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英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diào),中學生應加強課外閱讀,高中生課外閱讀不少于300萬字,能從相應的文學作品中體味感悟到作者的表達意圖與社會意義。課外閱讀作為學生積累語言文化知識的重要途徑和方法,理應成為一種學習的習慣與方法。筆者在實踐中總結出課外閱讀“三字訣”,下面就詳細談一談。
一、“精”為上,感受經(jīng)典
突出精選,能幫助學生在舉一反三的閱讀中找到更多的語用切入點,利于他們在深入鉆研閱讀中強化識記。注重精選,利于學生在深入研讀過程中撥動內(nèi)心深處的“情弦”,更能激起他們閱讀的好奇和激情。
如在課外閱讀文章的選擇上,我更注重與中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文章,把開放性和情趣性較強的文章推薦給學生,幫助學生在語言表達豐富、立意深遠和寫作風格多變的文章中找到更多的學習切入點,幫助他們在熟悉的體裁中感受不一樣的精彩。教師可選擇學生熟悉的龍應臺的《目送》,也可從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園》中摘錄相應的語句,幫助他們主動表達各自的想法并獲得深刻體驗。
精選可讀性強的語篇,便于學生在有效閱讀的基礎上產(chǎn)生不一樣的思維感知,利于他們豐富認知思維。突出精選,便于學生在真正感受到經(jīng)典力量的基礎上盡情吮吸書香,給他們更多的驚喜。
二、“悟”為要,深度體味
學而不思則罔,缺少一定的理解感知,必然會陷入淺閱讀的泥淖,更不用說“悅讀”了。留給學生更多的空白,鼓勵他們從相應的文字信息中收集相應的表達內(nèi)容,便于他們在主動碰撞思維靈感中獲得更多真實認知。教師注重感悟引導,利于學生在主動沉淀深厚感知中形成有效的學習思維方法。
跳出單純依賴教師講學的閱讀學習模式,多請學生建言獻策,利于他們深入感知表達意圖。如在對曹文軒《山羊不吃天堂草》的閱讀指導中,針對年少的明子由于生活所迫,與黑罐一起隨師傅“三和尚”遠離故土,憑著一身木匠手藝到外面的世界闖蕩的故事,不妨請學生以閱讀者的身份就明子的故鄉(xiāng)饑餓的山羊面對一片長得高貴誘人的“天堂草”卻死也不吃,來深入表達自己的主張和見解。有的學生說,這是20世紀末農(nóng)村青年外出打工的縮影,告訴我們不經(jīng)風雨就不會見到漂亮的彩虹。有的學生說,明子善良的心深深打動了自己,也給了自己更多的學習運用機會,幫助自己在主動對比反思中獲得更多的真切感知。有的學生說,明子也有一定的劣跡,這些劣跡恰恰從某個角度表現(xiàn)了明子不一樣的性格,讓我們在深入閱讀中獲得更多的感知。有的學生說,以明子的行為為主線,文章向我們展示了人性中不可多得的真實感知,讓自己深入體味其中表達的思想情懷并獲得更多的豐富認知。
注重學生的悟,便于學生在主動深入閱讀嘗試的基礎上獲得更多真切感知,利于學生在深入自我感悟和深度感知的基礎上形成豐富思維靈感。教師遵從學生的多樣化理解,注重從思想情感、表達意圖等方面予以歸納總結,利于學生在有效對比和深度研讀的基礎上找到更多的運用切入點,幫助他們在強化識記運用的基礎上生成不一樣的感知體驗。
三、“寫”為本,內(nèi)化生成
讀寫不分家,寫能幫助學生在閱讀中產(chǎn)生多樣化的表達思維。課外閱讀需要記錄,需要
學生用心去體味其中的表達情懷。透過一些支言片語,給學生更多的遐想機會,便于他們在主動積淀深厚理解感知的基礎上獲得豐富表達素材。教師注重寫法指導,利于學生獲得更多的語用機會。
教師要突出書面表達,讓學生的整體感知更有寬度與廣度。如在指導學生閱讀沈從文的《邊城》時,不妨引導學生從文章社會價值意義的角度,了解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zhèn)茶峒發(fā)生的有趣故事,深入了解湘西地區(qū)特有的風土人情。教師可引導學生從船家少女翠翠的純愛故事中挖掘人性的善良美好。學生在閱讀中定會帶著好奇主動探索少數(shù)民族的獨特風情,感受到不一樣的美好。對此,有的學生寫道,翠翠的心靈之美值得推崇,特別是其天真善良、溫柔清純,讓自己對愛和美有了更多獨特的理解。有的學生寫道,小說中的人物都以翠翠為中心,通過相關的故事情節(jié)讓我們感受到邊城不一般的美麗,特別是人物身上散發(fā)的真正難以忘懷的清香。
教師應多給學生創(chuàng)設寫作的機會,幫助他們從相應的語言文字中摘錄相應的信息,使他們在不斷修正理解感知的基礎上強化識記。鼓勵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思維,多融入到人物內(nèi)心情感世界中,多給他們深入揣摩和主動表達的機會,便于他們在有效表達運用中獲得更多真切感知。
總而言之,多關注學生的課外閱讀,從學生感興趣的閱讀素材出發(fā),引導他們在開闊眼界和豐富視野中主動探尋,幫助他們在各抒己見中交流感知,利于他們主動轉(zhuǎn)變學習思維,增強語言表達運用的激情。關注課外閱讀的多樣化、延展性和趣味性,利于學生在自主閱讀和深入感知中收獲更多知識,便于他們在主動深化表達中提高口語表達的靈活性和準確性,讓學生真正喜歡上閱讀,喜歡上語文。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灣中學(22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