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末代司考”已然成了當代大學生以及那些致力于從事法律行業(yè)人員的熱門詞語,究其背后的深層原因,是我國司法體制改革的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系統(tǒng)的頂層設計必須把司法公正、司法權威、司法效率、司法便民四個元素作為基準,并通過它們之間關系的不同組合方式的探討來鎖定符合國情的司法體制改革目標,并確立其實施績效的評價標準。
關鍵詞:回避制度;缺陷;改革意見
民事訴訟是指當事人之間因民事權益矛盾或者經濟利益沖突,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立案受理,在雙方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經人民法院審理和解決民事案件、經濟糾紛案件和法律規(guī)定由人民法院審理的特殊案件的活動,以及這些訴訟活動中所產生的法律關系的總和。通俗地講就是你的人身和經濟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當事人通過打民事官司,達到制裁民事違法行為,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的目的。
一、回避制度的基本內容
(一)概念
在我國的民事訴訟法中對回避制度進行了詳盡的闡述,回避制度是我國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制度之一。根據(jù)民事根據(jù)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適用回避的人員包括:審判人員、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員、檢查人員、執(zhí)行人員等?;乇苤贫鹊姆绞街饕ㄗ孕谢乇堋⒁郎暾埢乇?、決定回避?;乇艿奶岢觯梢允钱斒氯颂岢錾暾?,也可以是審判人員或其他人員主動自行提出?;乇軕斣诎讣_始審理時提出,回避事由在案件開始審理后知道的,可以在法庭辯論終結前提出。提出回避申請應當說明理由?;乇苌暾?zhí)岢龊?,是否準許申請,由法院決定。
(二)回避制度的優(yōu)越性
回避制度的確立在很大程度上維護了當事人的利益,相關人員的回避使案件的審理有更加公正的審判者,這對于案件的當事人來說不僅是一種心理上的慰藉更為重要的是有利于當事人實體利益的保障;有利于當事人雙方利益的協(xié)調,可以讓當事人受到更加公正的審判,同時回避制度的確立使法律尊嚴在制度上得到有效的維護,更加有利于維護國家的尊嚴。
二、回避制度在運行中出現(xiàn)的問題
回避制度的確立雖然有很多優(yōu)越性,維護了法律的尊嚴,但是仍舊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束縛了法律的發(fā)展。
(一)知情權
《民事訴訟法》第四十五條規(guī)定:審判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須回避,當事人有權用口頭或者書面方式申請他們回避:(一)是本案當事人或者當事人、訴訟代理人的近親屬;(二)與本案有利害關系;(三)與本案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對案件公正審理的。前款規(guī)定,適用于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然而現(xiàn)代社會越來越重視個人信息的保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當事人很難知曉審判人員等相關人員的姓名等基本信息,更不要說發(fā)現(xiàn)當事人與審判員、翻譯人員、鑒定人等人員的關系,只能靠“個人能力”去發(fā)現(xiàn)、尋找。難以發(fā)現(xiàn)的關于被申請主體的相關信息不利于當事人行使自己的權利,極大的侵犯了當事人的知情權,不利于回避制度的運行。
(二)范圍問題
《民事訴訟法》第四十五條規(guī)定:審判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必須回避,當事人有權用口頭或者書面方式申請他們回避:(一)是本案當事人或者當事人、訴訟代理人的近親屬;(二)與本案有利害關系;(三)與本案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對案件公正審理的。根據(jù)民法的相關規(guī)定,近親屬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在這個法條中對于近親屬的規(guī)定相對來說過于狹窄,配偶的父母、兄弟姐妹的配偶等等這些關系的存在也不利于案件的公正審判,這些問題都有待明確規(guī)定。
三、回避制度的完善
司法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司法公正是社會公正的重要保障。司法改革,就是指通過對司法系統(tǒng)、制度以維護司法公正為目標,以優(yōu)化司法職權配置、加強人權保障、提高司法能力、踐行司法為民為重點,擴大司法民主,推行司法公開,保證司法公正,為經濟發(fā)展和社會和諧穩(wěn)定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所進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乇苤贫仁敲袷略V訟法的基本制度,回避制度的有序運行對維護司法公正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一)保護當事人的知情權
“關系”思想在中國根深蒂固,只要是有可能任何事都可以托關系,金錢、利益的誘惑使人喪失道德準則往往會置法律于不顧,作出枉法的判決。這不僅對當事人的利益、權益造成損害,而且踐踏了法律的尊嚴。所以針對《民事訴訟法》第四十五條的相關規(guī)定,法院應當采取適當?shù)拇胧﹣韽浹a法律上的漏洞,保護當事人的知情權,例如當法院在受理當事人的民事訴訟時應該對相關的審判人員、鑒定人員等個人信息及社會關系主動向當事人告知,并提醒當事人可以適用回避制度的情形,切實保障當事人的知情權,增強法院工作的透明度。
(二)細化規(guī)定
《民事訴訟法》第四十六條對于緊急措施的規(guī)定,對于緊急措施的情形應作出具體的規(guī)定,一些學者認為,下列情況可以被認為是需要采取緊急措施的:必須立即對訴訟標的物采取保全措施,或是繼續(xù)扣押和查封當事人可能轉移的財產及可能毀滅的證據(jù)等。不能否認的是這些情況是必須采取緊急措施的,但是卻沒有規(guī)定,或者說沒有其他法律文件予以規(guī)定。
(三)范圍的擴大
《民事訴訟法》中關于利害關系、其他關系,被申請回避的主體等等內容的規(guī)定過于狹窄,使得某些工作人員該回避而沒有回避,不利于保障當事人的權益。西北政法大學張曉愛、陳朝暉認為應當適當增加回避人員的范圍,所以近親屬的范圍應包括姻親關系及其他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關系,將利害關系、其他關系進行細化具體,例如其他關系不僅僅包括同學關系、師生關系更應包括仇視關系,使其包括的范圍更加廣泛,減少一切可能影響判決的因素,更全面的保護當事人的權益。
(四)行政上的規(guī)定
《民事訴訟法》中規(guī)定申請人對回避決定不服的可以申請復議,但是復議機關仍是作出決定的法院。對于回避問題的審查和決定,有學者認為應分別討論。相關法律文件應對此做出規(guī)定,改變復議機關,將復議機關調整為上一級人民法院,由上一級人民法院做決定是否回避,這樣不僅有利于保證當事人的權利也是對下一級法院工作的監(jiān)督。在回避程序上,應該分兩種情形,對于院長的回避與否由上一級人民法院決定,這樣可以避免做出不公正的決定,可以更好的保護當事人的權利;對于其他人員的回避決定由院長做出,院長處于一個中立的地位,沒有參與到案件的審理中,對于雙方當事人、工作人員都是中立的,能夠做出客觀的決定,可以較少的帶入主觀因素。
四、結語
實行回避的根本目的,在于保證司法人員能夠客觀公正處理案件,防止先入為主或徇私舞弊。有利于刑事案件得到客觀公正的處理,使得回避制度的實體意義得以實現(xiàn),有利于當事人在刑事訴訟中受到公正的對待,使得回避制度的程序意義得以體現(xiàn),同時可以保障其公正價值,可喚起社會公眾對法律制度和法律實施過程的普遍尊重,從而有助于法治秩序的建立和維護。
參考文獻:
[1]高子程,孫麗業(yè).從現(xiàn)實案例看我國民事訴訟回避制度[J].中國律師,2008(08).
[2]嚴靜.對我國民事訴訟回避制度的幾點思考[J].中國商界,2010(09).
[3]趙鋼.回避制度之改良與保全機制之完善_以_民事訴訟法_修改為背景的思考[J].法律科學,2012(06).
[4]易萍.論民事訴訟回避對象的立法缺陷及完善[J].廣東商學院學報,2006(04).
[5]胡小燕,任軍.民事訴訟中回避制度之完善[J].中國檢察官,2007(08).
作者簡介:宋文萍,黑龍江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民商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