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
所謂“知人論世”,就是對文本的解讀不能忽略作者的人生經(jīng)歷及所處的時代背景,它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chǎn)物,要站在歷史的高度進行研讀。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古詩詞學習時,也可以使用知人論世的方式,輔助學生閱讀古詩詞。這樣能促使學生更好地品讀古詩詞,產(chǎn)生更為深刻的理解。
一、聯(lián)系時事,時尚解讀
教師可以在學生感覺古詩詞和自己有一定距離時,組織學生對古詩詞進行時尚解讀,通過聯(lián)系時事的方式理解古詩詞。這樣能增加學生的閱讀興趣。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首詞除了提醒當權者韓侂胄不要重蹈歷史的覆轍、犯輕敵冒進的錯誤,表達對當前形勢的憂慮之外,更多的是抒發(fā)拳拳愛國之情和壯志難酬的悲憤。為了更好地理解詞中表達的深情,教師可引導學生“知人論世”,聯(lián)系當時的時事背景。作者辛棄疾已經(jīng)是一個年邁的老者,面對北伐計劃,充滿豪情,但是誰知道朝廷只是用其作為招牌進行號召而已,并沒有真正要重用的意思,因此作者心中充滿悲憤之情,其滿腔愛國熱情無法抒發(fā),更感受到自己處境之孤危。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聯(lián)系時事,如讓學生聯(lián)系之前熱映的電影《戰(zhàn)狼2》,思考吳京飾演的男主角是否也有和作者一樣的愛國熱情,但是,在身陷“孤境”時,冷鋒并未感到自己孤身犯難,因為他知道祖國是其堅強的后盾。通過這樣的對比探究,學生對古詩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體會了作者的情感,同時也認識到了古今的差異。
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作者處于特定時代中所創(chuàng)作的文本是否具有現(xiàn)實意義,這樣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些古詩詞中承載的歷史意蘊。同時,這樣的教學形式也比較生動活潑,能促使學生認識到古詩詞的現(xiàn)代意義。
二、激活體驗,促發(fā)共鳴
有的學生在初讀古詩詞后對古詩詞產(chǎn)生了某種感受,但是卻并不能深化這種感受,對其進行深入體驗。教師可以抓住這個契機,灌輸“知人論世”的思想,要求學生全方位地了解詩人的生活背景和人生經(jīng)歷,與作者產(chǎn)生情感共鳴,真正洞悉詩人情感的微妙變化,從而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詩歌的內(nèi)容。
《琵琶行》一詩的教學難點在于讓學生理解作者和琵琶女是兩個身份完全不同的人,卻為何會形成共鳴。在初讀后,學生能感受到作者對琵琶女的同情,但是理解還不夠深刻。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了解白居易的生活背景,了解作者為何會被貶謫,是否是無辜的,思考其是否會因為人才被埋沒而感到不公平,感到深深的憤懣之情。這樣能促使學生更好地和作者形成情感互動,形成共鳴。作者認為琵琶女孤單寂寞的心情和自己遭到貶謫后的內(nèi)心情感是一樣的,而琵琶女的琵琶聲引起了作者的共鳴,作者認為這種“似訴生平不得志”的旋律似乎是專門為自己而設,能闡述自己的心中不平。因此作者才會和琵琶女形成同病相憐的感受。作者的感觸十分深,最后甚至為之潸然淚下。這里表達的不僅僅有作者同情琵琶女的人生際遇,更有對自己仕途波折的嘆息。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也了解了作者的這種情緒波動,有了更多閱讀感觸。
“知人論世”的閱讀方式能讓學生站在作者的角度理解和思考,身臨其境的氛圍往往能調(diào)動和激活讀者的內(nèi)在情感,在強烈的“碰撞”中形成情感的共鳴。在這樣的前提下,學生就能全面深入地把握古詩詞中流淌的情愫。
三、追本溯源,深度探究
不少學生在閱讀古詩詞時會用套路法對古詩詞進行賞讀,這樣雖然也能部分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但是卻比較膚淺,不夠深刻。教師不妨引導學生從詩人創(chuàng)作詩歌的社會背景和真實意圖入手,這樣定能準確地抓住詩詞的內(nèi)核,而不至于偏離解讀的航向。教師可以適當鼓勵學生進行深度討論,在相互交流的基礎上,學生的理解會更有深度。
對于《蜀道難》這首詩歌的主旨,學生往往套用套路,認為這首詩歌的主旨是為了表現(xiàn)祖國大好河山,歌頌祖國山河。這樣的感悟顯得較為膚淺,教師可以向?qū)W生提出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朝避猛虎,夕避長蛇,這分明十分兇險,也是歌頌山河壯麗嗎?既然作者是歌頌,為何又要提出‘不如早還家呢?”教師繼而組織學生追本溯源,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再進行感悟。學生發(fā)現(xiàn),作者所處的時代距離“安史之亂”不遠,社會表面太平,但是其實已經(jīng)暗藏危機。作者可能從社會現(xiàn)實中預感到了即將到來的危機,因此才會在展現(xiàn)蜀地風光的同時也加入描述艱難險阻的狀態(tài)的詞句,體現(xiàn)出了他對國事的擔憂之情。表象往往會把我們引入理解的歧途,只有抓住事物的根本,追本溯源,才能直抵詩歌情感的深處,牢牢地抓住詩歌所有表現(xiàn)的主旨,對詩歌進行個性化的解讀。
對于古詩詞的品鑒,教師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畫地為牢束縛學生的思考,而應該扮演好學生詩詞品鑒的“引路人”的角色。言為心聲,詩歌是詩人用精煉的語言表達豐富的情感,深入了解其創(chuàng)作背景才能不被與主題無關的信息牽絆思維的腳步,不犯經(jīng)驗主義錯誤,最終得出客觀且深入的理解。
總之,教師在教授古詩詞之前,要引導學生整理跟詩人人生經(jīng)歷有關的所有信息,結合詩歌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順藤摸瓜,對詩歌進行合理的解讀。這樣才能讓學生的分析能力得到全面提高,更好地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四甲中學(226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