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霖
五臟的功能與時序中的五季相對應。長夏(指農歷六月、夏至至大暑,相當于南方的黃梅天,現(xiàn)代稱“桑拿天”),對應于脾,主濕,是健脾、養(yǎng)脾的重要時節(jié)。
長夏養(yǎng)脾健身的原則是扶陽養(yǎng)陰。暑和濕都是“邪氣”,但暑屬于“陽邪”,易損耗人的津液,產(chǎn)生“熱變”,應對的方法是避暑、養(yǎng)陰、生津;濕屬于“陰邪”,特點是下行,比較重濁,最易傷脾,造成腸胃不舒服,出現(xiàn)肚子脹、不想吃飯、大便不成形、四肢冰涼等,急需扶陽,如服用溫陽化濕的五苓散,也可以按摩大椎穴。長夏養(yǎng)脾的具體事項應從調整飲食、注意起居兩方面進行。
一、飲食要清淡
長夏飲食最大的問題是食欲不振,這主要是脾為濕困造成的。為應對食欲不振,可吃些薄荷或生姜,喝點綠豆湯、綠茶、荷葉粥等芳香飲品。在身上佩戴香包,在太陽穴上搽點清涼油也是提振食欲的好方法。長夏飲食易惡心者可試服藿香正氣水、生姜湯。
長夏食物的選擇也有講究。伏天宜多吃一些豆類食物,如綠豆、扁豆、赤豆、青豆、黑豆、四季豆等。這些豆類可與大米一起熬粥,或燉肉吃。清熱類食物也非常適合長夏,如冬瓜、小白菜、苦瓜等。為補充營養(yǎng),在長夏可多吃點水果,如梨、蘋果、香蕉、獼猴桃、桃、西紅柿等。長夏的葷菜主推鴨肉。鴨肉滋陰補虛、利尿消腫,可健脾、補虛、清暑養(yǎng)陰。夏天人體能量消耗較大,需要健運脾氣,可用白術、山藥、扁豆、薏苡仁熬湯或燉肉。
及時補水也是長夏養(yǎng)脾的重要事項之一。長夏悶熱,人易出汗,所以要特別注意補水,要經(jīng)常、少量地喝。除了白開水外,牛奶、豆?jié){、粥、湯等流食也可以很好地補充水分。脾胃不好的人,可以加些蓮子、荷葉、薏苡仁、絲瓜、大棗、山楂、砂仁等,也可用消食的中藥自制涼茶或藥粥調養(yǎng)。盡量少飲酒,因為酒亦主濕。消暑食物推薦涼粉草(又名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屬)。涼粉草是重要的藥食兩用植物。一碗涼涼的仙草凍,能將五臟六腑的悶熱清除得一干二凈,是長夏消暑的佳品。
總體而言,長夏飲食宜定時、規(guī)律,要慎食冷飲,以免損傷脾胃,引起消化不良。此外,一定要注意飲食衛(wèi)生,不吃腐爛變質的食物。年邁體弱者消化功能較差,要少吃一些油膩的食物,因為含脂肪多的食物會使胃液分泌減少,胃排空減慢。
二、起居要注意
長晝酷暑是長夏的氣候特點,天氣濕熱易使人心情煩躁。養(yǎng)脾首先要保持好心情。喜悅輕松的心情對脾有益,嫉妒、憂慮、多思則對脾不利。在長夏時節(jié),人體也應該適應自然界規(guī)律,在保證睡眠充足的前提下,盡量晚睡早起。長夏心臟負荷最大,人體血液流動加快,易導致心火亢奮,應清瀉心火。睡“子午覺”是減輕長夏心臟負荷的好方法。
長夏雖然氣溫較高,但還是不要過于貪涼。適宜的室內溫度是保障健康起居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如用空調,室內溫度應設定在25~28℃,使內外溫差不超過10℃。記得用好空調的除濕功能,將室內相對濕度調到40%~60%。不宜長時間在室外活動,要防出汗過多,但也不能不出汗。建議在休息時按摩足三里穴,以緩解長夏燥熱。
如果因貪涼而引發(fā)脾胃虛寒等癥,可巧用生姜來緩解癥狀。將嫩姜洗凈后連皮切成薄片,放在大碗里加點鹽拌勻后腌一會兒,擠出水分后,再加點白醋、白糖拌勻吃(此方不適合陰虛、內有實熱、高血壓及痔瘡患者;也不宜在夜間食用,因為影響睡眠)。
日常生活要注意防濕:①淋雨、涉水后要及時將身體擦干,更衣保暖;②不要在游泳池或澡堂內長時間浸泡、洗浴,勞動、休息盡量避開水濕過盛的地方;③不可久居濕地,工作、生活環(huán)境要保持良好的通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