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曉岺 黃梅蘭
(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福建福州350000)
周圍動脈疾病(Perip 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指除冠狀動脈、主動脈、腦動脈之外的全身動脈病變,是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的一種主要類型,與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和死亡密切相關。其發(fā)病率與年齡成正比,吸煙、糖尿病、年齡>55歲的男性或年齡>65歲的女性、高血壓、高脂血癥、具有心血管病史的患者是周圍動脈疾病的高危人群。PAD患者與正常人比較,其心肌梗死發(fā)生率高4倍,卒中發(fā)生率高3倍,75%PAD患者死于心血管事件[1]。外周動脈疾病發(fā)病率逐年升高、危害性大,嚴重影響人們生活質量,應予以重視。目前臨床上以腔內介入治療為主,術后患者均可得到良好的治療效果[2]。但富志南等人[3]研究顯示,術后針對性、規(guī)范化的用藥指導可進一步改善病癥。為證實該結論的合理性,本文特選取在我院采用腔內介入手術的185例PAD患者為研究對象,作如下研究。
選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于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采用腔內介入手術的185例PAD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103例,女性82例,年齡為 35~70 歲,平均(52.3±6.1)歲。納入標準:(1)臨床上有下肢間歇性跛行、靜息痛、肢體潰爛等,病變Fontaine分級為2級及以上;(2)經血管造影證實為下肢動脈狹窄或閉塞引起缺血性病變的患者;(3)經下肢動脈腔內介入手術(導管溶栓術、球囊成形術、支架成形術、斑塊切削術等)治療。排除標準:(1)患者下肢動脈閉塞病變廣泛、血管流入道與流出道均已嚴重受損,不適合腔內介入治療;(2)一般情況差、不能耐受手術患者;(3)資料嚴重缺失,不能進行統(tǒng)計分析患者。
1.2.1 收集患者的一般資料,包括患者的年齡、文化程度、經濟水平、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及是否有吸煙、酗酒史,并按Fontaine進行分級:I期-無癥狀;II期-輕度或中度間歇性跛行;III期-靜息痛;IV期-組織潰瘍、壞疽。
1.2.2 問卷調查 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統(tǒng)計185例患者半年內的服藥情況,問卷內容如表2所示[4]。同時收集患者出院前后的服藥種類和服藥情況。
1.2.3 記錄患者出院前后的服藥情況,觀察患者出院后服藥依從性。
表1 對比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臨床療效[n(%)]
185例PAD患者中113例患者會有時忘記服藥,占比61.08%;109例患者會因其他原因不服藥,占比58.92%,故多數患者未堅持服藥,僅占74.60%(138/185),因此不記得服藥頻率是怎樣的,占比60.00%(111/185)。如表2所示。
觀察PAD患者出院前后的服藥情況發(fā)現,患者出院后服藥依從性明顯降低,他汀類和阿司匹林患者出院后服藥依從性分別為80.4%和81.6%;氯吡格雷次之,為78.3%;服用β-受體阻斷劑的患者出院后服藥依從性僅為73.7%。(如表3)
表2 PAD患者術后規(guī)范服藥認知調查
表3 PAD患者出院前后服藥情況比較
臨床實踐表明,患有PAD的患者會出現下肢嚴重性狹窄和閉塞,下肢供血能力降低[5],患者將面臨截肢的風險,其主要原因是患者未及時就診。因此,患者要充分了解PAD的臨床表現:發(fā)病早期,走路小腿乏力,腿部肌肉有輕度疼痛和酸脹感,休息片刻痛感消失,但再次行走,疼痛再現,甚至加重;進展期,間歇性跛行距離縮短,甚至出現靜息痛,即休息時也伴隨痛感;晚期,下肢嚴重缺血,小腿或足部趾端產生潰瘍或壞疽,導致血管再狹窄,嚴重將導致截肢[6]。
關于PAD的藥物治療,早在1982年美國率先提出己酮可堿療法,該藥物作為甲基黃嘌呤的衍生物,可改善無痛行走距離45%,最大行走距離可達到32%,但近年來臨床實踐顯示己酮可可堿對改善間歇性跛行的作用不大。而西洛他唑具有抑制環(huán)磷酸腺苷(cAMP)降解,從而達到擴張血管的目的[7]。有研究顯示采用西洛他唑治療12周后,患者的間歇性跛行減輕80%[8]。而國內在藥物治療方面以服用拜阿司匹靈、波立維等抗血小板藥物以及降糖藥、降脂藥為主,患者術后不規(guī)范用藥,會增加血液在狹窄動脈中形成血栓或斑塊的危險性[9-10]。故堅持服藥對改善PAD癥狀具有顯著臨床意義。
在本次研究中,患者普遍存在對規(guī)范服藥缺乏認知的現象,其中61.08%的患者有時忘記服藥。堅持服藥是保障療效的關鍵,一旦中途停止用藥或不按醫(yī)囑服藥,健康不僅得不到保障,甚至會因錯誤用藥而產生其他并發(fā)癥或引起不良反應。在調查過程中,在“您是否有時會忘記服藥?”一欄,僅72例患者不會忘記,而對“當您旅行或離家時是否會忘記帶藥?”的調查顯示,僅有75例患者不會忘記。在黃孝積的報道中,有62.75%的患者對GDM的認知程度一般,其中11例患者嚴重缺乏認知,進一步證實PAD患者對術后規(guī)范服藥的認知還有待提高[7]。除此以外,患者出院后,服藥依從性也明顯降低,他汀類和阿司匹林患者出院后服藥依從性分別為80.4%和81.6%,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出院后服藥率為78.3%,而服用β-受體阻斷劑的患者出院后服藥依從性僅為73.7%。
綜上所述,腔內介入術后規(guī)范服藥是進一步改善PAD臨床癥狀,增加服藥的依從性,控制肢體癥狀的進展,減少或消除PAD患者術后相關癥狀,預防腦卒中、心肌梗死等缺血性疾病的發(fā)生,避免血管再狹窄的重要手段,提高治療有效率,改善患者生存率,因此提升PAD患者術后規(guī)范服藥認知水平具有顯著的臨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