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斌
【摘要】 目的:探討慢性胃炎臨床治療中進行幽門螺桿菌檢測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隨機選取筆者所在醫(yī)院2015年10月-2017年4月收治的120例慢性胃炎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并將其作為試驗組,同時選取同期無上消化道癥狀的健康檢測者作為參考組,對兩組研究對象的臨床一般資料進行總結性分析,并對所有患者進行胃鏡檢查、病理檢測及Hp檢測,對各項檢測結果進行對比分析。結果:在120例慢性胃炎患者中,經胃鏡檢查、病理檢測確認的慢性胃炎患者高達119例,其確診率達99.17%;在Hp檢查中,103例患者為陽性(85.83%),10例患者為陰性(8.33%),7例患者為無效檢查(5.83%);在參考組中,21例研究對象檢測出幽門螺桿菌感染,其陽性檢出率為17.50%。兩組患者陽性檢出率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慢性胃炎致病因素中,幽門螺桿菌是其主要的致病原因,但是慢性胃炎的發(fā)病并非均與幽門螺桿菌感染有關,在對患者進行治療時應根據患者的不同發(fā)病原因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案,以提高治療效果。
【關鍵詞】 慢性胃炎; 幽門螺桿菌檢測; 臨床治療; 應用價值
doi:10.14033/j.cnki.cfmr.2018.12.03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8)12-0079-03
慢性胃炎屬于臨床常見的消化內科疾病,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的慢性胃黏膜炎性病變。作為臨床常見病和多發(fā)病,近年來,慢性胃炎是導致胃癌的病死率呈遞增趨勢,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脅。40歲以上人群是慢性胃炎的高發(fā)群體,幽門螺桿菌感染、膽汁反流、刺激性物質、口腔(咽部)慢性感染等均是慢性胃炎的誘發(fā)原因,此外,與環(huán)境因素、長期服用藥物及生活不規(guī)律、精神緊張等因素有關[1]?;颊甙l(fā)病時,其臨床癥狀表現為消瘦、上腹隱痛、餐后飽脹、腹瀉等,嚴重者甚至出現黑便、劇烈絞痛、嘔血等不良癥狀,繼而嚴重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質量[2]。幽門螺桿菌(Hp)是一種微厭氧細菌,寄存于人體的十二指腸和胃中,該細菌可導致胃黏膜病變,繼而引發(fā)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胃炎等疾病[3]。現代臨床醫(yī)學認為,慢性胃炎的主要誘發(fā)病因在于幽門螺桿菌感染,兩者之間為正比關系,幽門螺桿菌感染率越高,慢性胃炎的發(fā)病率也隨之增高。幽門螺桿菌可以分泌尿素酶等多種酶,可對人體胃上皮細胞產生毒性;此外,幽門螺桿菌有較強的黏附活性,與糖蛋白等結合后可對人體黏液屏障、胃黏膜等造成嚴重的損害,患者中感染幽門螺桿菌后可出現炎癥反應等,進而導致胃黏膜萎縮,導致慢性胃炎、胃癌等疾病的產生,為此對慢性胃炎患者進行幽門螺桿菌檢測能夠較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感染情況[4]。本文研究中,筆者所在醫(yī)院為了探討在慢性胃炎臨床治療中應用幽門螺桿菌檢測的臨床應用價值,選取了2015年10月-2017年4月收治的120例慢性胃炎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對其進行了Hp檢測,現將結果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筆者所在醫(yī)院收治的120例慢性胃炎患者(于2015年10月-2017年4月入院)作為本次觀察對象,并將其作為試驗組,同時選取同期無上消化道癥狀的120例健康檢測者作為參考組。試驗組中,男67例,女53例;年齡18~72歲,平均(62.34±3.25)歲;平均病程(8.74±2.58)年。參考組中,男68例,女52例;年齡18~72歲,平均(62.43±3.28)歲;平均病程(8.78±2.64)年。所有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對比性。
1.2 方法
兩組研究對象均進行胃鏡檢查、病理檢測和Hp檢測,方法如下:(1)胃鏡檢查、病理檢測:使用電子胃鏡(日本奧林巴斯GIF-XQ40)對患者實施胃鏡檢測,對患者的胃黏膜狀況進行認真、詳細地觀察,取鮮活組織(賁門、胃竇、球部及胃體部位)進行胃鏡檢測;將取材組織送杭州迪安醫(yī)學檢驗中心病理檢測,10%甲醛固定。(2)Hp檢測:幽門螺桿菌尿素酶抗體檢測使用膠體金法進行操作處理,試驗室溫控制在15 ℃~28 ℃,在反應孔內置入100 μl的血清樣品,15 min后對其檢測結果進行詳細觀察。
1.3 觀察指標及診斷標準
對比分析兩組研究對象的各項檢測結果。陽性:測試后,反應窗內同時顯現測試線和質控線;陰性:測試后,反應窗內只有紫紅色質控線線顯現;無效:反應窗內未出現測試線、質控線[5]。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處理用統計學軟件SPSS 17.0,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試驗組120例患者中,119例慢性胃炎患者經胃鏡檢查、病理檢測確診,其確診率達99.17%。在Hp檢查中,陽性患者有103例,其陽性檢出率為85.83%;陰性患者有10例,其陰性檢出率為8.33%;無效檢出患者7例,其無效檢出率為5.83%。在參考組120例患者中,21例研究對象檢測出Hp感染,其陽性檢出率為17.50%。兩組對象陽性檢出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幽門螺桿菌是一種慢性感染性致病菌,臨床研究表明,幽門螺桿菌長期定植于人體胃部內可誘發(fā)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胃癌等疾病。幽門螺桿菌對人體中的危害性比較大,且隱蔽性較強,能夠通過多途徑進行感染,慢性胃炎致病機制主要是由于患者感染幽門螺桿菌后,在多種因素的作用下,其體內的胃黏膜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包括炎癥與免疫反應、體內胃酸分泌異常、胃黏膜屏障損害等[6]。
3.1 常見的檢查幽門螺桿菌檢測方法
慢性胃炎的發(fā)病誘因比較多,幽門螺桿菌是其主要致病細菌,可導致患者胃黏膜損傷,由于其病理機制比較復雜,當前比較常見的檢查幽門螺桿菌檢測方法有以下兩大類:(1)非侵入性檢測,內容包括:①糞便幽門螺桿菌抗原試驗法;②尿素呼氣法;③抗體測定法;(2)侵入性檢查,內容包括:①黏膜涂片染色鏡檢方法;②快速尿素酶試驗法等[7]。通常情況下,尿素呼吸試驗法、ELISA抗體檢測法以及活檢尿素酶試驗方法等的檢測特異性、敏感性均能達到95%以上。本文中,筆者所在醫(yī)院采取膠體金法對慢性胃炎患者行幽門螺桿菌尿素酶抗體檢測,其臨床應用優(yōu)勢在于:一方面該檢測的特異性、敏感性比較良好,它能夠對檢測內容進行更直觀的觀察,10~20 min后能夠采用肉眼的方式進行結果觀察,且所有操作均比較簡單便捷,無須過多的臨床醫(yī)療設備;另一方面,該檢測方式對患者的影響小,幾乎不會對患者造成創(chuàng)傷和痛苦,因而該檢測方法于臨床中的應用范圍比較廣[8]。
3.2 幽門螺桿菌與慢性胃炎的關聯性
近年來,大量臨床研究表明,在慢性胃炎患者當中,約有80%的患者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現象,且慢性胃炎病情的輕重程度多與幽門螺桿菌感染程度有關,可見兩者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系[9]。幽門螺桿菌屬于多鞭毛、單極細菌,在人體胃黏膜上皮細胞中該細菌以弧形(或螺旋形)呈現,當幽門螺桿菌進入人體胃部后,利用其本身鞭毛提供的動力進行穿越、滲透黏膜層[10]。在黏濕的環(huán)境下,該細菌的運動能力非常強大,這也是其引發(fā)慢性胃炎的關鍵原因。當幽門螺桿菌進入上皮表面之后,可以在黏附素的作用下與上皮細胞結合,進而有效避免腸胃運動時隨食物進行排空;同時,幽門螺桿菌能夠較好地分泌過氧化氫酶等,從而有效規(guī)避中性粒細胞對其造成的殺傷,最終有效保護自身的生命安全[11]。尿素酶是該細菌中含量較高的酶類,尿素酶水解能夠產生氨,從而可以較好地形成表面保護層,最終有效預防胃酸侵蝕。一般情況下,人體胃部可以通過多途徑進行自我保護,如黏液層良好、胃酸分泌正常以及規(guī)律運動等均可達到自我保護,從而有效規(guī)避了從口腔等部位進入胃部的各種不同微生物侵犯,自幽門螺桿菌的發(fā)現,臨床大量研究顯示,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為幽門螺桿菌感染,且其陽性檢出率高達60%以上,而活動性胃炎的陽性檢出率可達90%以上,若使用臨床藥物進行幽門螺桿菌感染治療,患者的慢性胃炎不良癥狀顯著得到改善,充分說明了慢性胃炎與幽門螺桿菌之間的關聯性[12]。
本文研究中,筆者所在醫(yī)院為了探討在慢性胃炎臨床治療中應用幽門螺桿菌檢測的臨床應用價值,特對兩組研究對象的各項檢測結果進行分析觀察,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中經胃鏡檢查、病理檢測的確診率為99.17%;Hp檢查的陽性檢出率為85.83%;而在參考組中,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陽性檢出率為17.50%,比較可知,試驗組患者的陽性檢出率顯著高于參考組,且數據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素為幽門螺桿菌感染,但是并不能說明慢性胃炎均是由幽門螺桿菌感染引發(fā),應進一步加以驗證??偠灾鳛榕R床多發(fā)疾病,慢性胃炎的發(fā)生嚴重影響了患者的身體健康。因此應及早診斷和治療。
參考文獻
[1]艾合買提江·庫爾班,李莉,高峰.新疆地區(qū)維吾爾族與漢族慢性胃炎患者間幽門螺桿菌不同抗體的情況分析[J/OL].中華胃食管反流病電子雜志,2016,3(1):9-11.
[2]牛應林,李文燕,周巧直,等.三種內鏡下胃黏膜形態(tài)表現診斷萎縮性胃炎及幽門螺桿菌感染的臨床研究[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7,16(11):1053-1056.
[3]高川,馬敏俊,何志剛,等.慢性胃病患者胃蛋白酶原水平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相關性分析[J].現代實用醫(yī)學,2017,29(6):755-757.
[4]王青,許洪偉,喬月芹,等.脆性三聯組氨酸蛋白和B細胞淋巴瘤-2蛋白在胃癌組織中的表達及其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17,33(15):1431-1433.
[5]宋晨雪,王昱博,劉傳貴,等.傳統中藥聯合標準三聯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誘發(fā)的慢性非萎縮性胃炎及其作用機制[J].吉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6,42(4):789-792.
[6]鐘曉剛,王曉通,殷舞,等.進展期胃癌根治術(畢Ⅱ式)后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情況及藥物干預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臨床新醫(yī)學,2016,9(10):851-853.
[7]張承俊.探討序貫療法聯合口腔潔治對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胃幽門螺桿菌根除的近期療效[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6(16):92-93.
[8]姚凡保,黃仕堯,唐志凌,等.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膠囊對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消化性胃潰瘍的臨床療效研究[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7,21(19):4423-4426.
[9]張明珠.慢性胃炎臨床治療中微生物檢驗的應用價值探析[J].保健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15,12(5):59-60.
[10]張海峰.左氟沙星聯合阿莫西林的序貫療法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臨床療效分析[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6,16(84):122.
[11]張潔.邢臺市某銀行職工健康體檢幽門螺旋桿菌檢測結果分析[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5,9(22):18.
[12]葛勤利,萬順梅,杜坤庭,等.胃泌素-17、血清胃蛋白酶原、幽門螺旋桿菌抗體檢測在胃癌的臨床診斷價值[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7,38(18):2624-2625.
(收稿日期:2017-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