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琛
當年的華亭路和襄陽南路,曾是流行服飾的前沿,也是各種名牌的聚集地。
改革開放之初,華亭路的小商品市場吸引了不少人。1984年9月,由徐匯區(qū)工商局投資,成立了上海第一個個體服裝市場,僻靜的小馬路一下子變得熱鬧了起來。
一開始,華亭路的攤位總共就五十來個,只占了淮海路到延慶路的一半路段,地方雖小,聲勢卻大。華亭路上的服裝個體戶們,以最快的速度把南方城市那些流行、時興的服飾,引進、販運到了上海。也有的店家另辟蹊徑,在家中看著日本和港臺雜志上刊出的最新時裝款式,然后自選面料、自行設計、自己制作服裝。一時間,
“華亭路的服裝樣子就是漂亮”的說法傳遍上海灘,華亭路從此名聲大振。
不貴的價錢賣好貨,是華亭路高明的生意經(jīng)。這里以休閑服飾為主,各攤位休閑地友好競爭,大家以休閑的方式討價還價,剛開始的時候,買賣雙方斗智斗勇,買的人明知是假貨,賣的人也佯裝胡涂,一個愿打,一個愿挨。
有報道記載,攤位有400多個,每分鐘的客流量約150人,每天約有10萬人蜂擁而至——華亭路“黃金時期”的真實寫照。
1990年代以后,這里發(fā)展成領導上海流行時尚的私人市場。歐美流行的款式,最遲幾個月之后就會出現(xiàn)在華亭路,比如1992年流行的熱褲。就這樣,老外、明星、普通老百姓紛紛慕名而來,將這里擠得水泄不通。
“華亭路的名牌假冒而不偽劣”;“華亭路服裝是一流品牌,二流質地,不入流的價格”。吊帶衫、馬褲、松糕鞋……無數(shù)的流行時尚從這里延伸,華亭路因此被稱為“中華第一服裝街”。
2000年,服裝市場還路于民,開始整體搬遷。華亭路上原來的400多個店主之后集體搬到了襄陽路服飾禮品市場。
襄陽路服飾禮品市場毗鄰陜西南路,與繁華的淮海中路一街之隔。由于不少國內外知名品牌的冒牌貨品在此出售。后來,襄陽路市場被稱作“贗品市場”,雖然如此,當年的襄陽路,已是上海的一個品牌,似乎到上海的游客,對于“仿冒一條街”的市場,都有一種非去不可的情結。
從皮件飾品、運動外套、球鞋、手表到高爾夫球桿等,可謂應有盡有。這里店主們積極的商業(yè)態(tài)度,善于討價技巧,也直覺地反映了上海這個大城市真實的生活面貌。
可以說,襄陽路市場的名氣,源自于上海人特有的精明:既要過高檔化、前沿化的生活,又要求降低享用這種生活的門檻,用有限的財富去獲得最高限度的生活品味。
不過,襄陽路市場最終也逃不過關掉的命運。
但不論是華亭路,還是襄陽路,它們早已不再是一個市場,而是折射出了一種觀念,一種文化、一種情結、一種生活態(tài)度:與夢想距離再遠,也得堅持將fashion進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