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制約課堂教學容量有時間、教材、方法、學生、素材、教師等因素。教師要堅持合理的度、相對的系統(tǒng)性和教學思維的連貫性三條原則,靈活確定知識、技能和學科文化的多維立體課堂教學容量。
關鍵詞:主干知識;教學容量;合理原則;制約因素
一、 課堂教學容量的內(nèi)涵
高中政治課堂教學容量就是每節(jié)課生師之間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量。厘定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容量,應該走出三個教學思維的誤區(qū)。
一是片面的應試任務誤區(qū)。有的老師干脆將課堂教學容量簡單等同于每一節(jié)課的知識量,分解考試大綱所要求知識點而確定課堂教學容量。顯然,這是片面的。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容量不僅僅有知識的考量,還要關切知識生成過程中學生應該習得的技能方法,以及在教學任務達成中學生應該沾染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和學科文化。所以,科學的課堂教學容量應該是知識、技能與學科文化的立體多維教學容量。
二是教材的依賴誤區(qū)。很多老師特別是沒有接觸過傳統(tǒng)教材的新教師,將課堂容量理解為教材上每一框的任務量。這顯然是武斷和機械的。此次新教材的編寫在體系和連貫性上不如以往的老教材,如果確定課堂教學容量以現(xiàn)行教材的編寫體例為依據(jù),只能是學科知識的碎片化和學科思維的截斷。
三是自我的隨意誤區(qū)。這主要發(fā)生在使用過傳統(tǒng)教材的老教師群體中。這一部分教師使用的雖然是新教材,但思維的深處仍然是傳統(tǒng)的知識架構,課堂教學容量的確定還是堅持陳舊的教學思維。
概言之,課堂教學容量應該是教師在新課程理念下基于學情靈活使用教材所得到的知識、技能和學科文化的多維立體容量。
二、 合理確定課堂教學容量應該堅持的原則
(一) 合理確定課堂教學容量需要堅持度的原則
唯物辯證法量變質變的道理啟示我們,在一定條件下一定要保持事物的性質,堅持合理的度的原則。演繹到課堂教學容量的確定上,也有一個度的把握問題。從主干知識點的容量來看,一節(jié)課應該有合理的主干知識量;因為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學生接受知識的閥限是既定的,學生課堂上注意力的保持也是既定的。從主干知識的深度來看,教學應該貼近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低于最近發(fā)展區(qū)難以彰顯教學的思維品位,高于最近發(fā)展區(qū)又會挫傷學生的求知興趣和欲望。當然,課堂上學生的學習能力存在顯著的個體差異性,教師在度的把握上既要兼顧絕大部分教學對象,也要照顧個性化的學生,在滿足均數(shù)效益的前提下實現(xiàn)不同層次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二) 合理確定課堂教學容量需要堅持系統(tǒng)性原則
知識是由概念、規(guī)則和原理構成的復合體。任何一個學科也是由各個知識點構成的知識網(wǎng)絡。因此,學生獲得的知識應該是體系中的知識點、知識串和局部知識體系。合理確定課堂的教學容量,必須基于課程標準、考試大綱的具體要求,相對完整地建構屬于高中教學的知識體系。橫向的思維路徑來看,在涉及課堂所講解的主干知識點時,需要前后左右延伸和擴展同位知識點,知識建構和思考由點到面(域),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聯(lián)想力和想象力,逐步養(yǎng)成發(fā)散思維。縱向的思維路徑來看,基于主干知識點可以回溯上位知識點和分析下位知識點。一般說來,主干知識點可以大致看作是教材每一框框題下一級的目標題。就高中政治學科教學的基礎性特點來看,主干知識點往上回溯兩個層次和往下分析細化兩個層次也就大致符合要求了。過于宏觀會導致學科文化的泛化,過于細化會導致知識和能力的過高要求。因此,堅持課堂教學容量的系統(tǒng)性也就是課堂教學的深度、厚度的立體結合。
(三) 合理確定課堂教學容量需要堅持連貫性原則
高中教學是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過渡帶,需要考慮生成知識的科學思維路徑。實踐中,有經(jīng)驗的教師都會發(fā)現(xiàn)課堂教學要堅持問題意識,用問題引領學生經(jīng)過特定的具體思維路徑探尋、生成知識。這樣的思維路徑就要求課堂教學容量蘊含思維的連貫性。一般說來,具體思維路徑的連貫性表現(xiàn)在六個方面。一是并列式,將某一主干知識分解為幾個部分即可;二是總分式,先整體,后劃分為部分;三是分總式,先各個部分,再總結;四是總分總,先整體,再部分,最后整體;五是遞進式,按照原因、現(xiàn)象表現(xiàn)、影響、對策來生成知識;六是復合式,即分析某一知識點時,需要靈活運用前面五種思維路徑,交叉使用論證。由此,問題牽引學生,沿著具體的思維路徑,探究、生成知識,呈現(xiàn)出每一節(jié)課的課堂結構。
確定課堂教學容量不是機械地恪守諸多的指標,而是根據(jù)學情、教情和課堂教學的其他制約因素,堅持上述原則,靈活確定既定條件下的教學任務量。
三、 確定課堂教學容量的制約因素
課堂教學容量是一個因變量,引發(fā)這一因變量的自變量是一些復合的制約因素。一是時間因素。課堂教學的時間資源是有限的。如何利用有限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達成教學目標,確定最優(yōu)的活動速度,是每一個高中教師應該考慮的前提性問題。二是教材因素?,F(xiàn)行的教材設計客觀上需要教師靈活確定課堂教學的容量。教師應該是利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需要教師靈活處理教材,合理確定課堂教學容量。三是方法因素。面對一個主干知識點,講解的方法可能有多種,教師要根據(jù)實際情況靈活選擇,哪個方法最優(yōu),選擇哪個。四是學生的接受程度。學生對知識的接受有快、中、慢三種情況,快則量多,中則適量,慢則量少,快中慢都有需要分層兼顧。五是素材因素。知識點是主要方面,素材是次要方面,素材應該是為教師講授知識服務的,而不是顛倒主次。六是教師風格。學生有個體差異,教師也有風格差異。課堂教學容量的確定也要考慮教師的認知偏向、興趣、性格等因素。當然,還有很多的其他制約因素。
四、 結語
課堂教學容量也就是一節(jié)課課時所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合理的課堂教學容量應該是知識、方法和理念的復合體量。合理確定課堂教學容量,需要兼顧度的原則、特定的體系化原則和課堂教學思維的連貫性原則。綜合考慮時間、教材、教法、學生、素材和教師諸多制約因素,在既定條件下做出最優(yōu)化教學選擇。
參考文獻:
[1]盛群力.現(xiàn)代教學設計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69.
作者簡介:
賀光明,貴州省貴陽市,貴州省甕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