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蘭
《語文課程標準》中關于寫作的總目標是:“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jù)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 我認為,學生習作能力的培養(yǎng)是離不開閱讀教學的?!墩Z文課程標準》還對不同學段提出了不同的習作要求,第一學段稱為“寫話”,第二、第三學段稱為“習作”,到第四學段才稱為“寫作”,這種安排降低了小學階段寫作的難度。第二學段是兒童思維發(fā)展的質(zhì)變時期,他們在經(jīng)歷了低段的學習之后,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觀察能力和語言積累,開始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能夠初步認識概念的本質(zhì)特征,運用概念進行判斷和推理,具備比較明確的思維目的性,思維過程逐步有序、完整。在這一學段,課標明確提出了這樣的習作要求:
1.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現(xiàn)自己覺
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nèi)容。
3.愿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別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
4.能用簡短的書信便條進
行書面交際。
5.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
6.根據(jù)表達的需要,使用冒號、引號。
7.學習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語句。
8.課內(nèi)習作每學年16次
左右。
根據(jù)課標要求,我在教學中安排了這樣一些習作訓練:寫日記、寫讀書筆記、寫信、寫命題作文等。除此而外,我認為教師還要善于發(fā)掘課文中閱讀與習作的結(jié)合點進行習作訓練,而不能單單限于每一次單元結(jié)束之后的習作訓練。所以,在閱讀教學時,尤其要利用好語文教材。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寫作的熟練技能?!彼裕艺J為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善用文本、巧用文本,讓學生在閱讀課中學到行之有效的習作方法,使學生真正做到想寫、能寫。
如何有效地借助語文課本,將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有效結(jié)合,提高學生習作的能力?下面筆者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在閱讀教學中滲透習作的方法
小學中年級是學生習作能力飛速發(fā)展的時期,習作方法的指導與滲透尤為重要。在閱讀教學中,不僅要把這篇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告訴學生,還要通過對課文的教學讓學生受到某種精神體驗與啟發(fā),借課本中的“文”,讓學生學到更多學習語文的方法。在習作方面,要讓學生知道怎樣寫、寫什么。如在讀書課上,我要求學生對寫得精彩、精妙的課文和片段做到熟讀成誦。這樣一篇一篇地閱讀,消化吸收,日積月累,學生對于如何觀察分析事物、如何運用語言文字表達思想內(nèi)容的認識將日漸提高,詞匯句式也日漸豐富,這就為寫好作文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把作文指導滲透到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學習作者觀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詞造句、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方法。每學習一篇課文后,都要對該文的結(jié)構(gòu)和寫作方法進行分析。如學習《松鼠》這篇課文,作者從兩方面介紹了松鼠,即松鼠的外形和生活習性。描寫外形時,先總寫松鼠是一種美麗的小動物,然后從四肢、面孔、眼睛等方面進行分述。描寫松鼠的生活習性時,分別從活動、搭窩、食物等方面敘述。通過對松鼠外形與生活習性的描寫,展現(xiàn)松鼠是一種美麗而又機靈的小動物。教學中,不僅讓學生認識松鼠、了解松鼠,更重要的是通過對《松鼠》這篇課文的學習,知道描寫小動物的基本方法。讓學生說出自己喜歡的一種小動物,并抓住其“外形”與“生活習性”,在課堂上口頭描述。最后,學生相互評價,教師集中點評。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提高了學生的作文能力,還加強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訓練。在教學中持之以恒地把寫作指導滲透到閱讀教學中,加之通過長期的潛移默化,一定能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
二、讀是寫的基礎,深入的讀和深切的感受是寫的源泉
曾聽過一位教師執(zhí)教《井底之蛙》一課。在聽課的過程中,我如同走進了東海,感受到了“東海之大樂”,體會到了那份見多識廣的愉悅。同時,我也認識了一只安于現(xiàn)狀、目光短淺、驕傲自大的“井底之蛙”。學生在明白這則寓言的哲理的同時,讀、寫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和充分的展露。通過對青蛙“快活生活”語段聲情并茂地朗讀感悟,學生對“青蛙淺井之樂”有了大致的認識。在習作環(huán)節(jié),通過課件,學生的視覺、聽覺等感官得到了充分調(diào)動,思維的火花被點燃,夢想的翅膀在放飛,學生思如泉涌,順暢寫出了“東海之鱉的大樂”。在課堂交流展現(xiàn)中,我們目睹了學生的風采,感受到語文課堂通過有效的讀也能促發(fā)學生的習作思維。
三、找準閱讀課文中的讀寫結(jié)合點,為讀寫結(jié)合留“話茬兒”
還是以《井底之蛙》這篇課文的教學為例,教師留的“話茬兒”也能為學生習作能力的提高起到促進作用。課文著重介紹了青蛙的“淺井之樂”,當它聽了東海之鱉的話之后,頓時“瞠目結(jié)舌”,感到自己是多么渺小,見識是多么短淺。而學生在朗讀“我生活在這里真快活”一段后,知道此段用的是總分的構(gòu)段方式。教師說:“在一會兒的學習中,我們也要用到總分寫法?!币驗檎n文里鱉的一席話只是關于東海的介紹,而沒有具體寫“鱉之樂”,話茬兒一留,就為后文寫“鱉的東海之大樂”埋下了伏筆。在教師的引導、朗讀感悟、視覺聽覺沖擊之后,學生思維異常活躍,洋洋灑灑地寫下“鱉的東海之大樂”,仿佛自己已身臨其境地暢游于廣袤無邊的東海之濱。
找到讀寫的連接點,使讀、寫真正結(jié)合起來。不流于形式,不把每一次的習作練習看成只有作文要求的那點內(nèi)容,把習作教學貫穿于閱讀教學的始終,把習作與學生的情感體驗緊密相連。在平時的練筆中,少一些字數(shù)限制,多一點隨文感受,教師根據(jù)課文的寫作方法適時點撥,學生才知道寫什么,懂得怎么寫,進而喜歡閱讀與寫作。
四、讓學生學會積累摘錄,為習作奠定語言文字基礎
到了中年級,要讓學生逐步掌握做摘錄筆記的方法。積累摘錄是通過閱讀來完成的。如果對讀書、對閱讀沒有興趣,積累摘錄就無從談起。所謂興趣,就是個體以特定的事物、活動及人為對象,所產(chǎn)生的積極的和帶有傾向性、選擇性的態(tài)度和情緒。它是一種無形的動力,當我們對某件事或某項活動產(chǎn)生興趣時,就會很投入,而且印象深刻。總之,只要對某種事物產(chǎn)生了興趣,那就等于向成功邁進了一步。要積累摘錄,奠定語言文字基礎,就要通過閱讀。而很多家長忙于工作,根本無暇在學習方面給予孩子指導,頂多是看看孩子有沒有完成作業(yè)而已。
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我要求學生準備一個摘錄本,并為自己的摘錄本取名字,“我的積累小屋”“美句佳苑”等動聽的名字也應運而生。我要求學生在學習課文的同時,將課文中的好詞佳句摘錄下來,并在讀書課上將摘錄的詞句與大家分享。當學生摘錄了一段時間以后,我再對部分學生進行鼓勵,讓他們保持著閱讀摘錄的興趣。除此,我還鼓勵學生對課外閱讀中的佳句進行摘錄積累,讓學生朗讀一篇他們認為寫得好的文章給大家聽,然后再說一說自己的收獲。其他學生可以說說聽到了哪些優(yōu)美的詞句;用喜歡的詞語造一個句子,學會運用詞語;還可以說說文中哪里運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也可以說說聽了文章之后自己的感受……最后選出回答最有特色的學生,將學生自己制作的摘錄卡片送給他,以資鼓勵。
五、巧用教材,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習作的機會
“借鑒例文,引導模仿?!?在北師大版教材中,有大量記人記事、寫景狀物的課文,而且大多是圖文并茂、文質(zhì)兼美的文章。這些課文不僅是學生學習語言的材料,也是很好的作文范例,更是學生仿美創(chuàng)美的范例。課文中或生動鮮明的形象,或真摯美好的感情,或豐富神奇的想象,或使人流連忘返的景色描寫,無一不是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美、創(chuàng)造美的養(yǎng)料。
教師要注意充分發(fā)揮“引導者”的作用,幫助學生挖掘閱讀教學中的審美因素,將閱讀教學與習作訓練結(jié)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達到從閱讀到習作的遷移。如《美麗的小興安嶺》,這篇課文按“總—分—總”的結(jié)構(gòu),從春、夏、秋、冬四個方面介紹了位于我國黑龍江省的小興安嶺既是一座美麗的大花園,又是一座巨大的寶庫。當學生學習完這篇文質(zhì)兼美的文章之后,我讓學生模仿文章的寫法,選取一處熟悉的景點進行習作。讓學生在閱讀與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加深對課文的感悟,把教材的語言和情感變?yōu)樽约旱恼Z言和情感,這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內(nèi)容。優(yōu)化教學過程最根本的一點就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學會學習,讓學生成為語文實踐活動的主角。教學這篇課文時我采用了開放教學的方式,充分體現(xiàn)了“小課堂,大作文”的特色,實現(xiàn)了感悟與對話、閱讀與習作的整合,吸引著學生全程參與。
閱讀是習作的基礎,學生借助閱讀開闊了眼界,豐富了知識,這對提高他們的習作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反之,習作又是閱讀的升華,因為在閱讀中的所學都是要通過學生的“寫”表現(xiàn)出來的,所以我們要充分利用文本、研讀文本,發(fā)揮它對學生習作能力培養(yǎng)的作用。其實,閱讀教學與習作教學之間只隔著一層窗戶紙,只要充分重視閱讀教學,閱讀得法,學以致用,必定能讓學生寫起作文來得心應手。
(作者單位:四川成都市新都區(qū)天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