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對羅賓遜夫人的《經濟哲學》進行了述評。羅賓遜夫人在《經濟哲學》一書中,從三個方面對經濟學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辯證分析。在經濟學與形而上學和道德的關系方面,羅賓遜夫人結合形而上學和道德的特點,闡述經濟學之間與形而上學和道德之間的矛盾,認為經濟學在矛盾中前行。在對經濟學說的辯證反思方面,羅賓遜夫人對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凱恩斯學說進行了反思。在經濟學未來的發(fā)展方面,羅賓遜夫人認為應首先清除過時的形而上學殘余,并表達了對經濟學數(shù)學化的擔憂。
【摘 要】 經濟哲學 述評 反思
一、經濟學在矛盾中前行
羅賓遜夫人認為意識形態(tài)為經濟學提供了假說來源,道德為經濟學提供了價值取向,由于形而上學的假說和道德口號無法檢驗,這與經濟學的科學定位相矛盾,導致經濟學不得不在矛盾中前行。
在《經濟哲學》的第一章里,羅賓遜夫人首先分析了意識形態(tài)命題和科學命題的區(qū)別。羅賓遜夫人引用了邏輯學中天鵝的例子來闡釋意識形態(tài)命題與科學命題的矛盾,即從邏輯的角度出發(fā),人們對天鵝的爭論會偏離天鵝本身,轉向對天鵝歸類的論證。形而上學本身無法檢驗,卻為科學提供了假說。羅賓遜夫人認為,形而上學對科學研究一直起著重要的的作用。羅賓遜夫人又分析了道德對經濟學發(fā)展的影響。羅賓遜夫人認為社會的存在需要道德的維系,道德具有物質基礎,宗教、教育和良心有助于道德的傳承。通過浸入人生觀的倫理預設,人們才可以對各種經濟制度進行評價。這也意味著,道德為經濟學提供了評價的標準。
正是由于意識形態(tài)和道德對經濟學的重要影響,導致經濟學只能在不斷擺脫形而上學影響的努力中向前發(fā)展。
二、以批判的眼光看待經濟學說
(一)對古典經濟學價值論的批判
在對古典經濟學的價值論進行分析時,羅賓遜夫人對亞當斯密提出的理論提出了質疑,她認為亞當斯密提出的狩獵民族交換生產物的例子不夠嚴謹,因為偶然的互換并不能闡明價值的概念。羅賓遜夫人認為亞當斯密提供的例子是依據(jù)道德編寫的,只是為了滿足道德對經濟體系的要求。
羅賓遜用魯濱遜的例子批判了李嘉圖的價值理論,認為李嘉圖試圖尋求固定不變的價值尺度,卻忽略了價值的基本屬性,即價值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李嘉圖對價值尺度研究的缺陷導致了李嘉圖理論體系的兩大矛盾。
羅賓遜夫人對馬克思的價值理論也進行了批判,認為馬克思的學說里,假設物品都是公平和公正地按照其價值進行交換,而“公平”和“公正”的概念來源于道德,所以“馬克思的全部觀點都顯得有點形而上學”。
(二)對新古典經濟學效用論的批判
羅賓遜夫人對以杰文斯、維克賽爾、瓦爾拉斯等為代表的效用學派持批判態(tài)度。羅賓遜夫人認為,效用論在其體系內,用數(shù)學的工具固然可以形成完美的循環(huán)論證,可是,效用論本身仍然存在很大問題。首先,效用論推崇自由放任,卻無法解決個人偏好之間存在的沖突,如對于危害他人行為的偏好如何限制,由誰限制,這些問題效用論難以解決。其次,效用論依賴于消費者偏好的研究,但實際上消費者偏好無法通過實驗準確獲取,這降低了效用論賴以存活的數(shù)學推理的準確性。此外,新古典經濟學推崇對數(shù)學工具的使用,但用代數(shù)來描述經濟世界,會忽略很多要素之間的關系。
(三)對凱恩斯學說的推崇
羅賓遜夫人十分推崇凱恩斯的學說,她認為凱恩斯的學說有助于資本主義制度的良好運行,恢復了自由放任注意長期忽視的道德問題,同時,把時間的概念引入經濟學,利用歷史的眼觀看點經濟問題。羅賓遜夫人介紹了凱恩斯關于充分就業(yè)、有效需求不足、關稅、貨幣政策的觀點。
三、對經濟長期增長問題的思考
羅賓遜夫人在《發(fā)展與欠發(fā)展》一章中對經濟長期增長問題進行了思考。羅賓遜夫人回顧了傳統(tǒng)經濟學說對經濟長期增長的解釋。根據(jù)李嘉圖的學說,為了滿足日益增長人口的就業(yè)需要,需要不斷擴大農業(yè)生產,但是由于自然資源有限,最終經濟會停止發(fā)展。按照馬克思的觀點,隨著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人均資本的價值會上升,但這與事實不符。新古典經濟學則回避了經濟長期增長的問題。凱恩斯在對經濟進行長期分析時,認為利潤率的下降意味著食利者階層的消亡,資本家不能利用資本的稀缺性擴大其壓迫力量。羅賓遜夫人很贊同凱恩斯的說法。
在《什么是游戲規(guī)則》一章中,羅賓遜夫人首先批判了意識形態(tài)中的民族主義,認為民族主義是“意識形態(tài)腫瘤”,分析了傳統(tǒng)經濟學說和民族主義的關系。羅賓遜夫人還分析了國際競爭、國內政策等問題,最終回到了道德問題上。
四、《經濟哲學》中的矛盾
(一)經濟學是否應該與意識形態(tài)分離
羅賓遜夫人在《經濟哲學》中,意識到了意識形態(tài)同經濟學的關系,也分析了意識形態(tài)中民族主義同經濟學的關系,并表達了對經濟學無法從形而上學分離出去的消極態(tài)度。羅賓遜夫人看到了科學和形而上學相對立的一面,實際上這種思想是值得商榷的??茖W和意識形態(tài)應該是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科學服務于社會,社會的存在依賴于意識形態(tài)。
羅賓遜夫人對民族主義的批判也是不恰當?shù)?。羅賓遜夫人認為民族主義是“意識形態(tài)腫瘤”,這是沒有任何依據(jù)的。經濟學家本身具有主體性,經濟學也是為其所在的階級服務的,即便在全球化的今天,經濟學依然有國度性。經濟學本身既有普適性,也有其特殊性,不能因為經濟學的特殊性去否定經濟學的普適性。
(二)概念是否有實際意義
羅賓遜夫人在批判價值理論時認為,“價值仍然沒有實際內容,價值不過是一個詞而已”。價值理論是指導經濟運行、制定經濟政策的重要理論。羅賓遜夫人從實用性的角度去批判價值的理論意義,這是很不合適的。
(三)批判的邏輯是否正確
羅賓遜夫人在《經濟哲學》的第一章,就表達了對形而上學的不屑,認為邏輯學引起的爭論偏離了科學命題本身。在批判馬克思的價值理論時,羅賓遜夫人認為馬克思理論體系里假定物品都是公平和公正地交換,而公平和公正是道德里的概念,因此,“馬克思的全部觀點都顯得有點形而上學”。這種批判的邏輯本身就是存在問題的。如果按照羅賓遜夫人的邏輯,所有的經濟學說都建立在一定的假說之上,這些假說很多都會涉及道德評價,那么所有的經濟學說都會顯得形而上學。羅賓遜夫人承認形而上學對科學的重要意義,卻要以形而上學批判馬克思關于價值的觀點,這種邏輯是矛盾的。
在《經濟哲學》的最后一章,羅賓遜夫人因為現(xiàn)實經濟運行中出現(xiàn)的國際分配不公、社會分配不公等涉及道德評價的問題,表達了對經濟學的消極態(tài)度。實際上,羅賓遜夫人承認經濟學在前進,卻要因為現(xiàn)在存在的問題去批判經濟學,這種因噎廢食的態(tài)度是欠妥的。
在對效用學派的批判中,羅賓遜夫人表達了經濟學數(shù)學化的擔憂。實際上,數(shù)學工具的發(fā)展已經給經濟學研究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經濟學的發(fā)展與數(shù)學乃至其他學科的發(fā)展聯(lián)系越來越緊密,我們對此應持理性和包容的態(tài)度。
五、總結與展望
羅賓遜夫人在《經濟哲學》中,對傳統(tǒng)經濟學說進行了批判和分析,對凱恩斯革命進行了詳細介紹,對經濟長期增長和經濟運行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她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視角對我們有一定的啟發(fā)。
在未來的經濟學研究中,我們可以從這幾個方面著手:一是要理性分析各個學派的主張,學習其合理的部分,摒棄其不合理的部分,不能以偏概全,為了否定而否定;二是要將經濟學分析同價值判斷有機結合,既要保持工具理性,又要兼顧倫理道德;三是要用歷史的眼光分析經濟問題,結合歷史事件、發(fā)展趨勢對經濟問題進行分析。
【參考文獻】
[1] 瓊·羅賓遜.經濟哲學[M].安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作者簡介:李茂生(1993——),男,漢族,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西方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