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波
?
高職院校體育教師職業(yè)技能現(xiàn)狀剖析及發(fā)展策略探析
王海波
無錫職業(yè)技術學院體育部,江蘇 ·無錫,214121。
提高高職院校體育教師職業(yè)技能水平不僅是社會發(fā)展和高職體育改革的需要,更是提升體育教師地位和增強學生體質的重要保障。本文在對體育教師職業(yè)技能內涵進行解析的前提下,以高職院校體育教師職業(yè)技能現(xiàn)狀為切入點,在總結存在不足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一些提高體育教師職業(yè)技能的方法和策略。
高職院校;體育教師;職業(yè)技能;現(xiàn)狀;策略
實踐表明:教師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是一切重大教育變革的核心力量,教師職業(yè)的專業(yè)化水平?jīng)Q定課程改革的成敗。澳大利亞聯(lián)邦政府《為21世紀準備教師》提出,“高質量的教育取決于高質量的教師”。美國學者哈蒙德指出:“對學生的成就來說,教師質量這個變量遠比其他變量重要的多”。瑞士日內瓦大學M·賀伯曼教授在《國際教師和教學手冊》一書中說,“人們正日益認識到教師的責任感、知識和技能是決定學校效能的核心要素”。我國高職院校體育與課程改革經(jīng)過10年探索實踐,已走到了這個臨界點,是提升體育教師專業(yè)能力步入“深水區(qū)”大膽探索,還是僅憑一種勇猛闖入,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重大問題。
體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基礎是職業(yè)技能。研究顯示,當前我國高職院校體育教師職業(yè)技能主要采取簡單模仿式的培訓和單一碎片式的教師職業(yè)技能比賽的形式,比如:體育教案評比、說課比賽、才藝展法、體能測試、運動技術測試等。如果這些做法在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改革的淺水區(qū)還能夠適應的話,當體育課程改革進入到深水區(qū)時,還是沿著這種思維貫性繼續(xù)發(fā)展,高職院校體育教師的專業(yè)能力就難以適應體育課程改革深水區(qū)的需要。因此,對原有的做法進行批判與反思,在對高職院校體育教師職業(yè)技術技能進行現(xiàn)狀分析的基礎上,尋找出存在的不足,探討其改進策略自然成為本研究立論主旨。
通過對1985—2017年287篇體育教師職業(yè)技能相關論文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主要呈現(xiàn)出兩種變化趨勢:(1)1985—2000年,主要是零散的研究,各研究的數(shù)量較少;(2)2001年至今,整體上呈現(xiàn)逐年增長趨勢,近5年來增長速度尤為明顯。在對上述期刊的關鍵詞詞頻統(tǒng)計表明,有關體育教師職業(yè)技能研究在形態(tài)上可以認為是:以“體育教師職業(yè)技能”為主要中心,以體育活動、體質健康、信息技能、教研技能、體育教學、運動技能6個為關鍵點展開的“單中心形態(tài)”,六個關鍵點之間基本上沒有多大的直接聯(lián)系,他們之間的聯(lián)系主要通過“體育鍛煉”、“身體素質”、“學校體育”、“信息素質”等橋梁型關鍵詞連接的(見圖1)。這說明有關體育教師職業(yè)技能的研究還處于零散研究狀態(tài),還沒有從整體角度進行深度挖掘研究,特別是在體育教師職業(yè)技能要素上存在較大分歧,表現(xiàn)在:研究視角單一,依據(jù)標準不同,邏輯不周,子項未能窮盡母項及有的子項之間互相包含。因此,本研究在借鑒各方學者多角度多層面思考的基礎上,從高職院校能對各類技能進行操作、觀察、測量、評價的前提下認為:高職院校體育教師職業(yè)技能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識積累和智力訓練基礎之上的,經(jīng)過較長時間練習能達到某種熟練程度的,并且能根據(jù)變化了的環(huán)境而恰當呈現(xiàn)的教育行為方式和活動方式。其外延主要包括:教學技能、運動技能、教研技能、課外管理技能和信息技能五類。
圖1 體育教師職業(yè)技能關鍵詞共現(xiàn)圖
站在歷史發(fā)展的新起點,面對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zhàn),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蘇南地區(qū)高職院校體育教師職業(yè)技能水平與江蘇教育強省的要求相比,還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特別是大學生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體育需求與體育教師職業(yè)技能水平之間的矛盾,逐漸轉化成阻礙高職院校體育改革發(fā)展的主要矛盾。高職院校體育教師的學歷、職稱結構雖然有了較大的改善和提高,但知名度高、有影響力的學科帶頭人,校、市級教學團隊少、省級及以上教學名師更是空白,省級以上教學成果獎、精品課程、精品教材等有影響的標志性成果不足,與江蘇高職院校在全國的地位不相適應。部分學校由于工作條件的限制和待遇不公,導致部分體育教育教師職業(yè)倦怠,缺乏主動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職后繼續(xù)教育、培訓活動等幫助教師提高業(yè)務能力的活動,或因經(jīng)費不足,或因名額限制,與其他課程教師相比嚴重匱乏,進而導致教師的教科研能力不足。通過對蘇南地區(qū)6所高職院校體育教師職業(yè)技能水平的分析來看,存在以下現(xiàn)象。
自2003年教育部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在全國高校推行以來,圍繞培養(yǎng)學生“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五個方面課程目標的課程改革也在不斷進行,但隨著課改的深入,高職院校體育教師越來越感受到教學技能水平的制約逐漸成為影響課改的核心要素。通過調查顯示:體育教師重視教學設計,但缺乏關鍵節(jié)點的深入挖掘;體育教學過程形式規(guī)范,但教學有效性駕馭不足。究其原因主要為三個方面:(1)為教學組織和教材處理能力欠缺;(2)為一堂課中如何合理地權重好發(fā)展學生體能與學習運動技能的比例,安排好適宜的密度和負荷等方面存在許多困惑;(3)為大部分體育教師自我感覺工作量偏大,完成規(guī)定的教學工作已經(jīng)力不從心,進而造成針對學生需求的課程教學很難保質保量的完成(見表1)。
表1 蘇南地區(qū)高職院校體育教師教學技能調查統(tǒng)計表(n=80)
針對高職院校項目多樣的公共體育課程的特點,掌握足夠多的體育運動知識,形成“一專多能”的標準體育運動技術技能是勝任高職院校體育教師的基本標準。通過與學生交談發(fā)現(xiàn):在日常的體育教學中,有些教師以說教為主,一些核心的運動技術動作不做示范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通過對與體育教師的交流也可以發(fā)現(xiàn),由于缺乏對體育教師的專業(yè)體能和技能的考核,體育教師大腹便便現(xiàn)象依然存在。究其原因主要為3個方面:(1)為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教學內容項目多樣化,大部分學校在兩年的教學過程中,基本采用必修項目和選修項目的模式,進而要求體育教師要掌握比較多的體育項目運動技術技能,其頻數(shù)比例達到50.0%以上的運動項目就達到5項,分別為籃球、足球、武術、田徑和乒乓球;(2)為體育教師的教授內容數(shù)量較多,一學期內教授內容為5-6個的所占比例最高,分別達到了47.5%和21.3%;(3)為體育教師在業(yè)余時間內缺乏相應的體育鍛煉,平均一周鍛煉0-2次的比例最高,達到了53.8%,平均一周鍛煉3次以上的僅為46.2%(見表2)。
表2 蘇南地區(qū)高職院校體育教師運動技術技能調查統(tǒng)計表(n=80)
科技創(chuàng)新、人才強國已成為我國發(fā)展的重要戰(zhàn)略,針對高職院校的體育課程改革,體育教師的教學研究技能不僅是體育教師所需具備的核心技能之一,更是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的助推器,是深化體育課程改革的穩(wěn)定器。通過調研顯示:有高質量教研成果的體育教師偏少,形成穩(wěn)定教研團隊的學校數(shù)量不多,多數(shù)教師僅是完成學校的教研任務,倉促地在一些普通期刊上發(fā)表論文,進行長時間、有針對性的教學研究更是少見。究其原因主要為3個方面:(1)體育教師年參與的在職培訓次數(shù)較少,基本以1-2次為主,所占比例為78.8%,這其中還是以校級和市級居多。(2)體育教師的個人藏書數(shù)量偏低,主要是在11-50本之間,所占比例為65.0%。(3)體育教師對教學研究的興趣不大,有的教師想進行教學研究,但不知從何處下手,持久性不強,并且閱讀的材料多為電子版的素材,根本不進行有針對和系統(tǒng)性的教學反思,沒有形成閱讀、反思、行動的習慣,周平均紙質版材料閱讀時間較短,周平均閱讀時間主要集中在31-120min,所占比例為75.0%(見表3)。
表3 蘇南地區(qū)高職院校體育教師教學研究技能調查統(tǒng)計表(n=80)
隨著高職院校大學生課外體育鍛煉項目、形式的多樣性和變動性的要求,體育教師也需對應的轉變其管理和組織技能,需從以往一個高高在上的領導者、管理者和操縱者向組織者和引導者進行轉變,這就需要高職院校體育教師必須具有針對學生特點的課外管理技能。通過調查顯示:76.3%體育教師認為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組織與管理非常重要,但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中其參與的次數(shù)偏少,僅有6.3%的教師平均每周參與3次及以上,87.5%的教師僅僅參與1-2次,更有6.3%的教師一次都沒有參與過,究其原因,教學任務繁重、工作量不明確、與課堂教學相脫節(jié)等三個是其影響的核心要素,其頻數(shù)比例分別為68.8%、58.8%和52.5%(見表4)。
表4 蘇南地區(qū)高職院校體育教師課外管理技能調查統(tǒng)計表(n=80)
隨著高職院校教育現(xiàn)代化水平的不斷推進,對體育教師的信息技術技能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特別是在課程教學、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管理、體質健康測試分析等方面的運用彰顯的更為重要,這其中的信息技術綜合運用技能主要包括信息的搜尋、處理、管理、存儲和應用等方面。通過調查顯示:體育教師在信息技術的應用上還停留在表面,沒有真正體現(xiàn)出現(xiàn)代化的特點,特別是一些老教師,所掌握的信息技術技能僅僅只能滿足日常的工作需求,還不能滿足學生的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例如:運用運動追蹤器、樂動力、健身助手、運動追蹤、等軟件手機軟件對學生的課外體育鍛煉進行跟蹤管理;運用spss等軟件對學生體質健康數(shù)據(jù)進行批量的分析與反饋;運用教學軟件、多媒體設備和網(wǎng)絡上的優(yōu)質教學資源給學生呈現(xiàn)多樣化的教學內容和訓練視頻。
高職院校體育課程體系要依據(jù)“以人為本”“素質教育”和“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不斷探索高職院校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的目標,通過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組織等方面改革現(xiàn)有教學模式,確保體育課程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但隨之體育教師的教學技能也要發(fā)生轉變。(1)要通過集中培訓提升全體體育教師教材駕馭能力,能在清晰教學內容、任務及目地的基礎上,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及相應的教學環(huán)境進行具有特色的教學,所謂“特色”,應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yōu)”“人優(yōu)我新”等特點[1]。即,“靠特色來生存,靠特色來發(fā)展”。(2)要通過個別針對性培訓轉變部分體育教師課堂組織教學能力,形成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具體而言:應在課程中增加體驗互動的比例,在原有教學模式的基礎上不斷運用問答、自學、合作和研究等模式,并能形成課上與課下相互支撐,進而激發(fā)學生的鍛煉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鍛煉行為。(3)要形成對全體體育教師教學考核體系,不斷對體育教師的教學技能進行評估,形成督查、評估、改進、運用的循環(huán)流程。
運動技術技能是體育課程實施的前提和基礎。要想有效提高全體體育教師的運動技術技能水平,要采用培訓與考核相結合的辦法,缺少考核的培訓是盲目的,而缺少培訓的考核是牽強的。就其培訓而言,(1)應根據(jù)學校的體育授課內容對全體體育教師進行一些運動項目的基礎技術技能培訓,并且要求所有教師必須掌握其核心運動技術技能。例如:一些高職院校所有學生均要學習的籃球、足球、武術等項目。(2)要針對各體育教師的體育專項,進行大類劃分,并進行多層面的技術技能培訓,其中要包含訓練和比賽所需要的技戰(zhàn)術等方面的內容。就其考核而言,應定期采用2012年省教育廳制定的《江蘇省體育教師體能測試標準》對全體體育教師進行體能測試,并通過舉辦運動技術技能競賽的方式對全體體育教師進行運動技術考核,并把考核成績進行排名適時公布,以此助推體育教師進行針對性的體育鍛煉,不斷強化其運動技術技能水平。
要想提升高職院校體育教師的教學研究技能,必須在轉變教師觀念的基礎上,腳踏實地、借船出海,不斷增強與校內其他學科和校外資源平臺的合作與交流,進而形成良好的教學研究氛圍。具體而言:(1)要建立區(qū)域內的體育教師學術交流與合作機制,每年舉辦各種形式的教師教學、科研研討會,加強體育專業(yè)教師之間、體育教師與其他學科教師之間的教學和學術交流。(2)要加強學術信息、文獻資料的交流,實現(xiàn)實驗室、資料室的互通開放,互聘教師等。(3)要加強國內外學術交流,拓寬學術視野,為教師開展科學研究創(chuàng)造條件。(4)要積極爭取主辦和承辦國內、省內重要學術會議。(5)要同時加大經(jīng)費投入,配套相應的激勵制度,激發(fā)體育教師科學研究的熱情,活躍學術交流的氣氛,為體育教師開展科學研究提供保障。
課外體育活動是體育課的延伸與補充,是學生增強體質的重要載體,具有內容多樣性、空間廣泛性、方法靈活性、時間不一性等特點,而且隨著近年來的高職院校體育改革,要求課外體育活動要與體育課相銜接,形成課內外一體化的格局,這就要求體育教師必須具有以“大學生體質”為圓點,以“體育活動”為半徑的大學生體育鍛煉的全維立體式的課外管理技能。面對現(xiàn)實,(1)體育教師要通過自學與培訓掌握多方面的課外體育管理技能知識,例如:體育競賽的籌備與組織、俱樂部的訓練與管理、運動隊的訓練與管理,學生體質健康的評估與干預等。(2)體育教師要通過具體實踐具有課外體育管理的創(chuàng)新能力,要能根據(jù)體育課的內容、學生的特點、學校的場地器材形成具有特色的課外體育管理的方式與方法,能形成“針對靶心、實施跟蹤、科學干預”的局面。(3)要具有奉獻精神,要把課外體育活動的管理提高到自己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的高度,并能不計回報,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國家《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年)》明確指出:“要著力提升高校教師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能力,教師要有效應用信息技術,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形成信息化教學的習慣。繼續(xù)以職業(yè)院校教師為重點實施培訓、考核和認證一體化的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將教育技術能力評價結果納入教師資格認證體系[2]?!泵鎸ι鲜鲆?,應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推進:(1)要通過培訓增強體育教師運用信息技術的意識。要改變“體育教學主要在運動場,全靠運動和練習手段使學生掌握運動技術”的傳統(tǒng)觀念,充分認識信息技術手段對科學訓練的重要作用[3]。(2)要通過“學科滲透”的教學實踐方式提高體育教師信息技術技能。要在課程大綱、教學目標、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中體現(xiàn)信息技術的內容,從而促使體育教師邊實踐邊學習,從而通過實踐—總結—評價—修正—實踐的循環(huán)模式有針對性地提升體育教師信息技術技能的水平。(3)要建立考核機制,鼓勵和引導體育教師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并做到獎懲分明,對一些好的成果加以鼓勵和推廣,在評優(yōu)、評先中優(yōu)先考慮,對不合格者進行降級和降薪處理。(4)要搭建信息化平臺,豐富信息化教學資源。要與省、市體育機構和社會相關體育企業(yè)合作,彌補信息技術資源在硬件和軟件方面的不足,為體育教師創(chuàng)設良好的信息技術應用環(huán)境。
[1]王彥斌.關于大學辦學特色的追問[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07(05):4~5.
[2]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年)》[Z].http://www.gov.cn/gzdt/2012-03/30/content_2103672.htm.
[3] 于愛華.高職高專院校體育教師信息素養(yǎng)提升策略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4(06):127~129.
Analysis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Vocational Skill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WANG Haibo
P.E. Dept. of Wux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xi Jiangsu, 214121, China.
To improve the vocational skill level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not only the need for social development and sports re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but also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improving the status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and enhancing student physical fitnes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vocational skills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methods and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vocational skills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based on the existing situation of the Vocational skills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Vocational Skills;Present Situation;Strategy
1007―6891(2018)04―0117―04
10.13932/j.cnki.sctykx.2018.04.30
G807.4
A
2018-03-21
2018-05-05
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6年度重點資助課題。課題名稱:蘇南地區(qū)高職院校體育教師職業(yè)技能標準研制。課題編號:T-a/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