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廷勝
摘 要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并在研究過程中通過多種渠道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
關鍵詞 研究性學習課程;數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06-0148-01
為提高學生的自主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高中數學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課程很必要。本文結合研究性學習的特點,在高中數學教學實踐中初探其實施步驟以及在其實踐過程中對教師的新要求以及注意事項。本文為研究性學習課程的開展進行了初步探析。
一、對數學研究性學習的認識
數學研究性學習是學生數學學習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在基礎性、拓展性課程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數學的和現實的問題的一種有意義的主動學習,是以學生動手動腦主動探索實踐和相互交流為主要學習方式的學習研究活動。它能營造一個使學生勇于探索 論和相互學習鼓勵的良好氛圍,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數學研究性學習更加關注學習過程。數學研究性學習的材料不僅僅是教師自己提供的,而且教師應鼓勵學生通過思考、調查、查閱資料等方式概括出問題,甚至可以通過日常生活情景提出數學問題,進而提煉成研究性學習的材料。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問題的研究者和解決者,是主角,而教師則在適當的時候對學生給予幫助,起著組織和引導的作用。教學過程中的研究性學習是探究性的學習活動與教學活動的協(xié)調統(tǒng)一,強調教法、學法、教學內容以及教學媒介的有機整合。至此我們對高中數學教學活動中的研究性學習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這種教學設計的難點在于教師把學術形態(tài)的知識轉化為適合學生探究的認知形態(tài)的知識。我們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高中數學教學研究性學習的探討,教學反思我們感到在教學過程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必須注意兩個關鍵問題:研究性學習必須服從于教學內容;研究性學習必須服務于學生的認知結構。學生的認知結構具有個性化特點,教學內容具有普遍性要求。
如何在一節(jié)課中把二者較好地結合起來,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我們的體會是:一節(jié)課學生研究的問題不能太多,至多兩個,最好一個;每節(jié)課都有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難點,要相信有些知識學生可以自主建構,或者有些問題本身就不是一節(jié)課能解決的,因此教師應致力于本節(jié)課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以此設計研究性學習主題,并設計微型研究活動和反饋活動,保證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二、開展數學研究性學習的教學途徑與實踐
(一)創(chuàng)設研究性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
在學習新的知識之前,我們要善于發(fā)掘教學資源,用研究性問題導入新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學生主動思考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習《指數函數》這節(jié)課時,筆者先拿出一張白紙說:“同學們,這張白紙厚度只有0.1mm,經過對折27次,紙的厚度將是多少?大家猜猜看?”學生有說1米的,有說10米的,答案各式各樣,微笑著說道:“那將超過世界最高山峰―珠穆朗瑪峰的高度8848m!”學生露出驚訝的表情,筆者趁勢指出:“你們想知道我是如何算出的嗎?學完《指數函數》就清楚了?!蓖瑢W們立馬興趣盎然地投入新課的學習。
(二)教師角色利于數學研究性學習
教師角色的定位在研究性學習的研究中,教師的角色及責任是不斷地設計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在過程中給予適當地指導和協(xié)助,不可以越俎代庖,要讓學生獨立或和其他同學討論完成教師要充分地發(fā)揮課堂教學引導者的角色,要避免學生探究過程中的大包大攬,又要結合學生的需要適時地予以學生引導和幫助,并且為學生的探究提供及時、有效的幫助。
(三)評價程序要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注意完成過程的評價盡量使評價方式的多元性不能挫傷學生的積極性。總體上:要堅持過程評價和結果評獎相結合、管理性評價和激勵性評價相結合、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相結合,重視過程體驗和感受,使評價成為學生學會實踐反思自我發(fā)現欣賞自己的過程,以評價促進學生的主體性及潛能、特長的發(fā)展,達到以評促展的目的。具體上:除了最后的研究報告和答辯,還要重視課題的實施過程,全過程的每個階段都是評價的權重向量不僅重視課題研究的直接成果,而且重視學生在研究實施的過程中多種收獲和體驗、多種能力和品質通過研究結果,了解學生對原有的知識是知道還是真正理解,對其他學科的涉足情況,對知識的舉一反三能力及在解決問題中的創(chuàng)造力和開放精神;以小組為單位,兼顧個人表現,對學科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尤其要注意研究性學習對其學習的影響。
三、結論
研究型學習課程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動機,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教學教師適時適當的開展研究型學習課程,是當代教育改革的需要,是學生發(fā)展的需要,對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能力具有的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章志生.淺談課改下高中數學的超前學習指導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2(01).
[2]顧婷.高中數學課堂中超前學習實施策略和有效性研究[J].新課程導學,2012(01).
[3]喬麗娟.高中數學指導學生超前學習的教學策略[J].讀寫算(教師版):素質教育論壇,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