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梅 徐敏(通訊作者)
(重慶市豐都縣中醫(yī)院 重慶 408200)
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一般無臨床特殊表現(xiàn),需要內鏡檢查和病理檢查才能確診[1]。其病因可由幽門螺桿菌感染、吸煙、飲酒、食物刺激、藥物,情志、遺傳、免疫等引起胃粘膜的損傷和炎癥[2]。但是慢性萎縮性胃炎是一種較為復雜的疾病,在診治過程中容易受很多因素的阻礙,使得診斷效果受到不利的影響,讓診斷的有效性下降?;诖?,本文就以此為研究對象,對慢性萎縮性胃炎內鏡檢查與病理診斷進行臨床對比分析,深入了解兩種診斷方式。
選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間接受治療的82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的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年齡在25~88周歲,平均年齡為(60.1±6.0)歲,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上腹疼痛、飽脹等不適感。一些患者伴有惡心、食欲不振等問題以及一些反酸等消化不良的癥狀。對于患者十二指腸疾病、胃十二指腸腫瘤以及消化性潰瘍等疾病的患者,本次不做研究。
在本次分析中,采用了電子內窺鏡,作為檢查工具,對患者的胃部進行直視檢查,通過檢查發(fā)現(xiàn),黏膜以及黏膜壁粗糙問題較為明顯,呈現(xiàn)出了結節(jié)狀或者顆粒狀,且胃粘膜表面存在凹凸不平的表現(xiàn)。血管透明,黏膜白紅相間,血管清晰可見、胃粘膜變薄。然后在上述表現(xiàn)的胃粘膜表面取5~6塊標本,送病理檢驗。采用濃度為10%的福爾馬林對內鏡活檢標本進行固定,然后采用石蠟包埋固定,進行HE常規(guī)染色,并通過專業(yè)病理醫(yī)師進行閱片診斷。
對內鏡檢查與病理診斷方式的診斷符合率進行計算,并且對病理診斷結果和內鏡下表現(xiàn)進行比較和分析。
在研究過程中,做好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和分析工作,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3.0進行統(tǒng)計,采用t檢測計量資料,然后應用χ2檢驗計數(shù)資料,當P<0.05時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通過本次研究發(fā)現(xiàn),在內鏡下診斷為82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中,經過病理診斷證實64例,診斷符合率78.05%,慢性萎縮性胃炎內鏡檢查與病理診斷臨床診斷符合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在本次對比研究中發(fā)現(xiàn),慢性萎縮性胃炎內鏡檢查與病理診斷,內鏡下見胃黏膜粗糙、變薄和白相為主的33例病人,其中病理診斷為慢性萎縮性胃炎3O例,其中19例患者出現(xiàn)了異型增生的癥狀,17例患者則出現(xiàn)了腸上皮化生問題,符合率90.91%;11例胃粘膜變薄、白相為主的病人,病理診斷結果,7例患者被證實有慢性萎縮性胃炎,3例患者存在異型增生,6例患者有腸上皮化生,符合率63.64%;在38例粘膜粗糙的患者中,有27人存在萎縮性胃炎,21例有異型增生問題,腸上皮化生23例,符合率71.05%。慢性萎縮性胃炎內鏡檢查與病理診斷臨床對比診斷符合率,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慢性萎縮性胃炎在內鏡下癥狀與病理診斷結果比較(n)
2017年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制訂的《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指出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發(fā)病率近年來有增高及年輕化趨勢。其患病率一般隨年齡增加而增高,其患病率與胃癌的發(fā)病率呈正相關。一般認為萎縮性胃炎每年的癌變率為0.5~1%[2]。經調查,我國萎縮性胃炎患病率高,內鏡下診斷萎縮性胃炎的敏感性較低,需結合病理診斷方法[3]。從研究情況來看,病理診斷和內鏡檢查診斷的符合率并不是非常高,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情況,一方面是因為一些病理醫(yī)師并不具備非常豐富的閱片經驗,使得在臨床中,對于慢性萎縮性胃炎的分期以及類型缺乏了解。同時,病理包埋以及切片操作工作在開展過程中,卻缺乏規(guī)范性和合理性,使得臨床中出現(xiàn)了切出片子數(shù)量不足或者出現(xiàn)沒有切到病變位置等問題。其二,內鏡下取標本應足夠大,深度達肌層,不同部位的標本需分開裝袋,內鏡醫(yī)生應提供取材部位、內鏡所見和簡要病史。其三,內鏡醫(yī)師的經驗缺乏,病灶認識不清,取材不準也是重要原因。另患者胃內充氣、血紅蛋白水平、體溫、年齡等因素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病理診斷和內鏡檢查診斷的符合率。本次研究發(fā)現(xiàn),在64例病理確診為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中,胃竇小彎側及胃角粘膜粗糙,粗顆粒增生及隆起性結節(jié)者活檢陽性率高。胃粘膜變簿及紅白相間者陽性率低。
綜上所述,在臨床中對慢性萎縮性胃炎取活檢行病理診斷時,取材部位應優(yōu)先取粗糙隆起部粘膜,再取變薄平坦部。將內鏡與病檢二者有機結合起來,進行綜合判斷,從而有效保證診斷的準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