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明寶鈔作為明朝政府官方發(fā)行的一種法定貨幣,在明朝初期的國家財政以及貨幣體系中具有重要影響。本文通過對寶鈔發(fā)行之際的國家貨幣體系、寶鈔的發(fā)行與管理、以及寶鈔發(fā)行以后的流通情況進行研究,旨在對明朝前期的大明寶鈔具有較為客觀的認識。
關(guān)鍵詞:明代;大明寶鈔;鈔法
一、洪武八年之前主要流通的貨幣
在明朝政府頒行大明寶鈔之前,國家默認流通的貨幣主要有三種。首先是銅錢,銅錢是這一時期使用最廣泛的一種貨幣,在明朝以前,歷代政府都有鑄錢的歷史。而且由于銅錢在使用過程中折損相對較小,保存較為完好,所以這一時期,市場上仍然流通著許多古錢,即唐宋時期的銅錢。除此之外,還有民間非法鑄造的私錢,雖然私鑄銅錢是國家嚴厲禁止的,但是市面上仍然存在私錢的廣泛流通。除了古錢與私錢以外,最主要流通的就是制錢,即官方鑄造的銅錢。其實早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前,就鑄造過銅錢。根據(jù)俞本撰《紀事錄》記載,至十七年二月,由于缺少糧食,朱元璋下令鑄造“應(yīng)天通寶”,與歷代銅錢兼行?!睹魈鎸嶄洝酚涊d,朱元璋于至正二十一年二月設(shè)立寶源局,鑄造“大中通寶”錢。與歷代錢兼行。建立明朝以后,明太祖于洪武元年,下令戶部與行省鼓鑄“洪武通寶”。而且在大明寶鈔發(fā)行的前一年,即洪武七年,還廣鑄小錢。
另一種廣泛流通的貨幣即金銀。自唐宋以來,金銀作為貨幣的地位顯著提高,在金朝一度成為法定貨幣。元朝白銀與寶鈔一樣,皆為政府官方認可的法定貨幣。在明朝頒布禁止使用金銀的禁令之前,我們可以在文獻中看到許多使用金銀的記載。例如在朱元璋賞賜軍士以及使者的相關(guān)文獻中,金銀就作為最高的賞格而存在。政府在召商中鹽的過程中,金銀也作為一種中鹽之物。相關(guān)用銀記載繁多,此不贅述。
除銅錢與金銀之外,還有一種流通的貨幣為元鈔。我們可以從零星史料中得到印證,如史載至正二十一年,規(guī)定凡商稅三十取一,收鈔及錢;洪武八年,明太祖賞賜張思溫綺帛鈔錠;在洪武八年以前也有過多次賞賜鈔錠的記錄。這一時期流通的鈔,可以斷定為元鈔無疑。
二、大明寶鈔的發(fā)行與管理
洪武七年九月,明太祖下詔置寶鈔提舉司,配備了相關(guān)機構(gòu)和人員,為次年大明寶鈔的發(fā)行做了準備。次年即洪武八年三月,詔造大明寶鈔。在印造之初,明朝政府即對大明寶鈔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規(guī)定。發(fā)行機構(gòu)為中書省,洪武十三年廢宰相后改為戶部。規(guī)定面值,鈔的基本單位為貫,鈔一貫等于銅錢一千文。面額有六種,從一貫遞減至一百文。洪武二十六年,為了便于民間流通,還更造新鈔,印造了十文到五十文五種面額的小鈔。
除了對寶鈔的票面以及面額進行規(guī)定以外,明朝統(tǒng)治者在印造大明寶鈔之初,便做了相關(guān)的規(guī)定,以圖能夠保證寶鈔的有效流通。首先即打擊偽造,在大明寶鈔的票面上便印有“偽造者斬,告捕者賞銀二百五十兩,仍給犯人財產(chǎn)”。而且《大明律》也對偽造寶鈔的罪行做了詳細的定罪。明朝政府對于偽造寶鈔打擊的力度也是十分大的,有的地方“嘗有以偽造禍蔓延數(shù)百家”。
為了保證寶鈔的流通,在發(fā)行大明寶鈔的同一年,明朝政府禁止民間以金銀物貨交易。這一禁令就表明金銀已經(jīng)成為非法貨幣。而且政府還規(guī)定,“若有以金銀易鈔者,聽”。也就是說政府不僅禁止民間使用金銀,還希望能夠?qū)⒚耖g的金銀通過兌換鈔的方式收歸國家,減少金銀的流通量,以圖能夠保證寶鈔的價值與流通。關(guān)于明朝禁止金銀流通,清人納蘭性德有一段評論,他說:“禁銀用錢,明代大行之,收權(quán)利于上耳。以求贏利,則失國之大體?!?/p>
另一個方式為倒換舊鈔,在寶鈔發(fā)行之初,統(tǒng)治者并沒有意識到寶鈔昏爛的問題,而是在寶鈔破舊問題凸顯以后的洪武九年,才下令設(shè)立行用庫,設(shè)立倒鈔法。但是終明一朝,倒鈔法時行時廢,并不能夠真正的倒換舊鈔和挽救寶鈔貶值的命運。
三、寶鈔的貶值與救鈔
雖然明朝政府在印造寶鈔之初,為了保障寶鈔的價值,進行了嚴密的規(guī)定,但是由于政府濫發(fā)寶鈔,以及寶鈔本身易于“昏爛”等原因,寶鈔在發(fā)行不久便開始貶值。雖然倒換舊鈔一定程度上可以回收部分舊鈔,但是由于時行時廢,僅僅能夠減緩寶鈔的貶值速度,無法從根本上挽救寶鈔貶值的命運。
根據(jù)《中國錢幣》載,寶鈔發(fā)行之初,國家規(guī)定鈔一貫等于銅錢一千文,但是到了洪武二十三年時,鈔一貫只值錢250文,貶值四分之三。而到了洪武二十八年時,一貫鈔僅值100文錢,二十年間寶鈔已經(jīng)跌到僅值發(fā)行時候的十分之一。僅僅洪武一朝即貶值如此,等到了英宗正統(tǒng)年間,一貫鈔僅僅值十文錢,且還是新鈔,舊鈔價值更低,寶鈔形同廢紙。
針對寶鈔的迅速貶值,明朝的統(tǒng)治者也積極尋找救鈔的方式,首先則為停發(fā)新鈔,宣德年間停發(fā)新鈔,銷毀昏爛鈔,減少市場上流通的寶鈔總量。同時嚴申舊制,進一步禁止金銀交易,以及打擊偽鈔。
其次增加稅收,收縮通貨,在寶鈔發(fā)行之初,政府便規(guī)定,商稅課征,錢三鈔七。在寶鈔貶值嚴重的情況下,宣德四年,在二十三府州縣,將門攤稅增加五倍。諸如菜地、果樹、房舍、小車、牛車……等等商稅皆收寶鈔。增設(shè)鈔關(guān)稅,差御史及本部官員征收船料鈔。
擴大寶鈔的用途。除納稅外,洪武九年,寶鈔用于發(fā)放宗祿,未幾,將寶鈔用于發(fā)放官員的俸祿。初納稅外,計戶口食鹽,永樂二年,左僉都御史陳瑛言,鈔法不通, 皆因為支出寶鈔太多,而回收太少,建議暫行戶口食鹽法,計口收鈔, 鈔必可重。宣德元年,又規(guī)定各處臟罰折收寶鈔,不分新舊。笞杖等罪,也可以納鈔代贖。
明朝政府的一系列救鈔措施,在短期內(nèi)能夠取得一定的效果,我們也能夠在史料中看到諸多“鈔法頗通”、“今鈔法通矣”等描述。但是由于明代寶鈔貨幣體系本身所具有的的弊端,以及政府在寶鈔發(fā)行以及管理的過程中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寶鈔貶值的命運根本無法改變。
參考文獻:
[1]明實錄[M].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
[2](清)張廷玉.《明史》.[M].中華書局,1974年.
[3](明)申時行.大明會典[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4]唐文基.《論明朝的寶鈔政策》. [J] .《福建論壇》文史哲版.2000年第1期.
[5]黃阿明.《明代貨幣白銀化與國家制度變革研究》.[M].廣陵書社,2016年
作者簡介:賴宋存,男,漢族,現(xiàn)就讀于江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2016級中國史專業(yè),主要研究方向:明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