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競春
語文教學應將語言積累和生活積累作為指導學生學習語文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引導學生重視積累好詞佳句、優(yōu)美詞語、精彩語段、古代詩詞,努力使學生逐漸成為擁有語言的富翁,做到說話時好詞佳句脫口而出,寫作時行云流水、才思敏捷。
一、積累與語文學習
“積累”一詞的基本含義是:逐漸聚集。荀子曰:“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笔聦嵣希Z文離不開生活,生活重在積累,所有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一個逐漸聚集的過程。華羅庚說:“聰明在于勤奮,天才在于積累?!闭Z文學習就是一個不斷積累,形成技能的過程。在語文學習中,積累就是不斷豐富語言,形成語感和讀寫技能的過程。古人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唐·杜甫)”、“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清·孫洙)”,說的就是不斷積累,形成熟練技能的道理。然而很多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就不注重積累,沒有形成積累知識的習慣。如果學了知識沒有去積累,接著就會很容易忘記,結果談起寫作就叫苦連天,甚至連一篇幾百字的作文都覺得不會寫。其原因何在?那還不是平時學習語文缺少積累,生活閱歷又淺,腦海一片空白。即使會寫,恐怕也是東拼西湊,勉強交差。汪廣仁說:“不下苦功夫,那有好佳作。”你看司馬遷寫《史記》,為了搜集史料,開闊眼界,司馬遷從二十歲開始,游歷祖國各地,積累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在他60歲時才寫成這部前無古人的著作。
二、積累與生活實際
從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的目標闡述來看,積累的來源有有兩個方面:書本(課內外閱讀)與生活實際。但大部分教師在指導學生形成積累時偏重甚至囿于書本,而忽略了生活這個渠道。事實上,“生活處處有語文”,讀懂“生活”,從生活實際中積累語言,更加不可偏廢。從文藝理論上說,生活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唯一源泉。當代語文教育家汪廣仁教授早在1982年就提出了著名的“大語文教育”觀點:在生活中學語文,在生活中積累語言。作家葉文玲在《我的“長生果”》一文中暢談了閱讀體驗后在文章結尾寫到,“社會人生這部深奧綿長而無頁碼的書,我什么時候才能讀懂啊”,作家更注重的是閱讀“社會人生”。事實上,生活中每天發(fā)生的、媒體報道的新人新事、新風新貌,電影、電視、廣播、網(wǎng)絡、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布告欄、報廊、各種標牌廣告,等等,這些媒介和載體無一不來自生活實際,永遠是學生寫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生活中極其口語化、大眾化的鮮活靈動的語言,又是學生寫作克服“學生腔”,做到語言生動貼切的最好實例。
三、積累的具體途徑
1.在閱讀中積累
語言是聽、說、讀、寫的基礎和先導。積累的語言材料越多,語言經(jīng)驗越豐富,對語言的理解和運用也就越準確。語文學習的“積”就是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積累和吸收,其途徑主要依賴于“閱讀”。中小學階段正是人生記憶的黃金時代,老師除了讓學生讀好課本上的所有課文外,還讓學生大量背誦經(jīng)典作品,閱讀古今中外的文化名著,擴大閱讀量,增加語文積累,增強人文底蘊,是十分必要的。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在學生閱讀方面作了量的規(guī)范,并在各級語文課本附錄上“關于課外讀物的建議”中也列出了推薦書目。在具體的指導時,教師還應從閱讀內容的選擇、閱讀計劃的制訂(學期計劃、學年計劃、假期計劃等)、閱讀效果的物化管理(摘抄、概括、心得)等方面規(guī)范學生課外閱讀行為。
2.在誦讀中積累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一俗語說明了誦讀記憶是積累語言的重要方法?!督逃睦韺W》也指出:“在記憶倉庫中,豐富的語言材料的儲備,是理解和運用語言能力的必要條件,也是提高思維能力的和智能活動水平的基礎。這個‘儲備的手段,就是背誦。不背誦是不會將規(guī)律的書面語言‘植入記憶的倉庫,內化為自己的語言的。”學習和掌握語言,若能要做到運用時隨心所欲、得心應手,就必須對語言文字做多次重復,強化誦讀,細心咀嚼,用心體味。這樣,才能使語言文字的含義、使用規(guī)律、情味等在頭腦中扎根。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反復誦讀,把握文章實質,指導學生加強對語言文字的品讀感悟,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讓學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將名言佳句、精段妙篇化為己有。
3.在運用中積累
俗話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睂W生的寫作能力的提高,離不開他們的認真筆耕。語言積累是為了運用,即最終形成說、寫技能。不會運用的積累再多,也只能算個“兩腳書柜”;在運用中形成的積累更具深沉厚重。我在教學中三年一貫制地要求學生寫周記。一般情況,寫的內容題材不限。從自我介紹開始,到探討生活、理論人生,他們試圖以柔弱的肩膀扛起這個世界,一句句誠懇的話語是那么熱切期盼與人交流。多次筆耕之后,文章的內容不再單調,文章的情感不再虛假,文章的語言不再生澀,而后校報上出現(xiàn)了一行行美麗的詩句,市報上出現(xiàn)了一篇篇情文并茂的習作。盡管他們的筆還是那么稚嫩,但他們沒有放棄“搏擊長空”。
當然,除了讓學生堅持每周寫周記,我還讓學生課前三分鐘說話訓練。呂叔湘先生曾提出過:“語文課上可以利用一部分時間練習說話,敘述一件事情,或說明一個道理,教師加以指導?!睂W生通過3分鐘演講訓練,既提高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又促進他們不斷增加閱讀量,有力地提高了寫作水平,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帶動了其它形式的口語訓練。加上不足的地方有老師和同學的指導,真可以說錦上添花。
總之,語文學習離不開積累。要養(yǎng)成這一好習慣,需要較長的時間和精力,更需要的還是讓學生踏踏實實地走好每一步。我們只有“積跬步”——不斷地積累,才能“致千里”——形成良好的語言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