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春曇 白顯圣
演示實驗是化學教學中最常用的直觀手段之一,然而在初中九年級化學教材的《保護我們的生存環(huán)境》一課中,講解酸雨形成及危害時,只有理論的講述,比較抽象,學生沒有直觀感受酸雨的形成過程及形成原因,難以理解和消化。環(huán)境保護問題一直是化學教科書及教師、教研員等關注的問題,簡易酸雨形成、危害及防治演示裝置的設計,有效彌補了教材中講解酸雨時沒有直觀教具的不足。
有機玻璃固定架(自制材料4塊)、注射器2個(大小各1個)、透明有規(guī)則塑料瓶2個、具支試管1支、橡膠塞1個、橡膠管、小花灑2個、彈簧夾。
Na2SO3、70%濃硫酸、紅色鮮花兩朵、大理石、pH試紙、鎂條等。
(1)將厚度為6 mm的無色有機玻璃裁成15 cm ×30 cm(1塊)、15 cm×30 cm(2塊)、30 cm×30 cm(1塊),用AB膠粘成前方開口、底為5 cm×30 cm的固定架。
(2)取用2個等大的塑料瓶,在其中一個塑料瓶的蓋子上開2個圓形小孔,一個小孔剛好套入小花灑,并連接塑料導管,另一個小口裝入玻璃導氣直管,用AB膠粘緊,確保不漏氣;另一個塑料瓶的蓋子上開一個圓形小孔,套入小花灑,并連接塑料導管。在2個塑料瓶的側面鉆一個小孔,接入玻璃直導管,并分別連接一個小氣球(小花灑的作用是制成淋浴器,小氣球的作用是防止塑料瓶中產生氣體而膨脹)。
(3)在一支塞緊有橡膠塞具支試管上插入一根小型注射器,形成一個二氧化硫的發(fā)生裝置,并用塑料導管連接有玻璃導管的塑料瓶。同時在具支試管外側用AB膠粘有掛鉤裝置固定在有機玻璃架上。
(4)用一大型注射器裝滿水,連接在2個塑料瓶的橡膠導管上,形成淋浴裝置。同時在大型注射器外側用AB膠粘有掛鉤裝置固定在有機玻璃架上(如圖1所示)。
圖1 實驗裝置圖
(1)在2個塑料瓶中放少量的水,用pH試紙一端伸入水中,一端粘在塑料瓶內壁,測得塑料瓶中水的pH值均為7。同時在兩個塑料瓶中分別放入一小塊大理石、鎂條,并掛一朵紅色小花(如圖2所示)。
(2)在具支試管中放入2 g亞硝酸鈉,在小型注射器中加入70%的濃硫酸,并注入具支試管,使之產生酸性氣體SO2進入(1)塑料瓶,觀察到紅色的鮮花逐漸變成白色后(如圖2所示),打開彈簧夾(變色前彈簧夾夾住進水管)將大型注射器中的水注入2個塑料瓶,形成下雨模式,模擬酸雨形成(如圖3所示)。
圖2
圖3
(3)觀察到(1)塑料瓶中的pH試紙由黃色變紅色,pH值約為4~5;大理石和鎂條表面有氣泡產生(如圖4所示),形成酸雨對建筑物及金屬的危害演示。
圖4
(4)反應結束后,把裝有氫氧化鈉溶液的注射器插入(1)塑料瓶,處理反應殘留物(如圖5所示)。
圖5
圖4裝置中的剩余液體可用于探究更多酸雨危害的實驗,除了以上實驗中酸雨對金屬和大理石的危害以外,還可取生活中的更多生物進行探究,用“酸雨”澆灌一些植物,植物會漸漸枯萎等,進一步增強學生對酸雨危害的認識。
(1)本實驗教具裝置簡單、操作方便、現(xiàn)象明顯、安全可靠、并可控制反應的發(fā)生與停止。
(2)實驗可真實模擬再現(xiàn)大氣污染及其酸雨的形成與危害,讓學生親眼看見酸雨的形成與危害,改變教學中教師抽象的講解或圖片展示,彌補了教材中講解酸雨時空洞無物的不足。
(3)本教具制作變廢為寶,實現(xiàn)廢棄物再利用,培養(yǎng)學生合理利用資源及創(chuàng)新意識。
(4)實驗結束后,用氫氧化鈉溶液中和處理反應殘留物,防止廢液污染環(huán)境,實現(xiàn)綠色環(huán)保,增強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