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揚仲
【摘 要】如何提高古代散文課堂教學中的積極性一直是許多老師在研究的問題。在文言文課堂上,學生普遍感到乏味、枯燥,甚至老師也是深感頭疼。但是文言文教學又是來不得半點馬虎的課題,特別是以其在高考中所占的比例,令許多老師是花費太多精力而收效甚微。在此我就針對這個問題談談我的一些陋見,望各位同仁斧正批評,以達到相互交流的目的。
【關鍵詞】文言文;課堂教學;技巧;積極性
在文學作品的閱讀中,我們一般不主張咬文嚼字,但在文言文教學中我們又要要求學生要有朱光潛先生的“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這樣就導致學生對文言文課堂的“緊張感”,久而久之,在課堂上,學生消極對待,而老師更可以說是“死板”教學。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可能許多老師會不同意,但如果你注意教育發(fā)達地區(qū)和落后地區(qū)學生素質的差異,這樣的問題你也會遇到。在教育相對落后的地區(qū),學生對一般文章在理解上都會吃力,文言文對學生來說更是“天書”。所以在這里的課堂上,學生枯燥、乏味也就不言而喻了。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在授課前,我們最好做到對文章全方位的把握,這是上好一堂文言文的關鍵。一般其他類型的文章我們可以“天南海北”的知識穿插于課堂之中,但文言文不能這樣。一般文言文,字數(shù)就是幾百來字,大多數(shù)老師基本就是按這樣的步驟進行教學:介紹背景、作者,學生朗讀,然后就逐段解析,歸納實詞虛詞,句式,翻譯詞句,如果都一個模式,搞千篇一律,何談去提高學生積極性呢?而且,很明顯,這樣的老師對文章把握是不夠的。打個比方吧,如果我們讓學生的每天早點、午飯、晚飯是同樣的菜,堅持一天兩天肯定無所謂,津津有味,但吃上一個星期呢?可能他們還沒坐到飯桌邊就開始無胃口了。授課同樣如此,老師要懂得給學生隨時換些新鮮的吃法,從而調動學生的胃口。那么,怎樣才能從全局上把握好文章呢?大體說來又這么幾種途徑。首先,了解與文章相關的一些文言文或者文言文的賞析、解析、點評,這樣可以做到博采眾長。許多好的文章賞析我們可以放到課堂上和學生一起討論,激發(fā)學生趣味、增長知識。其次,了解作者。我們常說:“文如其人”,何不反過來理解,“人如其文”呢。了解作者寫作風格和生平處世,這樣我們就可以深入去探討文言詞句中所蘊含的作者的感情,這同樣可以達到提高學生積極性的目的。最后,了解文章所針對的社會現(xiàn)象,并能引導學生深入研究。這樣的做法很適合某些借古諷今類的文章,如《過秦論》《六國論》《阿房宮賦》等。我所說的這些不只是表面上去了解社會背景,還得要找出造成這種社會現(xiàn)象的根源并作相應的探討,從而也就明白作者寫作的用心了。其實,學習文言文的難度主要是針對學生的,老師應該很容易就能理解文章。但如果這樣就課前準備不夠,學生聽課時你就缺乏一個系統(tǒng)的互動過程,那么學生肯定會感到乏味和枯燥了。
學會用多種教學方法去講授文章。由于文言文的特殊性,很少有老師去研究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去講授,一般都只是認為學生能弄明白就好了,這樣,授課過程肯定會顯得干癟和蒼白,何談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呢?我們主張“教無定法”,對于文言文更是如此。山珍海味都會有膩的時候,何況讓人頭疼的文言文呢?所以在文言文教學中,我們老師應該多變換教法。這就是說不同的文章我們要有不同的側重點,在備課過程中就應該針對不同的側重點采取不同的教法。,如《六國論》《過秦論》的邏輯性較強,說理性很好,順便就可以給學生講論辯的技巧;《鴻門宴》《荊軻刺秦》的故事性較強,歷史感也不錯,可以引導學生從歷史的角度去感悟此文;《歸去來兮辭》和《蘭亭集序》《滕王閣序》《赤壁賦》抒情性較強,可側重于引導學生從朗讀的角度去感受文章情感。當然還有很多很多的方式可以采取,這里只不過舉些例子罷了。比如,自主式課堂,就是把課堂完全交給學生,老師只做輔助的作用,不只幾個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感悟文章找出答案。這種方法適合自讀性文章,如《種樹郭橐駝傳》。雖說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教學風格、教法,但是適當?shù)淖儞Q教法才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我們要在形成自己教學風格的同時給自己的教法注入一些新的活力和新的教學思路。
朗讀式教學法。許多老師可能會忽略這一點,認為文言文時很嚴肅的文章,非逐字逐句釋疑不可,側重于對文章的講解而忽略朗讀。如果是這樣,知識點倒是可以面面俱到了,但課堂卻缺少了活躍,缺了一些精神,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到時足夠了,但文章的精神和靈魂卻架空了。其實無論是什么類型的文章,這樣的教學法同樣適用。論辯性文章,可以讓學生讀出論辯的氣勢和邏輯上的嚴謹;故事性較強的文章,可以讓學生讀出情節(jié)的起伏跌宕;抒情性較強的文章可以讓學生走進作者,深味他們的心靈情感。何況,在文言文教學中,我們可以把朗讀看做是一種“調味劑”,在授課過程中可以適當插入一些段落的朗讀來激發(fā)學生興趣。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文,完全可以讓學生通過分組朗讀來展現(xiàn)文中各色人物形象。
典故、成語熟語教學法。在文言文教學中不能生硬的教學生去背,去翻譯文章。要懂得適當?shù)囊恍┑涔省⒊烧Z熟語區(qū)激發(fā)學生積極性。如《鴻門宴》中的“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勞苦功高”等成語熟語的運用,讓學生去體會文章的文學性。此外,我們還可以展開到“垓下之圍”“四面楚歌”“烏江自刎”“霸王別姬”等典故,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的積極性。
當然,針對文言文的教法還有很多。應該每位老師都有自己的一套適用的教法。這里,我只是就我個人對文言文的一些了解來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其中仍存在諸多的不足和謬誤,我會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不斷努力、探索。
注釋:
①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編著: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 語文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審定.
②呂叔湘著《呂叔湘論語文教育》P6、P13、P25、P55,河南教育出版社.
③葉渠梁、李臘生主編《新編高中文言文注·譯·析》,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