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婭芬,金愛華,金雪亞
(浙江省臺州醫(yī)院,浙江 臨海 317000)
結直腸癌化療是鞏固根治術性手術治療效果、預防復發(fā)的重要治療手段。臨床上多數化療藥物要通過靜脈給藥,而且要進行多輪次的化療,許多化療藥物對機體正常組織有毒副作用和刺激性[1],因此,保持患者的靜脈通路通暢、減少并發(fā)癥,對患者完成化療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傳統化療仍以外周靜脈導管(peripherally venous catheter , PVC)留置針為主,長時間化療具有較多的導管相關并發(fā)癥;經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是一種經外周靜脈導入中心靜脈的置管技術,可將化療藥物直接導入大血管內,使得藥物快速流動并稀釋,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藥物帶來的刺激,減少反復穿刺給患者帶來的痛苦[2]。本研究嘗試運用PICC置管聯合全自動化療泵治療結直腸癌患者,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我院血液腫瘤內科收治的160例結直腸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所有患者均符合2015版中國結直腸癌診療規(guī)范中的診斷標準[3];(2)均行結直腸癌根治手術后需要化療;(3)患者對本研究均知情同意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自愿配合本研究。排除年齡≥75歲的老年患者、不配合化療者、其他部位腫瘤者、重大器官器質性疾病者。本研究得到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批通過。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80例。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癌癥類型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分析結果
對照組給予PVC聯合全自動化療泵持續(xù)化療:患者取坐位,給予一次性靜脈留置針,選擇患者外周粗直且彈性好的前壁淺表靜脈,給予常規(guī)消毒后靜脈穿刺,再用透明敷貼固定,接DDB-1-B型注藥泵進行輸液化療。
觀察組給予PICC聯合全自動化化療泵持續(xù)化療:患者取平臥位,選取粗直且充盈較好的上肢靜脈進行穿刺。行常規(guī)消毒后,在超聲引導下行改良塞丁格技術PICC置管[1],經皮穿刺插入導管,選擇22GA或21G套管針為穿刺工具,經擴展器置管鞘送管,將導管插入穿刺點直至胸鎖關節(jié)加胸鎖關節(jié)到第三肋間的長度;穿刺后覆蓋碘伏棉片,外貼一次性敷料貼膜,然后用彈性繃帶加壓包扎;再行胸部X線攝片,確認導管頭所在位置;連接注藥泵進行輸液化療。
觀察2組患者置管后到出院時的指標包括:(1)導管相關并發(fā)癥。如藥物外滲、導管脫出、導管堵塞、導管回血等發(fā)生率;(2)置管后的常見并發(fā)癥。穿刺點滲血、靜脈炎、靜脈血栓、感染等發(fā)生率;(3)置管期間的舒適度。采用主觀感覺和視覺模擬評分法來評估患者置管期間的舒適度[4],舒適:患者在置管期間穿刺部位無疼痛,情緒良好,睡眠質量較好,不影響其日常生活;比較舒適:疼痛評分在1~3分,睡眠質量一般,日常生活受到輕微的影響;不舒適:疼痛評分在4分以上,情緒較為低落,日常生活受到明顯的影響。
使用SPSS 13.0進行數據處理,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藥物外滲、導管脫出、導管堵塞等導管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導管相關并發(fā)癥比較[n(%)]
觀察組的靜脈炎、靜脈血栓及感染等發(fā)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置管后常見并發(fā)癥比較[n(%)]
觀察組的舒適度為92.5%,高于對照組的70.0%(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置管期間的舒適度比較[n(%)]
注:* 舒適度=(舒適+比較舒適)/n,×100%
結直腸癌根治術后,療效較為確切的化療方案是FOLFOX4方案[5],即氟尿嘧啶(5-FU)+亞葉酸鈣(CF)+奧沙利鉑(L-OHP),但該化療方案周期較長,一般為6個月。患者長期通過靜脈輸入化療藥物,容易導致血管及周圍組織發(fā)生靜脈炎、藥物滲漏、靜脈血栓等,從而引起患者機體疼痛、皮膚組織潰爛、局部感染等并發(fā)癥,降低了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和舒適度,從而影響化療效果和預后生活質量[6]。而PICC是經手臂外周靜脈置入到中心靜脈的通路裝置,具有操作簡單、安全、適應范圍廣、留置時間長等特點而被逐漸推廣使用,可用于腫瘤長期化療、腸外營養(yǎng)等需要長期輸液者;PICC解決了患者長期化療需要反復穿刺帶來的痛苦,也解決了化療藥物外滲引起血管及其周圍組織的損傷等。本研究以導管相關并發(fā)癥、置管后的常見并發(fā)癥及患者置管期間的舒適度等為評價指標,以PVC置管為對照,分析PICC置管對直腸癌患者長期化療效果的影響。
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導管相關并發(fā)癥(藥物外滲、導管脫出、導管堵塞等)發(fā)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而且觀察組置管后的常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也低于對照組,熊藝燦等人[7]也證實PICC置管可明顯降低結直腸癌患者化療期間的導管相關并發(fā)癥及置管后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這是由于PICC置管是通過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的通路,與外周淺表靜脈置管相比,不容易發(fā)生導管脫出、移位、藥物外滲、血栓引起導管堵塞等導管相關并發(fā)癥。此外,外周淺表靜脈血流速度僅為1ml/min,從外周靜脈輸入的化療藥物有充足的時間接觸血管壁,容易誘導靜脈炎、靜脈血栓、靜脈硬化、感染等發(fā)生;而PICC導管置入上腔靜脈,此處血流速度可達到2500ml/min,輸入化療藥物在極短時間內被血液迅速稀釋并帶走,從而避免了藥物所引起組織外滲損傷、靜脈炎及感染等。此外,本研究還顯示,觀察組的舒適度明顯高于對照組,這也與藺英等人[8]報道結直腸癌患者術后PICC置管化療可提高舒適度等結果相同,這可能與PICC置管避免了反復穿刺所引起的疼痛,減少了各種并發(fā)癥給患者帶來的困擾和痛苦,從而改善了患者長期化療的舒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