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文靜
摘 要 在倡導全民閱讀的今天,《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培養(yǎng)小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白x整本的書”,其目的在于幫助兒童開闊視野,提高表達能力,促進思維、心理品質和精神的成長。只是,目前看來,推進兒童閱讀在小學階段雖已形成共識,但如何正確認識“整本書閱讀”的意義并有效地組織實施,與課標的期待尚有較大的距離。最后,閱讀于人的影響,是無聲的感染,是無痕的浸潤,是無形的轉念。不用說教,讀書就好,這是我們一直以來追求的境界。
關鍵詞 小學生;整本書閱讀;豐富活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07-0188-02
一、走進背景,讓情境在場
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欲望,閱讀尤其如此。學完五年級下冊的《我和祖父的園子》一文,很多老師都會借此契機,由一篇帶一本,向學生推薦蕭紅的著作《呼蘭河傳》。這是一部回憶性的自傳體小說,以呼蘭河的公眾生活和環(huán)境為中心,輻射出那個時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對那個物質極度貧瘠的年代的故事,孩子們會覺得讀來索然無味,甚至無法理解書中人的愚昧無知。閱讀前,如果也能以形象可感的畫卷,引導孩子們穿越時空,走進那個特定的時代場景中,讓書中所描述的一幕幕典型的環(huán)境和生活樣式呈現(xiàn)在孩子們面前,具有真實感和現(xiàn)場感,再輔之以必要的語言解說,那么,孩子們對這個時代特有的生活便有了初步的認識和印象,在后面的閱讀中也就有了可以比照的原型。
二、走進角色,讓人物在場
(一)認識作者,產生親近感。筆者所在的學校,每年會定期邀請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來校,和孩子們進行面對面的零距離交流。每次的見面會后,校園里便會掀起一股與之相關的閱讀熱潮。愛屋及烏,那是因傾慕而帶來的魅力,也是我們可以借此引導孩子愛上閱讀的動力。因此,讓孩子對作者及書本產生親近感,是導讀的第二步。初讀《腰門》時,大多數(shù)孩子并未讀過彭學軍的書,更不認識其人。導讀課上,我先以猜猜作者性別的游戲,激起了孩子們對人物的關注。其次,根據(jù)彭學軍講述創(chuàng)作《腰門》背景的一段原話錄制而成的畫外音,配以她親切溫婉的照片,讓作者有聲有形地出現(xiàn)在孩子們面前,一下子拉近了彼此的距離,也使他們對這位漂亮阿姨那段有趣的童年生活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和興趣。
(二)認識主人公,喚起認同感。無論是熟悉還是陌生,孩子們在心靈上總有相通之處。因此,讓故事中的主人公走出來,和孩子們交上朋友,再由朋友帶著他們走進故事,一起去親歷喜怒哀樂,閱讀便是一件無比快樂的事情了。《腰門》一書的主人公沙吉是作者彭學軍孩童時代的化身,是一個曾經有點自閉、愛胡思亂想又貪玩的女孩。為了營造先聲奪人的效果,我以沙吉被云婆婆關在腰門里的一段求助錄音,吸引了孩子們的視聽和同情,而后,又讓他們設身處地想各種辦法去幫助沙吉。孩子們大多都有因為貪玩而被家長關在家里的經歷,相同的遭遇讓他們一下子統(tǒng)一了戰(zhàn)線,感同身受,暢所欲言,獻計獻策的過程中儼然把自己當成了沙吉,和主人公“同呼吸,共命運”。再品讀故事中描述沙吉貪玩的幾段文字時,孩子們已經融入其中,情不自禁地跟隨著她一起嘻嘻哈哈樂個不停了。
三、賞讀精彩,讓圖文在場
(一)趣味猜讀,激發(fā)探究興趣。“如果你有讀書時提出問題的習慣,那就要比沒有這種習慣更能成為一個好的閱讀者。”導讀課上,設置足夠的懸念,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是很重要的,“猜讀”就是其中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猜讀是指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根據(jù)已知的內容或已掌握的信息,結合現(xiàn)有的生活經驗和生命體驗,以及所學的知識,去感知、思考、體悟所閱讀的內容,并進而猜測后面可能會發(fā)生的事情。猜讀能夠讓孩子們的思維在閱讀中靈動起來,飛舞起來,鍛煉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還能在猜的過程中激起對文本強烈的閱讀期待。并且,一旦養(yǎng)成了習慣,這種猜測會一直伴隨著孩子閱讀的全過程。隨著講述的進行,新的疑問不斷涌現(xiàn),故事情節(jié)本身的緊張和懸念不斷吸引學生,這就是我們想要的結果。
(二)興味賞圖,巧用文本資源。孩子們的閱讀大多是從繪本讀物開始的。與文字相比較,形象有趣的插圖更能吸引兒童的目光,也更貼近他們的閱讀興趣。優(yōu)秀的童書,它的插圖設計通常都頗見功力,精美且具表述功能,是閱讀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腰門》一書中,作為書名及行文的線索,腰門是主人公七年成長歲月的見證,在文中反復出現(xiàn),而在看過一幅幅帶有腰門的插圖后,孩子們對它名字的由來及作用一下子就了然于心了。
(三)玩味品讀,體會語言精妙。批注式閱讀是讀者與文本和作者對話的重要途徑。“在書上做筆記,其實就是在表達你跟作者之間相異或相同的觀點。這是你對作者所能付出的最高敬意?!钡?,實踐中,效果并不盡如人意。課堂上,由于老師規(guī)定的閱讀時間有限,學生或是匆匆瀏覽,走馬觀花,或是簡單地圈畫幾個詞句,應付了事,并未真正用心走進文字和作者的思想交匯,去體會語言表達的妙處。筆者認為,語文教學要高度重視讓學生“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結合每篇課文的學習,引導學生掌握批注式閱讀的種種方法,可以是對內容的理解,可以是對表達的感悟;可以評價文中的人物,還可以寫下心中的困惑,甚至是對行文留白處的想象補充……
四、豐富活動,讓心靈在場
在整本書的閱讀指導中,基于兒童的認知特點和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組織開展與閱讀相關的趣味活動,是有效保持兒童閱讀興趣、全面提升閱讀能力和閱讀品質的重要途徑。
(一)注重讀中互動,在前期分享中推進后續(xù)閱讀。在閱讀進行到一定的階段,組織一次互動分享是推進整體閱讀、提升閱讀品質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因為學生讀的是同一本書,可以分享的話題很多,講述自己最喜歡的一個故事、朗讀書中一個精彩的片段、評說印象深刻的一個人物等等,那份“我表達,我自豪”的快樂體驗便是對認真閱讀最好的褒獎。
(二)創(chuàng)新閱讀游戲,在感性閱讀中走向理性思考。遵循兒童喜愛游戲的本性和心理需求,我們還可以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閱讀游戲,幫助學生在愉悅的游戲中從淺表性的感性閱讀進入深度的理性閱讀。彭學軍的《腰門》是兒童成長小說。閱讀人物成長小說,重點是體會文中主人公的成長歷程,也就是她(他)是如何完成“轉大人”的領悟和改變的。根據(jù)這些,我們引導學生嘗試開展以下的游戲活動來閱讀這部小說:繪制人物關系圖、繪制人物成長連環(huán)畫、主人公和“我”的成長對比、幫助主人公撰寫心情日記等等。
五、整本書閱讀課程的支持系統(tǒng)
(一)時間保證
一是要改變單篇課文過于重視、花費時間過多的傾向,保證有較為充足的時間用于整本書教學;二是轉變現(xiàn)有閱讀教學方式,通過整本書共讀、主題閱讀等形式,不斷豐富整本書閱讀教學方式,讓孩子們喜歡整本書閱讀。
(二)資源建設
學校要加強圖書館、班級書架建設,在充分聽取教師、學生意見的基礎上,不斷充實學生喜歡、文質兼美的優(yōu)秀圖書;要進一步完善圖書館管理制度,鼓勵學生走進學校圖書館,成立流動圖書館將藏書送至每一間教室,讓學生隨時能讀到好書;要引導家長立即行動起來,為每一個孩子配一個小小圖書架,定期為孩子購買或借閱優(yōu)秀童書。
六、薦讀系列,為閱讀續(xù)航
實踐發(fā)現(xiàn),當讀者一旦喜歡上一位作家以后,便會自覺地去搜尋其相關作品。在上完《腰門》一書的導讀課后,很多孩子都用心讀完了這本書,仍意猶未盡。于是,趁著火候,筆者適時向學生推薦了彭學軍的其他著作,如《終不斷的琴聲》《你是我的妹》《油紙傘》《歌聲已離我遠去》等。我們欣喜地看到,部分閱讀能力強的孩子很快就再度開啟了閱讀之旅。
正如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梅子涵所言,每一本有意義的書,就是一盞燈。導讀,便是以兒童喜歡的方式,把燈點亮,拎到孩子們面前。童年亮了,成年就會亮著,所有的燈亮了,世界就會亮了。愿我們的老師、家長們,做孩子童年閱讀的點燈人,用高品位的書籍為孩子們點燃人生的明燈,和他們一起親慕書香,敬重文字,用豐富的閱讀為人生奠基。
參考文獻:
[1]瞿衛(wèi)華.小學高年級整本書閱讀課程開發(fā)策略初探[J].教學與管理,2014.
[2]李家棟.閱讀課型研究[M].山東教育出版社,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