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標
摘要: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和要求,教師當前需要做的就是立即加強閱讀改革的力度,將教學的重心放在學生全面素質(zhì)的培養(yǎng)及發(fā)展上,為他們的終身發(fā)展打好基礎。新課程理念已經(jīng)提出并深入實施,但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實踐效果還有待進一步提升,許多問題仍舊存在。本文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問題出發(fā),提出了幾點新理念下的閱讀教學實施策略。
關鍵詞:新理念;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引言:
閱讀是一項綜合性的語文學習活動,是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提升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新課改理念的提出要求教師創(chuàng)新教學的方法,改變教學的目標,制定出全新的教學模式,體現(xiàn)出閱讀對學生素質(zhì)以及能力發(fā)展起到的作用。而達成這一目標的首要一步就是解決現(xiàn)存于閱讀教學中的問題。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問題
(一)教學觀念陳舊
語文這門學科不同于內(nèi)容和思維嚴謹?shù)臄?shù)學等科目,具有開放性的特點。尤其是對于閱讀教學來說,不同學生對于文本的理解角度不同,最終的解讀也會存在很大差異,一些個性化的觀點應該被尊重,體現(xiàn)教學的民主、自由和開放。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卻總是要求學生按照自己的思路來理解,不允許不同觀點的存在,將一切求異觀點視作錯誤答案,學生的創(chuàng)新積極性和閱讀興趣都被扼殺。追根究底,這是由于教師的教學觀念沒有跟隨新課改理念一同更新,仍舊受到應試教育的深重影響。
(二)教師與學生角色定位混亂
新課改理念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在開展形式上的最大不同就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地位的互換。如今,學生在課堂中應獲得更多的自主權,教師需要成為學生們的“幫手”,尊重他們在能力上的差異和不同的學習方法。但由于長期受到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師生都無法從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模式中脫離出來,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過強,教師也不能對學生起到有效引導作用[1]。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阻礙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發(fā)展,也導致新課改理念不能深入實施。
(三)忽視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tǒng)一
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教學的基本特點。但在如今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常在課文內(nèi)容上兜圈子,這樣的閱讀教學,可以說是教法呆板,教得反味,難以發(fā)揮教學作用;學生學得枯燥無味,學得厭煩,學了也不會用。將人文性和工具性對立起來,將知識和能力分割開來,片面認為強調(diào)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就是走老路,這嚴重影響了語文教學的實際效果。
二、新理念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一)推陳出新,轉變傳統(tǒng)教學觀念
新理念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對教與學的關系有了新的定義。新理念下的教學方式,要求教師準確定位課堂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中的主體,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探索中尋找知識、感受知識帶來的樂趣,并積極參與到教學的過程中。例如在閱讀文章時,可以通過有效的師生互動討論文章的主體思想。但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把握好度,因為學生年齡和經(jīng)歷的限制,對很多事的認識都不是很成熟,這就需要教師充分發(fā)揮引導者的作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平衡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個體關系[2]。
(二)注重素質(zhì)培養(yǎng),陶冶學生的情操
學生審美情感的產(chǎn)生離不開審美對象,教師要善于去傳情達意,善于利用作品中的形象美引起學生感官的愉快,引起學生對作品產(chǎn)生濃厚興趣。如《桂林山水》一課,作者通過對桂林山水的細致觀察,用優(yōu)美而帶有韻味的語言,敘述了桂林山水的秀麗多姿,從而表達自己對祖國河山的熱愛,達到語言美和情境美的統(tǒng)一。
在教學描寫漓江水的內(nèi)容時,我先讓學生欣賞收集到的有關漓江的圖片及插圖,這些圖片有遠景,有近景,甚至有對水的特寫鏡頭,在欣賞的過程中,我讓學生描繪出自己對漓江水的印象,讓學生初步感受漓江水的美。接著,讓學生看著掛圖,教師用恰當?shù)恼Z氣范讀課文,重點突出水的“靜”、“清”、“綠”的三個特點,并讓學生概括出來,讓學生初步感受語言美和情境美的統(tǒng)一。接著,我又用引讀的方法,引導學生讀出漓江水靜得怎樣,清得怎樣,綠得怎樣,并找出三個句子的句型規(guī)律,鼓勵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能力,感受,變換句式、造句等,理解漓江水的美。
(三)豐富教學手段,利用現(xiàn)代化教學設備
新理念下的閱讀教學不能再停留在口頭授課、黑板板書的原地,需要向前發(fā)展,將時代發(fā)展帶來的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充分利用起來,使閱讀教學煥發(fā)活力,學生也能在這樣形式新穎的授課模式中產(chǎn)生學習的激情與欲望。教學過程中,待學生了解了文中大意后,就應讓學生馳情于優(yōu)美的描寫中,使課文中的情感輸入學生的大腦中,與學生心靈交融,產(chǎn)生強烈共鳴[3]。這就需要教師善于誘導,讓學生憑借豐富的想象力,于作品展示的情感空間中去感受美,從而產(chǎn)生“啟迪效應”,進行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完善。在教學《月光曲》第九節(jié)時,我使用了感情朗讀與多媒體相結合的方法,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月光曲》的內(nèi)容和意境。這一節(jié),作者通過寫皮鞋匠聽到《月光曲》而產(chǎn)生的聯(lián)想,巧妙地寫出了《月光曲》的內(nèi)容和意境。
為了讓學生深入體會《月光曲》,理解作者巧妙的用筆,以《月光曲》作為背景音樂,我開始范讀課文,并隨著課文內(nèi)容的變化,及時貼出三幅海上月夜圖,為學生學生提供一個鮮明的馳騁想象的空間。接著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去理解每一個畫面的特點。
如第一個畫面,學生提供“微波粼粼”一詞,明確這時的大海是平靜的,夜是靜謐的。從月亮升起,海面上“灑遍銀光”而知大海又是明朗的,我進一步引導學生,既然皮鞋匠聽著貝多芬彈奏的《月光曲》,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這一景象,那么,這時的音樂會是怎樣的呢?學生反復讀想,馳騁想象,他們紛紛得出:這時的音樂應該是十分優(yōu)美、舒緩,而又輕微低沉的。我又鼓勵他們:你們能不能在讀課文時朗讀出這種感覺來呢?學生情緒高漲,躍躍欲試。在不斷讀和評議,學生朗讀越來越與音樂相一致。接下來的兩個畫面,我放手讓他們自學,自己去體會、感受,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4]。
三、結語
閱讀能力會制約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fā)展,在教學實踐中,如果一味沿用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組織閱讀教學活動,不僅難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而且會降低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所以,在實行素質(zhì)教育的今天,小學語文教師需要改變以往的閱讀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注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不斷增強學生的閱讀意識,讓學生能夠根據(jù)自己的學習需求,選擇、閱讀一些優(yōu)秀書籍,從而積累豐富的基礎知識,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
參考文獻:
[1]高興軍.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研究[J].學周刊,2016,02(35):202-203.
[2]錢克章.語用理念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J].基礎教育研究,2015,06(20):55-57.
[3]吳燕清.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初探[J].學周刊,2014,07(10):179.
[4]吳玲.閱讀教學“慢生活”――例談閱讀教學中如何把握“慢”的契機[J].時代教育.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