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因為法律體系的不健全,導致學生在校園內(nèi)受到傷害時不容易得到合理的解決,因此,要制定《校園安全法》,用法律的武器保護監(jiān)護人的權益,切實保障學生在校的生命安全,立法時要遵循安全第一,結合實際、科學性、公平性等原則。
關鍵詞 監(jiān)護人 學生 《校園安全法》
基金項目:本文系陜西高教學會保衛(wèi)學專業(yè)委員會保衛(wèi)工作研究課題項目,編號:2017005。
作者簡介:王超,西安科技大學,工程師,研究方向:法學。
中圖分類號:D920.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8.127
近年來校園學生人身安全事故頻發(fā),校園暴力問題日益突出,對當事人造成了嚴重的傷害,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有關部門統(tǒng)計,全國中小學生年均非正常死亡人數(shù)達到了1.6萬人,相當于每天都有50名處于成長階段的學生死于非命,哀之深,傷之切,再次為相關教育部門敲響了安全的警鐘。
校園安全事故的問題不斷,而法院在處理判決學生安全事故案件時,因無專項法律可依據(jù)使得無法給權益受侵者一個公平的答復,學生的權利得不到保障,學校因此被告上法庭,影響了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學生在校園的安全立法問已題迫在眉睫,相關司法部門應加快推進立法,早日還學生們一個安全和諧的校園環(huán)境。
一、《校園安全法》立法背景
校園安全事故的高頻發(fā)生迫切需要加快推進校園安全法的立法,隨著人們法律意識的提高,當學生在學校出現(xiàn)安全問題的時候,很多學校被推上被告席,被要求給在校受到傷害的學生們一個合理的答復。在校中小學生人身安全事故屢次發(fā)生,嚴重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也擾亂了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為了盡快減少在校學生傷亡事故的發(fā)生,亟待制定完善的《校園安全法》,合理劃分學校,家長,學生及社會的責任。
我國《憲法》、《民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中均有對在校學生合法權益保護的反映,但這些法律對在校學生的合法權益保護規(guī)定并不明確,還存在一定的疏漏,對學生在校人身傷害案件的歸責問題,處理標準并無清晰說明。
2009年9月1日教育部實施的《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對學生的傷害事故處理有了一定的規(guī)定,但其只能算作是部門規(guī)章,在法院判案時僅供參考,并無決定權利。因此,目前尚無行之有效的專門的法律保護學生的在校人身安全,亟待制定《校園安全法》來填補法律在保障學生在校安全的空白。
二、《校園安全法》立法目的
依校園安全法之名作解,其目的是保障學生人身安全,在校學生包括所有在校中登記注冊擁有教育檔案的人群。校園包括學校所轄范圍內(nèi)的所有教育場所。安全一詞為無危險,無事故之意。在校學生年齡大多處于無民事行為能力之列,其人身安全能否得到有效保障直接影響著正常的學習生活。故此,其安全保障愈加特殊且重要。
《校園安全法》應將學生生命健康權作為首要保障目標,以眾多學生人身安全事故案例而言,在校生的生命健康權受侵比例較大。
在多起校園傷害事故案例中,有很多涉及到學校教育行政部門法的責任,這也是案例處理中的難點。學校與未成年人學生間是一種委托監(jiān)護的關系,監(jiān)護人應與學校簽訂委托核合同,以便學生在發(fā)生安全事故時有據(jù)可憑。
校園安全法應明確學校的責任,不能僅從管理角度上約束學校。我國高中階段學生還不具備法律規(guī)定的民事能力,教育行政部門應在發(fā)生校園安全事故中承擔一定責任。
高校中教育行政部門一般不介入校園安全事故處理。目前大多高校是保衛(wèi)部門負責安全事故,但他們沒有行政職務,因此高校保衛(wèi)部門的改革勢在必行,應賦予其一定的權利,提高安保人員素質(zhì),盡量避免傷害事故的發(fā)生。
通過大量的學生安全事故案例分析,大多事故的發(fā)生是由于學生缺乏自我保護意識,高校學生在這一個問題上尤為明顯,雖說高校學生已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但由于缺乏社會經(jīng)驗,心理思想比較單純,很容易被犯罪分子盯上,如果缺乏安全意識,便易受侵,輕則受騙,重則危及生命安全。以此,提高高校學生安全意識是避免發(fā)生傷害事故的重要舉措。
中小學生屬于無民事行為能力的群體,他們的法律安全意識應有監(jiān)護人教育。學校教育機構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安全意識。
目前大多學生在進行處分時僅是單方面意見。學生也屬于中國公民應享有一切公民享有的權利。在事故處理時,應采取旁聽制度。近年來我國已有三部法律規(guī)定了聽證制度,引入聽證制度有利于保障學生的合法權益。若學校安全事故性質(zhì)不太嚴重,可由學校教育行政部門處理解決。
三、《校園安全法》立法原則
由于校園安全事故多屬民法范疇,因此,我國民法中的一些原則也適用于校園安全法。包括平等、公序、誠信等。但校園的特殊性決定了在立法時應遵循一些特殊的原則。
(一)安全第一的原則
安全第一的原則是《校園安全法》的首要原則。安全包括學生的身心安全,在立法過程中必須貫徹安全第一的思想。
(二)結合實際的原則
結合實際包括結合學校實際類型及學生具體年齡兩個方面。學校類型可分為高等學校,中等學校,幼兒園等。地域上有城市學校和農(nóng)村學校之分。因此,在立法時應結合學校實際類型,使得法律更完善合理。結合學生實際年齡原則指《校園安全法》應以保護未成年人為重點。
(三)科學性原則
學校屬于學制系統(tǒng)內(nèi)專門實施教育活動的機構,不同于企業(yè)將安全生產(chǎn)作為重大目標。而這并不意味著學校可以忽略安全問題,應在立法過程中貫徹科學性原則,在保障安全的基礎上開展教育活動。在法律中應規(guī)定學校開設相應的安全教育課程,保障安全的前提有效進行教育教學。
(四)可操作性原則
可操作性指責任認定追究要合理合法。采用過錯責任原則,在立法過程中應將一切可能發(fā)生的事故作以認定,以免盲目擴大自由裁量權。
(五)綜合治理原則
學習的教育活動不是單一的,學校與教育行政部門間是隸屬關系,與學生間是管理與被管理關系。在立法過程中應貫徹綜合治理的原則,讓學校,家庭,社會形成一個統(tǒng)一個體,營造良好的教育教學環(huán)境。
1995年我國教育法頒布實施,但目前尚無處理校園學生安全事故的專項法律,導致學生在校安全事故頻發(fā),處理相關案件時得不到公正的裁定。
我國教育機構規(guī)模不斷擴大,學校逐漸成為一個開放式的教育園區(qū),不同素質(zhì)的人員為學校的教育活動故造成了諸多安全隱患,大量的社會實體進入校園,給學校教育管理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校園內(nèi)外發(fā)生的眾多安全事故有其共性,即學生缺乏自我保護防范意識。面對突發(fā)的事故毫無對策。學生所接受的安全教育甚微,安全意識極為淡薄。
校園周邊環(huán)境的不良影響也是導致學生安全事故的重要因素。校園周邊的網(wǎng)吧,酒吧,游戲廳等娛樂場所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扭曲學生的價值觀,充斥著色情暴力的社會環(huán)境嚴重影響了學生的精神健康。
加快推進校園安全法是確保校園安全,構建和諧社會,保障教育事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校園安全不僅是學生身心健康的保障,也關系著學生的生命權利。校園安全事故頻繁再次為社會敲響了警鐘。
隨著教育體制的改革發(fā)展,學校日益社會化,學校逐漸形成一個小社會,在校學生人生傷害事故屢次發(fā)生,人們的法律意識也不斷提高,當學生在校權益受到侵害時,學校常被推向法院被告席,并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因此,應加快推進校園安全法立法,減少學生安全事故糾紛給社會帶來不安定的因素,維護學校正常的教育秩序。
校園安全社會關系具有復合性,包括具有橫向平等性質(zhì)特征的教育民事關系,及教育刑事關系和教育行政關系。目前我國的刑法,民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均有保障學生人身安全的規(guī)定,但在很多校園安全問題上還存在很多漏洞,未涉及在校學生人身傷害案件的規(guī)則問題,未對學生在校人身安全的保護主體及權義進行全面規(guī)范,使得有關方責任劃分不明確,形成安全事故隱患。
目前我國司法機關對學生的傷害事故主要依據(jù)民法,而民法僅對一般人身損害賠償安全做出了規(guī)定,不適于此類特殊案件的審理。
校園安全專項立法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基礎。相關部門在參與校園安全事故中積累了一些經(jīng)驗,并采取了一些防止事故發(fā)生的措施。目前我國校園安全立法時機已經(jīng)成熟。做好學生的安全教育防范工作是各級政府部門和學校教育部門的重要職責。
校園安全立法必須結合我國校園實際情況。校園安全立法需要一個過程,要結合實際情況穩(wěn)步推進立法,確保法律的全面,科學,可操作。
目前我國校園安全事故的主要類型包括學生因活動不慎造成的意外傷害,學生間的斗毆事件造成的傷害,校園交通安全事故及學生因疾病造成的傷害。近年來頻發(fā)的校園安全事故向我們說明加快校園立法刻不容緩。2009年,俄羅斯中小學校全年首次無一例死亡事件發(fā)生,美國早在1990年就頒布了《校園安全法》,這些國外的學校安全立法管理傾向于形成保障學校安全的系統(tǒng),加強與教育行政部門,司法部門,社會組織等多方面聯(lián)合協(xié)作。近年來。我國在學校安全方面相繼出臺了一些行政法規(guī),但整體而言,學校安全立法還存在專項立法滯后,體系不健全,內(nèi)容不完善,層次較低下等問題。尚不能滿足保護學生都的在校合法權益,不利于教育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因此我國可以借鑒國外的相關先進立法經(jīng)驗,結合我國學校實際情況,聯(lián)合司法部,教育部等多方組織,加快推進校園安全立法工作。
要深入研究分析校園安全事故中存在的問題,在立法規(guī)劃設計時進行全局考慮,使立法工作有計劃,有步驟,有目的的進行,促進校園安全法的有效性、科學性和系統(tǒng)性。
在眾多的校園傷害事故案件中,有很多都涉及到學校教育部門的責任,通常當學生發(fā)生傷害事故時,學校態(tài)度不明朗,導致事故處理結果不能達到家長的滿意。因此,在制定校園安全法律時應明確學校的法律責任,加強教育行政部門的監(jiān)督職能。通過立法的形式賦予警察部門組建專職校園警察的權利,提高對突發(fā)事件的處置能力,改變當前學校保衛(wèi)部門無行政職務權利的情況,使校園治安由靜態(tài)管理走向動態(tài)管理。
近年來,校園安全事故頻發(fā),而目前我國尚無明確有效的專項校園安全法律,導致學生在校受到安全事故傷害時不能得到妥善處理,擾亂了學校的教育活動秩序。因此,應加快推進《校園安全法》立法工作,建立健全科學合理,有針對性,操作性強的專項校園安全法,切實保障學生在校的人身安全,明確社會、學校和家庭的各自責任,提高學生的安全保護意識,避免校園安全事故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劉士國、劉彭冰.當前我國校園安全立法若干理論問題研究.社會科學家.2007(3).
[2]張維平、翁瑩秀.《校園安全法》立法基本理論問題研究.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8(4).
[3]李麗娜.校園暴力下的校園安全立法和校園警 察制度構建問題研究.法制博覽.201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