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雙輝
【摘 要】
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這一句話鏗鏘有力地道出語文教學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教師應多注重學生的語言訓練,從質(zhì)疑、感知、模仿的維度,真正將語用教學落在實處。本文提出要聚焦語言特色,借助品味解析踐行語用理念;尊重原始認知,借助答疑解惑踐行語用理念;凸顯范例價值,借助積極模仿踐行語用理念,真正促進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不斷發(fā)展。
【關鍵詞】
語用理念 范例價值 原始認知 聚焦語言
語文課程是一門綜合性的基礎學科,旨在指導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提升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而當前語文教學中存在重人文、輕語用的誤區(qū),很多教師注重追求意趣、感悟境界,忽略了語文工具的掌握和運用。然而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中卻更加關注“語言積累”、 “多讀多寫”、 “語言實踐”,倡導通過語用訓練的方式促進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最終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因此,教師應多注重學生的語言訓練,從質(zhì)疑、感知、模仿的維度,真正將語用教學落在實處。
一、聚焦語言特色,借助品味解析踐行語用理念
作為母語的漢語言文化,可謂博大精深,經(jīng)歷了幾千年的沉淀,是中華民族一顆璀璨的明珠。而語文,就是要讓學生走近母語,感悟母語,在潛移默化中觸摸語言,感知文字的質(zhì)地與語言的芳香。語文教師要做好語言文字內(nèi)涵的向導,引導學生走進豐富的語言文字深處,幫助學生形成對語言的感知能力。
如三上《秋天的雨》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學生在朗讀時就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秋天的雨為什么用‘五彩繽紛來形容?文中提到的顏色不止五種啊,用‘七彩‘十二彩不是更好嗎?”面對這一問題,教師并沒有直接作答,而是借助 “成百上千”“千姿百態(tài)”這兩個詞語的用法,將學生浸潤在豐富的語言文字內(nèi)涵中,讓他們感受到語言文字的魅力所在,從而使學生對成語“五彩繽紛”的理解有的新的認識,即表示顏色繁多,色彩燦爛,非常好看的樣子。最后,教師緊扣課文第二小節(jié)中“黃色的銀杏樹”“紅色的楓樹”……“菊花的多種顏色”,引領學生感知顏色的多樣,色彩的明麗,體會這些舉例更充分說明“五彩繽紛的顏料”。語言文字的不同形式表達,給學生不一樣的閱讀感受。作為教師,我們不僅要保護學生的好奇心,還要將語言文字的魅力呈現(xiàn)給學生,這樣才能提升語文課堂效益。
漢語是我們的母語,雖然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學習和探索還不夠深入,但他們對語言文字的感知和理解有著自己獨特的想法。教師需要做的就是創(chuàng)設高效課堂,重在傳揚語言的魅力,激發(fā)學生學習活力,真切感悟文本的語言美。
二、尊重原始認知,借助答疑解惑踐行語用理念
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傳授知識,還應認真對待學生的疑問,呵護學生的質(zhì)疑,準確詳實地回答學生的問題。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更好掌握語言文字的運用,學會語言表達的技巧。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nèi)容和學生的生活實際預設問題,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要慎重處理,切勿模糊對待,讓學生撥云見霧,為語用訓練搭建歷練平臺。
如《諾曼底號遇難記》這篇課文中有一段船長和大副之間的對話,不僅語言簡短有力,而且沒有一句提示語,很多學生對這一表達形式產(chǎn)生了困惑。這種對話形式的確是第一次見到,產(chǎn)生這樣的困惑很正常,教師先嘗試讓學生結合對話內(nèi)容添加提示語,順勢歷練學生的表達能力。然后,引領學生將自己添加的提示語放入到課文語境中進行誦讀,學生發(fā)現(xiàn)這樣的表達就顯得拖泥帶水,不符合當時沉船的緊張氛圍。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就是通過嘗試添加、聯(lián)系對比的方式,解決了學生認知上的障礙,并為學生自己后續(xù)的實踐創(chuàng)作指明了方向。
三、凸顯范例價值,借助積極模仿踐行語用理念
小學中年級階段開始學習寫作,課標要求學生寫下自己的所見所聞和豐富想象,將自己覺得新奇有趣、印象深刻、最受感動等內(nèi)容描述清楚。這樣的要求旨在降低學生寫作初始階段的難度,重點培養(yǎng)習作興趣和自信,但并不意味著任由學生天馬行空地發(fā)揮。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編者精心選取,在遣詞造句上堪稱典范,教師更應關注教材的教學價值,引領學生感知文本中的遣詞造句、布局謀篇,進行有針對性的模仿訓練。
如四年級上冊《鳥的天堂》一文中作者運用了大量的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描繪了游歷“鳥的天堂”時所見到的美麗的大榕樹和群鳥歡鬧的奇異景象。如何引導學生理解并運用這種寫法呢?首先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圈畫出文中的比喻句,擬人句,并思考把什么比喻成什么?又將什么擬人化了?
學生紛紛說出“把三支槳在水里劃的聲音比作樂曲”“樹葉真綠得可愛,將樹葉當成小孩子來寫”“像一株大樹臥在水面上,恰當?shù)貙⒋髽鋽M人化了”隨后,教師則組織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模仿文中的句子填寫比喻句、擬人句,從中感受這樣的句式營造出來的表達效果。
無論是低年級的仿寫句子,還是高年級的寫作文,都是學生學習寫作打基礎的契機。而仿寫是培養(yǎng)小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有效途徑,教師一定要引導他們深入課文中的精彩語句,寫作手法,并相機進行模仿訓練,在模仿中品味作者遣詞造句的精準,體會作者寫作手法的精妙,從而提升學生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
總而言之,人們以語言為工具表達情感,與他人交流,語言運用能力是學生在社會交往生活的必備素養(yǎng)。小學階段中,學生正處于學習母語的初始階段,我們就需要在語文教學中依托教材,踐行語用訓練,真正促進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不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國家教育部,2011
【2】王永正.語用:夯實表達能力的新抓手》【J】.教學與管理,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