反悔了,估計是嫌運動服太貴。
類似的事情發(fā)生過好幾次。在我眼里,漂亮衣服就像那顆充滿了誘惑的棉花糖,我根本沒有信心,確定他明天還可以屬于我,所以今天能吃肯定會吃,哪里等得了明天?于是才有了長大后瘋狂的彌補,一有錢就趕緊買衣服,不為什么,就算囤著也好。
我這個買買買的毛病,一直到工作三年后,才算徹底治愈。一方面是因為買夠了,長期缺失的那部分已經得到了充分滿足,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自己在成長,慢慢理解到童年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
如今每每想起這件事,我會覺得既可悲又可笑,這三年來總共買的衣服,仔細算算價格不菲,浪費了至少好幾萬吧,而當年,我渴望的運動服,總價還不到100元?;◣兹f元彌補一百元的遺憾,是不是很可笑?再看看身邊那些自控力特別好的朋友,無一例外,都是家庭條件還不錯的,他們從小就從父母那里獲得了充足的安全感,“糖果”在他們眼里不是稀缺品,因為不稀缺,所以也不存在令人無法自拔的誘惑力。
一番反思后,我會覺得,當我們去談自控力,談為什么孩子抵制不住“糖果”的誘惑時,不如先從改變自己的日常行為做起,說不定還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很多自控力不太好的孩子,其實就是因為平時父母下意識失信,導致了安全感的匱乏。不相信未來,才只關注當下。
像我媽那樣赤裸裸地“失信行為”現在不多了,但圖自己一時方便,給孩子開出空頭承諾的事還是不少。
比如,想讓孩子乖乖地寫作業(yè),我們可能會隨口許諾:“快寫哦,寫完作業(yè),媽媽就帶你出去玩滑板車?!贝⒆诱鎸懲曜鳂I(yè),又覺得時間有點晚,想想算了,還是準備洗漱睡覺吧。
“熊孩子”東跑西晃就是不好好坐下來吃飯,讓人頭疼,為了省事又見效快,我們可能會說:“你要是吃完這碗飯,就可以看動畫片?!贝⒆映酝觑?,又因為忙著其它事忘了剛剛給他許下的承諾。
到了下一次,當我們對孩子說,要先寫完作業(yè)再玩,孩子就不愿意了,他的想法是能先玩一秒是一秒。
你心想,這孩子怎么這么沒自控力,殊不知,他不過是從大人的行為中搞明白了一個道理:做完作業(yè)再玩都是騙人的,我還不如有得玩的時候就先玩!
無法自控,不是孩子不想控制,而是他沒有能力去控制,那沒有被滿足的渴求一直都在,面對誘惑如同久旱逢甘霖,連多一秒的延遲都難以忍受,如何自控呢?
所謂自控力,核心是自我,主語是我,主體也是我,自我沒有力量的話,是談不上自控力的。只有自己的需求被看到,被重視,被認真負責地回應過,孩子才能在這個基礎上,構建出一個有力量的自我,產生控制自己的能力。
你可能會覺得,生活中這些許諾都是小事,孩子應該過兩天就忘了吧。其實你眼里的小事都是孩子的大事,他們也許當時不說什么,但并不代表他會忘記。一段時間后,孩子可能不再記得這件事本身,但這件事帶來的委屈和失望會在他心里留下印記,這些心理印記才是主導人下次行為的關鍵。
類似的“小事”,如果每天時有發(fā)生,慢慢累積,就會構成孩子的觀念:今后的事都不穩(wěn)妥,即時滿足才是正道!
如此一來,還談什么自控力呢?
1、除了先天因素,是什么原因導致了孩子與孩子之間不同的自控力?想了解自控力的真相,不妨看看棉花糖實驗的改良版。
2、延遲滿足的秘訣并不在延遲,而在滿足。
3、自控力不好的孩子,大多源自平時父母下意識地失信,導致安全感的匱乏,不相信未來,才只關注當下。(摘自東西兒童教育)(編輯/紫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