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平
摘 要:本文針對差異學生,提出“四會”學情分析方法,即,課堂觀察、師生互動和適時調(diào)查,獲得第一手“本真”學情,使得教師能針對性實施教學,提升學生自主學練的品質(zhì),進而能站到師生教研的“中心”。
關鍵詞:差異;“四會”模式;本真學情;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8)05-0044-02
體育課學情分析不知從何下手?這一問題的答案如果我們要細細追問,恐怕很難,當同時面對不斷變化的教學內(nèi)容和眾多不定的學生情況,一線老師要細細分析每一位學生的學情確實不現(xiàn)實,這是一項沒有主線且流變的活兒,工作量猛然增加。于是,現(xiàn)實的學情分析陷入以下三種狀態(tài):一是源于經(jīng)驗和實踐判斷,對所任教班級的學生有一個“大方向?qū)W情”,比如這個班級紀律比較好,喜歡足球,那個班級氣氛比較活躍,大多喜歡打籃球等等;二是個別特殊學情的掌握,對所任教班級的特殊體質(zhì)學生大多教師都很明確,隨著教學的深入,一些體育骨干、體質(zhì)特別差、經(jīng)常違紀的學生也記憶加深,并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上述這些情況是每一位體育教師都說的出,講的明白的,但并不是真正和教學密切相關的“真”學情,真學情一是要分析在學習本堂課內(nèi)容之前,學生曾經(jīng)學到什么程度,掌握了什么基礎技能;二是要分析在學習本堂課內(nèi)容時學生將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學習困難,尤其是體育弱勢群體;三是要分析學生的學習興趣、動機、能力和參與的積極性。教師要真正掌握真學情,必須對上述三方面信息有一個全面清晰的了解,那么如何能既方便又針對性地收集相關信息為教學所用,便成為我們研究的主要課題。
一、“四會”分析模式
什么是運動技能?周兵教授認為,“技”:是動作方式;“能”:是實現(xiàn)動作方式的能力。學情分析主要是對學生的運動技能掌握情況的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作一次實踐調(diào)查。本文提出的“四會”是指學生掌握運動技能的四個學情層次:一是“已經(jīng)會”的運動技能,反映的是學生當前的運動技能水平,且與將要學習的內(nèi)容高度相關。對“已經(jīng)會”的運動技能基礎進行調(diào)查是為對“不會”的運動技能實際情況的掌握奠定基礎;二是“能夠會”的運動技能對應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中的學生潛在發(fā)展水平,從運動技能掌握規(guī)律和學生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出發(fā),教師可以從學生學段特征、身體基礎、運動基礎,以及個人意志能力進行科學分析,但是具體到學段的多個班級(體育教師所任班級較多),加之不同的運動技能(義務教育段有必學、限學和選學內(nèi)容,高中多個模塊)學習、差異化學生,“能夠會”是一個極其復雜的變量,絕不是一次學術意義上的問卷調(diào)查所能解決的,而是教師在很長時間的常態(tài)課內(nèi)觀察學生,以及教學實踐經(jīng)驗的積累;三是“想學會”是指學生對運動技能學習的興趣,直接動機就是對此項運動項目的興趣使然;四是“不會”是相對“已經(jīng)會”的運動技能而言的,是我們確定課時目標的基礎,掌握“不會”的運動技能是有效課堂教學的主攻方向?!八臅狈治瞿J脚c最近發(fā)展區(qū)為理念的“以學定教”學情分析模式,其實是異曲同工,不謀而合。
二、“四會”學情分析的方法
筆者例舉的這些學情分析方法均是常見的社會學研究方法,基于常態(tài)課堂,易于開展,且操作簡便,效果必須是立竿見影。
1.課堂觀察
課堂上學生的反應和表現(xiàn)很多能夠為調(diào)整后續(xù)的教學提供真實的學情,教師要學會捕捉這些信息。比如,在教師進行集體糾正某個技術動作的典型錯誤,鼓勵學生再次投入練習時,這個節(jié)點就是信息泄露點,分組練習時,積極帶頭、敢于再次練習的往往是“已經(jīng)會”的學生,而有些小組內(nèi)學生不敢再次練習,推三推四,小心翼翼,不敢冒然第一個練習,這些學生往往是“想學會”但又“不會”的。這些課堂信息,細致的教師都默默地記在心里,筆者建議,可以現(xiàn)場記錄在備課筆記中。又如,在現(xiàn)實的教學中,如果學生在教師再次講解示范之后,技術動作仍不能領會掌握,男生就會悄悄地排到排尾,把自己隱藏起來,因為他們不想顯得自己很無能;女生也不再積極投入學練,因為她們感到難為情,主要是不想過多占用教師的教學時間。而這些講了不會、練了錯誤的學生正是我們關注的重點對象,也是真實學情的信息來源。因此,教師要從不同角度、不同位置和不同時機全面觀察學生的整體表現(xiàn),更要有重點地關注弱勢學生的積極意識。
2.師生互動
那些普遍受學生歡迎、最成功的教師都是能夠與學生進行深入溝通和高水平互動的,這似乎成為決定學生喜歡體育課和積極參與學練的重要因素。原因非常簡單,高質(zhì)量的互動有助于激勵學生積極投入學練,當學生與教師或同伴分享自己的想法時,教師就處在一個更為有利的位置,從而可以去了解和發(fā)現(xiàn)學生“已經(jīng)會”和“不會”的運動技能,更可貴的是能全面掌握“想學會”的信息,即關注學生的運動興趣和愛好。隨著互動的深入,教師可從學生那里獲得更多的反饋,以了解學生對課堂任務的理解,使學生學練運動技能的過程顯性化,揭示不同水平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的困難和錯誤,以及學到怎樣的程度,在運用這些技能過程中的一些感受與體驗?;拥臅r機可以是課前,在學生來操場上課的時候,體育教師可以提前到場和學生進行交流;在課中指導、學生調(diào)整休息時,進行小組內(nèi)小范圍交流;課后在調(diào)整或制定教學計劃時,特地邀請幾位學生一起談談他們的想法,這個交談是很有必要的,比如,我會在一次籃球教學比賽之后,邀請學生談談對比賽的想法和體驗,并征求他們的意見,進行動態(tài)分組,使得比賽更加緊湊,有戰(zhàn)術思想的學生甚至會修正我的底線球戰(zhàn)術的跑動線路,很多時候他們會與我分享“V”字(牛角)戰(zhàn)術,最終,學生在比賽中有更多的重新合作的機會。
在收集學生學情信息的過程中,我們要著力培養(yǎng)教師、學生的一種特殊能力:傾聽。日本學者佐藤學在《靜悄悄的革命》中提到,“不是聽學生發(fā)言的內(nèi)容,而是聽其發(fā)言中所包含著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應當追求的不是‘發(fā)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
3.適時調(diào)查
學情分析必須能反映學生真實的情況,調(diào)查的主題設計必須緊緊地圍繞課堂實踐。調(diào)查的對象可以是集體全員,也可以是不同層次的部分學生。全員參與的調(diào)查可以在期初、期中和期末,部分學生參與的可以過程性的及時反映教學過程中的現(xiàn)實情況。調(diào)查方式要經(jīng)過合理設計,如幾個共性的問題,學生喜歡哪些興趣項目?分組的落實情況?一些小范圍學生的調(diào)查,可以按照不同運動技能掌握的水平、性別、運動項目的興趣進行抽查,如,針對體育學困生的學習困難,制定一個近期的個人目標;可以將教師的教學計劃分享給不同層次的學生,按照他們的要求調(diào)整學習進程和課時目標;可以是針對上一堂課,不同層次學生掌握的技能情況作一次自我反饋,遇到的一些學習難點可以在調(diào)查時進行分享。課后的學情分析又是下一次課前學情分析的基礎,如此循環(huán)往復,學情成為一個反復檢驗、矯正、接近真實、不斷完善的過程。
三、學情分析的效果分析
對一個成功課例的反思、對教學經(jīng)驗的提煉,可以有多種角度,但筆者以為其本質(zhì)就是真實的學情分析和歸納,當今體育課堂最缺乏的是針對性的差異教學,很多情況下都是目中無人,因此,我把自己的教學思路和成功原因定位于“針對學生的體育課運動技能學習個體困惑進行精準的學情分析”,在課前、課中、課后對所教班級的學情進行充分的調(diào)研。
1.關注差異,針對性教學
通過學情分析,教師對學生的各個層次水平及掌握技能的狀況有清晰的了解,以便針對性地實施教學。學生會的,不講解示范,組織學生比賽運用;能展示的,給機會,提供即興反饋;能自己解決的,自主學練,放手;較難解決的,學困生,個別點撥,小組內(nèi)骨干幫扶。教師通過即興評價、講解示范、輔助練習等方式幫助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分享體驗。
2.提升自主學練的品質(zhì)
當“不會”的技能恰恰是學生“想學會”的,這是我們體育課堂最大的愿望和最終歸宿。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學習的運動項目有興趣,他們就會積極參與,并付出努力,學生可能本身就有基礎的就不用教了,只需要教師依照學生的興趣、難點提供一些輔助練習,如,動作圖示、動作要領提示,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當“不會”處于學生的“能學會”(最近發(fā)展區(qū))范圍內(nèi),說明這部分學生的身體條件、運動基礎和個人傾向能夠向更高的技能層次發(fā)展,此時,教師應該提供更多元的學習技能資源,或在課堂中將技能向?qū)崙?zhàn)和比賽方向縱深。如,同樣一個體前變向運球練習,可以繞桿練習,也可以是繞桿后接行進間投籃(組合練習后可以在比賽中運用),也可以運用體前變向突破后傳球給同伴,同伴接球后投籃(組合練習后可以在比賽中運用)。
3.學生站到教研的“中心”
教學的中心和靈魂是學生,離開學生這個對象,教學便失去了意義。通過針對性學情分析中的幾個策略,如,師生互動和適時的調(diào)查,學生能有機會參與到教師教研活動中來。備課由教師單獨完成轉(zhuǎn)變成師生一起完成,學生向?qū)W習小組反饋自己學練過程體驗和收獲,提交單元技能后續(xù)學習的困惑問題,體育委員和學生骨干帶著共性問題在課前和教師一起討論學習目標、過程、方法和方式,以及輔助方法(器材)的運用,教師征求學生意見,為教師備課提供第一手資料和建議。傳統(tǒng)的評課方式是聽課教師撇開學生關門評課,常常不接地氣,無法客觀地了解學生的需求。針對性的學情分析中課后互動和調(diào)查,其實就是學生參與教師的評課,雖然是簡單的交流互動,但這樣的交流能夠讓學生將自己真實的想法和體驗分享給同伴和老師,有利于教師進一步調(diào)整教學設計。
傾聽學生,傾聽同伴,要了解第一手“本真”的學情,體育教師必須具備傾聽學生的“內(nèi)功”和“耐功”,使自己的課堂逐漸調(diào)整到學生真正的需要上來,而不是憑空想象無效的預設角度上,視學生為最重要的教學資源,有了這種可貴、本真的原始資源,教師才不至于教學單向化和封閉化,不會只把全部精力放在教材、教案和教參上,而是努力地去傾聽學生、研究學生、發(fā)現(xiàn)學生,探索方法。不管未來體育教學怎么改革,核心素養(yǎng)如何落地,只要我們有這樣一種意識,即,更加在乎學生,在乎他們的困難,在乎他們的興趣,讓他們能積極參與自己喜歡的運動,就能以不變應萬變!
參考文獻:
[1]李磊.豐臺五小的追問:課堂還可以怎樣?[J].人民教育,2015(20).
[2]徐夢杰.精準針對學生差異的學情分析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2016(6):62-67.
[3]王漫.挑戰(zhàn)“概念化”領會真思想[J].中學語文教學,2016(9):27.
[4]劉志江.踐行課改理念構(gòu)建和諧課堂[J].中學語文教學,2016(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