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同合
摘 要 論文以CSSCI數據庫中有關知識轉移的論文為樣本,采用文獻計量分析法、可視化分析法和內容分析法等對文獻進行梳理,分析了該領域的研究現狀及發(fā)展趨勢,并從知識轉移基本問題、知識轉移模型構建、知識轉移影響因素和知識轉移應用研究四個角度說明當前研究熱點,對未來研究進行展望。
關鍵詞 知識轉移 CSSCI 知識圖譜
分類號 G250.2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8.05.019
Abstract Taking the papers on knowledge transfer in CSSCI database as samples, this paper combs the literature by bibliometric analysis, visualization analysis, and content analysis, and analyzes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in this field, illustrates the current research hotspots from four perspectives of basic problems in knowledge transfer,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transfer model, knowledge transfer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application research on knowledge transfer, andforecaststhe future research.
Keywords Knowledge transfer. CSSCI. Knowledge map.
0 引言
學術領域的知識轉移概念是美國經濟學家Teece提出的,其在1977年發(fā)表的《跨國公司知識轉移:技術轉讓的資源成本》中指出:在區(qū)域間的知識轉移過程中,不僅企業(yè)的知識需求得以滿足,知識擴散的速度也會加快,區(qū)域間知識差距得以縮短[1]。知識轉移是一個共享、傳遞和吸收知識的過程[2],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完成從知識擁有者到知識接受者的擴散,實現知識共享,從而有效地利用現有知識,縮小個體及組織之間的差距,更好地促進人類共同發(fā)展[3]。
隨著知識經濟的繁榮發(fā)展,知識轉移相關研究得到了學界的高度關注及重視,產生了許多優(yōu)秀的學術成果,這些成果極大地促進了知識轉移研究領域的良性發(fā)展。馮博在已有研究基礎上,通過實證研究探討了我國大學科研團隊中個人在組織中所處社會網絡位置與知識轉移之間的關系[4]。盧俊義基于權變管理的視角,構造了以知識轉移為中介機制的顧客參與服務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新績效關系的理論模型[5]。2000年以來,在Cross等人的倡導和影響下,知識網絡分析方法被逐漸引入知識管理研究領域。陳立敏以近年發(fā)表的275篇關于知識轉移研究的國內外學術文獻為基礎,對當前知識轉移研究的角度和趨勢進行了歸納總結,提出了包含四個維度二十個要素的知識轉移分析模型[6]。吉鴻榮在分析1996年以來發(fā)表的129篇國內外基于創(chuàng)新視角的知識轉移研究學術論文的基礎上,對基于創(chuàng)新視角的知識轉移研究從研究層次、研究視角及研究對象三個維度進行了歸納總結,提出一個包含3個維度、15個要素的知識轉移研究框架[7]。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知識轉移研究得到來自科學領域的廣泛關注,逐漸成為知識管理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管理學、經濟學、圖書情報學等多個學科領域中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在社會信息化的推動下,知識轉移研究出現了新特點、新情況、新變化,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zhàn),運用科學方法針對我國學術領域知識轉移研究的境況進行系統的分析具有重要的意義。
1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本文以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 作為檢索平臺,以篇名及關鍵詞為檢索項,以“知識轉移”為檢索式,設定時間跨度為“1998年-2015年”,文獻類型選擇論文及綜述,檢索時間為2016年06月18日,檢索得到文獻題錄數據1104條,下載所檢索出的題錄信息,剔除其中的征文通知、寄語及重復論文,最終獲得1098條文獻數據。
筆者以整理的文獻數據為研究樣本,采用文獻計量的原理與方法對其進行定量統計分析,利用美國Drexel大學陳超美教授開發(fā)的可視化分析軟件Citespace,以知識圖譜的形式全面地展現我國知識轉移研究的基本結構和發(fā)展脈絡,以期加深相關學者對知識轉移研究進展的認識,為進一步開展研究提供參考和借鑒。
2 研究論文的量化統計結果與分析
2.1 時間分布
發(fā)文量隨時間變化的分析,可以從時間維度上大致反映出該學科領域的研究歷程和熱度,預測研究前景及發(fā)展趨勢。1998-2015年間被CSSCI收錄的知識轉移研究相關論文共1098篇,其中論文1048篇、綜述22篇、評論12篇、報告16篇,涉及圖書情報、管理學、經濟學、教育學與新聞傳播學等學科。
由圖1,我們發(fā)現在1998-2015年間,國內知識轉移研究領域的相關研究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①1998-2003年間,這段時間相關研究處于起步階段,相關研究較少,發(fā)文量增長緩慢,知識轉移研究受到的關注較少;②2004-2009年間,在十六屆四中全會的指引下,國內知識轉移的研究蓬勃開展,論文發(fā)表數量快速增長,與此同時,發(fā)文作者的數量也呈現上升態(tài)勢,知識轉移的相關研究進入到了一個繁榮發(fā)展階段,成為了學術領域的一個研究熱點;③2010-2015年間,發(fā)文數量有所起伏,到2011年,該研究領域發(fā)文量及發(fā)文作者數量同時達到頂峰,此后發(fā)文量及發(fā)文作者數量呈現總體緩慢下降的趨勢,研究質量和影響不斷提升,研究主題多元化,進入一個相對成熟的時期。
2.2 核心作者分布
論文著者分布信息體現著某一學科研究的科研水平和相關研究的集中程度,可以用來反映學者在該領域所處的學術地位。將文獻題錄數據錄入到CiteSpace中,設置相應的參數和閾值,運行CiteSpace,得到由132個節(jié)點、43條連線構成的作者合作共現網絡圖譜,如圖2所示。
從合作角度看,在國內知識轉移研究領域中,合作成員的數量在5個以上的研究群體只有4個,其中以劉益為合作中心,李綱、廖貅武及盧兵為次中心的合作團隊共有8人,他們從企業(yè)信息系統的實踐出發(fā),運用管理學理念探討知識在企業(yè)知識鏈中高效的轉移及利用的實現,是知識轉移研究領域中規(guī)模最大的研究團體。其余合作團體成員數量均不超過5人,更多的學者未處于任何合作網絡之中。從合作發(fā)文數量看,該領域合作團體共同發(fā)文數量較少,說明知識轉移研究還未形成固定的合作研究群體。
從發(fā)文量角度來看,發(fā)表論文數量在9篇及以上的作者有10人,如表1所示。計算高產作者的發(fā)文量以及文章被引頻次而計算出作者相應的h指數,我們發(fā)現:大多數高產作者具有較高的發(fā)文量、被引頻次及h指數,主要分布于管理學及圖書情報學科領域,共同構成了知識轉移研究領域的核心作者群體。此處應該注意到,袁紅軍較低的h指數是由于開展研究時間較晚造成的,此處論文被引的滯后性不容忽視。
根據普賴斯的核心著者計算公式:(公式中為核心作者的最低發(fā)文量,為最高產作者的發(fā)文量),表1中所示的國內知識轉移領域發(fā)文最多的是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的黃瑞華教授,共計發(fā)文16篇,由此可得,;本文將發(fā)文量在3篇之上的作者確定為核心作者,發(fā)現核心作者群的125人論文發(fā)表總量為564篇,高于論文總數的一半,符合普賴斯文獻分布規(guī)律。
將發(fā)文量按照5篇以上、2至5篇以及1篇進行定量統計,如圖3可知國內知識轉移領域研究群體存在明顯的不均衡性,發(fā)文1篇的作者比例為83%,相比之下發(fā)文量5篇以上的作者只有總數的2.6%,這與“長尾理論”相符合。國內知識轉移研究受到了普遍關注,具有較大的研究群體,研究較為深入,但尚未形成合作研究模式。
2.3 核心機構分布
對文獻作者所處的研究機構進行統計分析,是了解研究主體分布及地域分布的一種有效方式。設置相應的參數和閾值,運行CiteSpace,得到由100個節(jié)點、14條連線構成的研究機構之間的合作共現網絡圖譜,如圖4所示。
國內具有最大影響力的知識轉移研究機構合作網絡以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為中心,包括12個合作機構,可見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是國內知識轉移研究的重鎮(zhèn);此外,以吉林大學管理學院及中南大學商學院為中心的研究團隊也已初具規(guī)模。1998-2015年,國內共有452家研究機構先后參與知識轉移研究,研究機構中以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最為突出,共計發(fā)文82篇,是國內知識轉移研究的重鎮(zhèn),其余研究機構發(fā)文數量均不超過25篇。從合作網絡及發(fā)文量來看,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是當前國內知識轉移研究領域最為核心的研究機構,浙江大學管理學院、中南大學商學院及吉林大學管理學院也具備較大的學術影響力??偟膩碚f,理工科較強的高校是該領域研究開展的核心力量,機構間合作開展研究較少。
2.4 期刊分布
對論文期刊的分布進行分析是確定某一學科領域核心期刊的有效手段,可以反映出論文的集中分散情況及學科研究水平。經統計,1098篇論文分布于以管理學、經濟學及圖書情報與文獻學為主的86種期刊之中,本文以期刊載文量為統計指標,對載文量前10的期刊進行分析。
從表2中可以看出,《科技進步與對策》《情報雜志》及《情報科學》 是收錄知識轉移相關論文較多的期刊,載文量分別為82篇、54篇和51篇;《科學學研究》 《科技學與科學技術管理》被引頻次及h指數較高,在國內知識轉移領域刊載了較多的高質量文獻,具備較強影響力。
2.5 學科分布
進行學科領域分布分析可以深度探尋研究內容的側重點,挖掘核心研究主題。本文對文獻題錄信息按照學科進行劃分,其中我們發(fā)現管理學(657篇)、經濟學(197篇) 及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191篇)領域是國內知識轉移研究的主要學科,這4個學科的文獻刊載量都不低于25篇,其文獻總量占全部文獻的97.5%。教育學(25篇) 及計算機科學(10篇) 也是知識轉移領域關注的重要方向;此外,知識轉移領域的研究逐漸滲透到更廣泛的學科領域,以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為中心,跨學科綜合性研究的特征明顯。
經濟管理領域在知識轉移相關研究方面成果顯著,在知識經濟化的過程中,企業(yè)通過高效的知識轉移將知識轉化成可應用的技術、產品和服務,以幫助企業(yè)取得經營的成功,同時,知識轉移在企業(yè)間及其內部的研發(fā)過程中也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在信息科學領域,知識轉移作為一種知識流動的現象,引起了圖書情報及計算機學科的高度關注,這一領域對于知識轉移的研究多從信息挖掘與分析的角度著手。
2.6 基金資助分布
論文的基金支持情況體現著某一學科領域的受關注情況,也可以反映出該學科領域當前的研究水平與方向。1998-2015年,國內知識轉移研究基金資助來源共有53項,有712篇論文受到不同基金項目的支持,依托于省部級以上基金項目的論文共564篇,占論文總數的5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比例最高,共282篇,其次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共162篇。統計資助力度最大的5項基金的年度分布情況如圖5所示。
為比較基金項目對各研究機構的資助情況,將基金與各單位進行綜合分析,發(fā)現共計有256家單位受到不同基金項目的支持,占所有單位的56.64%。各類基金項目對我國知識轉移領域核心研究機構的支持力度較大,國家級基金支持力度最大,受資助單位以理工科強校居多,知識轉移研究領域得到了國家及相關評價機構的認可,也反映出相關論文的研究價值與質量。
2.7 經典文獻分析
論文被引頻次可以有效地反映被引文獻的研究價值和應用價值,體現科學知識的利用與繼承,單篇文獻被引頻次是該文獻質量、學術影響力及價值的重要測度[8],文獻的被引頻次可以作為反映文獻在某一學科領域重要程度的重要指標。將1098篇文獻題錄信息按照被引頻次排序統計,被引頻次前10的文獻如表3所示。
《論知識的轉移與擴散》具有最高的被引頻次,達450次。該文從知識轉移產生的動力和激勵層面上對知識轉移過程中存在的困難進行了詳盡分析,在對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進行區(qū)分的基礎上,對知識轉移流程進行了優(yōu)化,并提出了知識轉移過程的激勵機制[9]。陳菲瓊在《我國企業(yè)與跨國公司知識聯盟的知識轉移層次研究》 中指出成功的知識轉移是企業(yè)競爭優(yōu)勢的基礎,但競爭對手對于自身的信息竊取、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任務和工具與新的環(huán)境之間的不相適應使得組織內部的知識轉移及保密變得困難,高效的知識轉移模式應該從知識存儲、知識共享及信息保密三個角度入手來構建流程與路徑[10]。徐金發(fā)在《企業(yè)知識轉移的情境分析模型》 一文中指出高效的知識轉移不僅可以幫助團隊更好地獲取、傳承知識,更能協調團隊關系,產生高于預期的創(chuàng)新和績效成果,增強團隊效能和成員的集體依附感[11]。
從高被引文獻的研究角度來看,國內知識轉移領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識轉移理論基礎、知識轉移在企業(yè)中的作用機制、知識轉移模型模式及研究綜述等方面,這些經典論文有著很高的影響力,為后續(xù)研究的開展奠定了基礎。同時,我們也發(fā)現該領域研究文獻中缺乏具體實用的實證分析,應用型研究較少。
3 國內知識轉移研究的主題分析
了解一個學科的研究熱點,有利于研究人員把握該學科的研究現狀,明確研究進展,探尋新的研究方向;關鍵詞共現網絡以清晰明了的方式展現了作者的學術思想,是對文獻內容的精要概括,可以有效地反映學科中的研究熱點。設置相應的參數和閾值,為將原有的復雜網絡進行簡化,路徑搜索方式選用最小生成樹算法,運行CiteSpace,得到由34個節(jié)點、38條連線構成的國內知識轉移研究熱點圖譜,如圖7所示。
由圖7可知,關鍵詞網絡以知識轉移為核心,此節(jié)點與其他節(jié)點聯系密切;此外影響因素、隱性知識、知識管理、圖書館及跨國公司等在知識圖譜中也處于核心位置,這些關鍵詞之間關聯緊密,國內知識轉移研究都是圍繞這些主題展開的。相關文獻中共有1164個關鍵詞,其中只出現一次的關鍵詞有812個,排名前25位的關鍵詞的頻次和為關鍵詞頻次總和的42%,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在此基礎上,我們將國內知識轉移研究的熱點主題歸納為知識轉移基本問題、模型構建、影響因素及應用研究四個方面進行闡述。
3.1 知識轉移的基本問題
知識轉移的基本問題的研究主要體現在知識轉移的概念、影響因素及類型等方面。國內學者對于知識轉移并未形成一致性的概念,不同的研究角度及研究領域的研究人員持有不同的觀點。美國學者Singley和Anderson的觀點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即知識轉移是知識從某個人的頭腦中轉移到另一個人頭腦中、或從某個組織轉移應用到另一個組織的過程,包含知識共享和知識吸收兩個階段。知識的轉移首先是對知識進行共享,知識共享可以通過人與人、面對面的交流來進行,也可以通過知識庫搜索、電子郵件、文本文檔、調閱科技文獻等方式進行;知識的吸收表現為將別人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知識,或是將其他組織的知識成功地應用到自己的組織中。從知識轉移的主客體來看,知識轉移可以分為人與人、人與組織、組織與組織之間的知識轉移;從知識主體的角度來講,知識轉移可以分為顯性知識轉移和隱性知識轉移,且二者之間存在明顯的交叉性,現階段隱性知識特征及隱性知識轉移模式是該領域研究焦點之一。
3.2 知識轉移的模型構建
知識轉移模型是個人或組織用以規(guī)范知識轉移流程、提高知識轉移績效產出及優(yōu)化知識轉移效率,且在確定適宜的知識集合的基礎上,將知識轉化為適合個體或組織內部需求的形態(tài)的一個標準化過程。在構建知識轉移模型的過程中,認識并充分考慮模型中出現的關鍵要素十分重要。在模型構建過程中,我們應該重點關注隱性知識的特性、轉移效率及接受者的吸收能力和意愿三個方面。在知識轉移研究中,許多學者提出了知識轉移模型,這些模型的整體結構是相似的,可以劃分為過程模型、要素模型及路徑模型三類。武漢大學羅艷玲教授改進優(yōu)化的知識轉移節(jié)點——過程模型[12]受到了國內學者廣泛采納。
知識轉移過程可以劃分為“知識認知”及“知識獲取”兩個部分。在知識轉移的過程中,第一步是確定適當且有價值的知識集合,即“知識認知”過程;第二步即“知識獲取”過程進行的前提是知識發(fā)送方及接收方愿意并有能力實現知識的擴散與吸收。影響知識獲取的主要屬性有強度、速度和方向[13]。組織發(fā)現和收集知識的強度和速度可以提升知識獲取的質量;合適的積累知識的方向會影響組織對于獲取知識路徑的選擇。成功地獲取知識并不代表知識轉移過程完成,獲取的知識需經過某種知識轉換方式以使接收方能夠有效利用它們,從而實現組織現有知識、技能或能力的提高或形成新的知識。組織通過知識轉換的方式可以實現組織知識需求與所接收知識的融合,并且發(fā)掘已有知識的潛在應用價值,這一過程稱為“知識協作”[14]。對知識的應用是知識轉移過程中最重要的階段,價值只有在知識接受者將知識成功地運用到需要的地方時才會產生,對于知識應用效果的加強可以通過加強交流和合作來實現[15]。知識轉移是一個雙向的過程,成功的知識轉移對雙方而言都會增加價值,并且深化雙方的合作關系。知識接收方通過對發(fā)送方反饋經驗和新知識形成知識轉移的反饋回路的方式能極大地提升知識轉移效果[16]。
3.3 知識轉移的影響因素
國內學者從知識關聯強弱、轉移模型、動態(tài)能力和知識轉移雙方的契約與信任度等不同研究視角對知識轉移影響因素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成果。知識轉移包含知識源、知識主體、轉移環(huán)境及知識受體四個基本要素和知識共享、知識吸收兩個過程階段。筆者依據這一知識轉移理論,從內部因素及外部因素兩個方面對影響知識轉移過程的因素進行歸納總結。
影響知識轉移過程的內部因素主要體現在知識主體自身屬性和知識位勢兩個方面。知識主體自身屬性即知識復雜性、內隱性、嵌入性、模糊性及可表達性等因素。知識位勢也就是知識發(fā)送方與知識接收方之間存在的知識勢差;知識勢差是引起和推動知識轉移的最主要因素。知識發(fā)送方的知識轉移意愿、轉移方式、轉移效率和知識接收方的學習能力、知識轉化能力、接受意愿、市場需求、知識轉移成本、利益驅動及知識預見性等因素是對知識轉移效果造成影響的重要因素。
在眾多外部影響因素中,知識轉移路徑的選擇、知識共享水平、技術水平、社會結構、組織文化、文化差異及網絡能力等因素對知識轉移效果有較大影響。知識是在特定情境中產生,并且與組織文化、組織制度、成員素質等緊密相關的,知識轉移只有與特定的情境相融合才有利于傳播和共享,實現知識的高效轉移[17]。構建知識管理戰(zhàn)略最重要的是控制組織內外的知識流,從而進行知識轉移,同時對轉移路徑上存在的問題、困難進行優(yōu)化管理,實現順暢的知識共享,并將這些知識在組織層面上沉淀下來,實現知識的增值和創(chuàng)新。組織文化是在一定的條件下,組織各項活動中所創(chuàng)造的具有該組織特色的精神財富和物質形態(tài),組織內部良好的組織學習氛圍可以很好地促進知識轉移的進行。此外,知識轉移評價激勵制度和知識轉移管理理念也會對知識轉移的效率產生較大的影響。
3.4 知識轉移的應用研究
隨著信息服務業(yè)的不斷發(fā)展,我們已經邁入了知識經濟時代,在這種情境下,對于知識的掌握已經成為了行業(yè)取得發(fā)展和領先的關鍵因素。經過系統的分析,筆者發(fā)現國內對于知識轉移應用的研究主要分布在企業(yè)、圖書館及績效創(chuàng)新等領域。知識分布于企業(yè)內不同的個人及部門之中,分散在所有業(yè)務流程之間,以業(yè)務流程為節(jié)點、以知識生態(tài)鏈為紐帶構成獨立的企業(yè)內部知識系統,企業(yè)的良性發(fā)展不僅需要企業(yè)內部實現高效的知識轉移,也需要企業(yè)之間進行知識交流[18]。企業(yè)內部的知識轉移多以系統動力學為指導思想,分析企業(yè)內部內在組織間的知識依賴結構,透過構建知識流動模型的方式,挖掘企業(yè)內部知識傳遞所產生的效益,以創(chuàng)造最大的企業(yè)績效產出[19]。企業(yè)間的知識轉移以分析行業(yè)內部競爭體系和技術聯盟為基礎,有區(qū)別的構建企業(yè)與外部企業(yè)之間的合作模式,以使企業(yè)處于最佳的競爭態(tài)勢。圖書館知識轉移研究以隱性知識轉移研究為主,在分析知識粘性的基礎上將隱性知識快速、便捷地轉移給信息用戶是該領域的研究焦點。知識轉移進行的目標是為了有最大的知識產出和經濟效益[20]。國內關于知識轉移績效創(chuàng)新的研究主要分布在高新技術企業(yè)、圖書館及科研院所等機構。
4 知識轉移研究演進分析
突變詞是指科學研究過程中出現頻次變化率較高的關鍵詞,突變詞時區(qū)共現圖譜在時間維度上清晰地展現了不同的熱點研究主題的時間分布,以關鍵詞的突變情況對某一研究領域的知識前沿進行挖掘分析是信息計量分析的重要手段。設置相應的參數和閾值,運行CiteSpace,得到由72個節(jié)點、99條連線構成的國內知識轉移研究前沿知識圖譜,如圖8所示。
知識轉移研究經歷了不同的發(fā)展階段,演變過程中研究更加深入和多元化。根據研究發(fā)展的趨勢,大概可分為三個階段。2003年之前是我國知識轉移研究的起步階段,這一階段是該領域確立自身理論基礎體系的初步發(fā)展階段。這一階段中涌現了大量的促進知識轉移理論研究的經典文獻,奠定了國內知識轉移研究的理論基礎,側重理論研究;這一階段研究集中,主要對知識轉移在跨國公司及知識管理過程中的應用進行了分析探討。2004-2010年是我國知識轉移研究的第二階段,這一階段不管是研究的規(guī)模還是研究的主題范圍均有較大的擴展,學者群體的研究視角更為廣闊,相關文獻數量快速增長。這一階段學者開始注重對于知識轉移過程中影響因素的分析,不斷地對知識轉移的流程及范式進行優(yōu)化,并且也更多地關注隱性知識轉移,圖書館知識轉移成為領域內的研究焦點。2011年以來我國知識轉移研究進入到一個相對成熟的階段,知識轉移的研究擴展到創(chuàng)新績效、技術聯盟、知識粘性及系統動力學等主題,研究者從績效評估的角度來評估知識轉移進行的效果,建立起成熟的知識轉移規(guī)范模型,并且開始將知識轉移研究與知識網絡相結合,從科學計量的角度對知識轉移的績效產出進行評價。
5 結語
本文從信息計量和內容分析的視角,全面地展示我國知識轉移研究的基本格局及發(fā)展脈絡,闡述知識轉移研究熱點主題分布及研究演進,為知識轉移研究領域學者的進一步研究提供客觀依據,可有效地提高學者后續(xù)研究開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避免重復研究,保障研究質量,提高知識轉移領域研究的整體效率。從分析研究中發(fā)現國內知識轉移研究目前已經成為我國知識管理的研究重點,研究主要分布于管理學、經濟學和圖書情報學科領域,形成了一批杰出的知識轉移核心研究群體,并產生了一些經典文獻和核心期刊。此外,論文受基金項目的支持日益增多,其研究熱點主要聚焦在知識轉移基本問題研究、模型構建、影響因素研究和應用研究四個方面。
今后,學界應加大對知識轉移領域實證研究的重視,改善研究內容偏重理論的現狀,及時把握國內外應用研究的動向,更多地關注知識轉移在企業(yè)或組織中的應用,擴展研究的深度與廣度,逐步實現從理論向實踐的轉變。還應加強作者及研究機構之間的合作研究,積極進行多學科知識融合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借鑒國外相關研究的優(yōu)秀成果,結合自身實際,吸取先進經驗,在擴大外延的同時完善學科研究體系。
參考文獻:
陸亞娟.基于知識轉移的客戶關系管理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6.
周蕾.圖書館知識轉移淺析[J].河北科技圖苑,2010,23(5):91-92.
陳卓群.基于學術博客的個體之間知識轉移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2.
馮博,劉佳.大學科研團隊知識共享的社會網絡分析[J].科學學研究,2007(25):1156-1163.
盧俊義,王永貴.顧客參與服務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新績效的關系研究:基于顧客知識轉移視角的理論綜述與模型構建[J].管理學報,2011,8(10):1566-1574.
陳立敏,王璇.2000-2007年知識轉移理論研究綜述[J].情報科學,2009(1):137-142.
吉鴻榮,姚偉.基于創(chuàng)新視角的知識轉移研究綜述[J].圖書情報工作,2011,8(4):107-111.
邱均平,呂紅.基于知識圖譜的知識網絡研究可視化分析[J].情報科學,2013,31(12):3-8.
王開明,萬君康.論知識的轉移與擴散[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0(10):2-7.
陳菲瓊.我國企業(yè)與跨國公司知識聯盟的知識轉移層次研究[J].科研管理,2001,22(2):66-73.
徐金發(fā),許強,顧驚雷.企業(yè)知識轉移的情境分析模型[J].科研管理.2003,24(2):54-60.
羅艷玲.知識轉移模型的優(yōu)化研究[J].情報科學,2010,28(10):1578-1583.
伍曉玲,周明.組織內部的知識轉移及其困難研究[J].知識管理,2004(12):68-71.
錢丹丹,張海濤,支鳳穩(wěn).基于知識價值鏈的企業(yè)知識轉移模型[J].情報科學,2011,29(5):668-671.
馬費成,姜愿,趙一鳴.服務視角下的知識組織系統研究新進展[J].情報雜志,2015,34(7):165-172,152.
王斌.知識聯盟中知識轉移效率作用機理研究[J].科研管理,2016,37(6):159-167.
王欣,劉蔚,李款款.基于動態(tài)能力理論的產學研協同創(chuàng)新知識轉移影響因素研究[J].情報科學,2016,34(7):36-40.
GRANT R M. Toward a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the firm[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6(6):301-312.
趙春雨.基于知識價值鏈的企業(yè)知識轉移模型與績效評價研究[J].情報雜志,2011,30(1):130-135,154.
周密,趙文紅,姚小濤.社會關系視角下的知識轉移理論研究評述與展望[J].科研管理,2007,28(3):7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