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瓊芳
文言文一直是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重點與難點。筆者以自己執(zhí)教的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為例,試圖以“醉”為“課眼”,打通“文”“言”的界限。當然,“課眼”模式只是一種尋求高效課堂教學的方法,教師還得結合實際,從文本、學生等方面出發(fā)組織課堂教學。
一、以理解為宗,以問題為線
蘇教版高中語文第一冊第四板塊《始得西山宴游記》一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記》里的首篇,語言凝練生動,在使人身臨其境的景物描寫之中融入了作者濃郁的思想情感。西山之游后,一個被貶永州的“恒惴栗”者找到了心靈寄托,與西山達成了精神上的默契。這篇文章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為什么西山能引起柳宗元的共鳴?我在備課時主要從文本出發(fā),圍繞這個問題,在便于學生理解的基礎上,找到本文的一個核心詞“醉”,暫且把它叫做文章的“課眼”。然后設置幾個能夠貫穿全文的問題,側重于讓學生體驗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對人生的思考和認識。
二、以一“課眼”、三“問題”帶動課堂教學
光找到這樣一個詞語是不夠的,還要從多個角度和方面貫穿和融入課文本身,要以問題為導向帶動整個課堂。問題的設置大致上是“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說起來容易,在課堂中操作起來并非如此。我花了較短的時間導入到這篇課文中來。
師:古代文人的愛好一般有哪些?
生:琴棋書畫、游山玩水、飲酒作詩……
師:是的,同學們總結得很好。古代文人的雅好相當多,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就是在山水與酒中寫出來的,同樣柳宗元也是如此,下面就讓我們走進他的《始得西山宴游記》。
在進入文本這個環(huán)節(jié)我是這樣設置的:
1.兩處“醉”有什么不同?
這個問題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容易回答的,學生在預習和了解大致文意的基礎之上就可以找到答案:第一個,游群山“傾壺而醉”;第二個,游西山“頹然就醉”。
師:“傾壺而醉”與“頹然就醉”從字面上看有什么不同呢?
生:傾壺,強調的是喝酒時的動作、形態(tài)(形);頹然,喝酒的神態(tài)(神)。
“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保ā蹲砦掏び洝罚?/p>
師:那么文中兩處“醉”的具體不同還表現在何處?
①“醉”的對象不同;②“醉”后的感受不同;③最終的境界不同。
景:高山、深林、回溪、幽泉怪石西山的特立
(幽深、拘束)(境界開闊、蕩滌心胸)
情:恒惴栗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
(內心憂懼不安)(身心的放松與自由)
師總結:一個是身體上疲憊麻木的“醉生夢死“,一個是精神上酣暢淋漓的放松。
2.為什么要寫這兩處“醉”?
這個問題我試圖從三個方面來打通:群山的普通與西山的“特立”;西山的“特立”與作者的“特立”;呼應題目中的“始得”與“宴游”。
師:為什么西山能夠讓作者“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生:西山的特立不群,讓作者眼界豁然開朗。(特立——獨特卓立)
師:為什么特立不群就讓作者心情由悲變?yōu)橄玻浚ㄌ崾荆旱巧衔魃胶笞髡呖吹搅耸裁???/p>
生: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
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
從美學角度看,山人冥合的出現有兩方面的原因,一者西山是作者奇異獨絕的人格的外化,是審美主體的對象化。黑格爾在《美學》中說:“人有一種沖動,要在直接呈現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之中實現他自己。人通過改變外在事物來達到這個目的,在這些外在事物上面刻下他自己內心生活的烙印,而且發(fā)現他自己的性格在這些外在事物中復現了?!蔽魃骄褪沁@樣一種外在事物,“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也只有這樣的外在事物才能與特定的人發(fā)生審美關系,人的性格才能在它的上面呈現出來。作者欣賞西山其實是自我欣賞,西山是作者情感之渲泄對象。這種自然美是通過對事物洞察幽微的細致刻畫而表現出來的。
三、文言文“課眼”教學模式反思
本次課堂教學以“醉”為課眼,設置的三個層面的問題與引導既能從總體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又能尊重學生的獨立思考。課眼一般情況下也可稱作文眼,是作者花大力氣描寫的中心。三個層面的問題涵蓋語言層面、表達技巧方面、思想內容方面,從熟悉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是什么”訓練概括、歸納的能力,“為什么”是本課的重點,解決作者的寫作意圖與主題情感的問題。“怎么樣”解決的是表達技巧層面的問題。這次教學中設計的三個層次既有教師的引導,又尊重學生的獨立思考,當學生的心靈與作者有了親密接觸時,情感共鳴也就得到了實現。
課眼或文眼的確定是建立在對文本準確解讀的基礎之上的,需要切合文本、教學目標、學生的知識結構,以及教師的風格與特色。課眼模式可以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讓課堂成為一個完整的整體,讓學生有所思有所得。課眼只是一種良好的教學方法,手中有劍以不變應萬變,但并不是萬金油,牽強附會地尋找或拼湊詞語也是不可取的。
作者單位:浙江省麗水中學(32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