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鈺
【摘 要】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好學生學習的起點,這樣才能促使學生真正展開學習,避免出現(xiàn)虛假學習的問題。教師要運用預習和檢測,了解學生的真實學習情況;教師要鼓勵學生展開自問和追問,提高思考能力;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展開知識建構,進而提高學習效率。這些方式都有助于把握住學生學習的起點,引導學生展開真實學習。
【關鍵詞】
學習起點 真實學習 小學語文
真實學習要求學生在已有的學習經(jīng)驗基礎上展開對于未知知識的學習,而不是針對一些已經(jīng)掌握的內(nèi)容進行反復學習。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展開真實學習時要先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只有把握好學生的學習起點才能讓真實學習被觸發(fā),促使學生知道自己該學什么,該如何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也要努力地把握住學生的學習起點,讓學生展開真實學習。
一、預習與檢測,謀求確證
不少教師在展開備課時都會嘗試分析學生的學情,但是很多時候這種學情分析建立在教師主觀臆斷的基礎上,缺乏實證證明。然而學生的學習情況可能因為多種原因而發(fā)生變化,教師推測得到的可能并非學生的真實學情。如果將這種虛假的學情作為起點展開教學,則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采用預習和檢測的方式,讓學生展開預習,而后通過檢測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這樣就能獲得確切的學情,以此為起點進行教學效果自然會更好。
在學習《秦兵馬俑》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預習,并讓學生填寫導學案,通過分析學生導學案的情況,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在導學案中可以讓學生分別總結課文中每一段的內(nèi)容,并說說每一段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這樣能了解學生是否對說明文的結構有所理解。教師還可以提出問題,讓學生說說文章如何做到更準確地說明,讓讀者對于秦兵馬俑有更多了解。這樣的問題能看到學生是否對說明的方法有所了解。在檢測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嘗試用課文中的生字生詞進行造句,這樣也可以通過檢測的方式了解學生是否掌握了文章中生字生詞。通過預習和檢測的方式教師能知道學生對于說明文究竟了解了多少,在進行預設時就能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展開教學,謀求確證。
預習和檢測的方式能促使教師準確地定位學生的學習起點,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地設計各種教學策略。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導學案,或者讓學生提交預習筆記等方式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也可以給學生提出一些問題,通過學生的回答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
二、自問與追問,還原外化
在很多時候教師雖然教授了某個知識點,但是學生卻未必真的學到了。如果教師誤認為學生已經(jīng)了解該知識點,并以此為起點進行教學,則學生的學習會陷入困境,產(chǎn)生無效學習。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嘗試帶著問題進入課堂,采用自問和追問的方式,這樣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識點,也能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
在學習《愛如茉莉》時,教師通過教學讓學生了解了這篇文章的基本內(nèi)容,這篇文章主要展現(xiàn)的是一家人的情感,體現(xiàn)了父母之間純潔質(zhì)樸的愛情。為了了解學生是否真正了解這一點,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并借助追問的方式進行還原外化。如有學生提出問題:“作者通過哪些詞句展現(xiàn)父母之間的愛呢?”學生嘗試找出了文章中的不少句子,這些句子都體現(xiàn)了父母的愛。如母親在住院前還不忘記安排父親的伙食,又如父親一直都坐在床邊守護著母親等。教師還鼓勵學生展開追問,嘗試更深入地了解此問題。如有學生提出:“文章最后描寫茉莉花的一段話雖然沒有直接展現(xiàn)父母之間的情感,它是否也體現(xiàn)了父母之間的愛呢?”教師鼓勵學生圍繞該追問深入下去,進一步探究問題。
自問和追問的方式很好地解決了學習起點不確定性的問題,能讓學生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自問是學生真實學習的動力,而追問則能促使學生的思維展開還原和外化,促使學生展開深度學習。
三、暴露與建構,知識介入
學習中如果學生有實質(zhì)性的參與,則學生必然能提高學習效果。實質(zhì)性的參與能避免學生迅速遺忘所學知識的問題,促使學生找對學習起點,進而進行知識介入,這樣能讓知識更完整地暴露在學生的面前,也能促使學生更合理地展開知識建構。
在學習《三亞落日》時,教師將學習比喻等修辭手法作為主要的教學內(nèi)容。教師首先讓學生嘗試將文章中的各種比喻句都找出來,而后嘗試將比喻句轉換句型,變成普通的句子。在轉換的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展開對比,總結出了比喻句的特點。如有學生敏銳地發(fā)現(xiàn),比喻句具有本體和喻體,還有比喻詞,能形象化地展現(xiàn)事物的特點。這樣就將知識完整地暴露在了學生的面前。教師繼而指導學生嘗試完成自主建構。教師讓學生嘗試分析去掉了比喻句后的課文,說說表達效果是否有不同,而后又鼓勵學生將自己作文中的句子替換成比喻句,并思考表達效果是否與不同。這樣的學習讓學生參與到了知識建構中,學生在實質(zhì)性的參與活動中能更好地掌握相關的語文知識。
在鼓勵學生嘗試參與式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明確地將學習的要點展示給學生,然后讓學生嘗試進行自主梳理,對學習的要點進行概括和分析。如果能形成一定的心理圖式,則學習效果會更好,也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學習表象下真實的知識基礎,了解學生學習的起點在哪里。
如果學生的學習只是建立在應試的基礎上,則學生的學習是浮于表面的,很難真正掌握知識。教師要通過各種方法讓學生基于自己的知識起點展開學習,這樣才能形成真實的學習。
【參考文獻】
【1】王曉奕.看不到起點,就找不到終點——教在起點,讓學習真實發(fā)生【J】.小學教學研究,2017(3)
【2】鄭志剛.以學定教理念下小學語文教學內(nèi)容的研制策略【J】.教學與管理:小學版,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