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彩霞 李天杰??
摘 要:感恩教育是培養(yǎng)未來社會健全公民的一項重要教育內容,是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載體。在教育關系中,學生要對教師有感恩之心,教師也應對學生懷有感恩之情。
關鍵詞:道德軌跡;感恩互化;健全人格
秉有感恩之心,發(fā)揚感恩情懷,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從呱呱落地那瞬間起,每個人都被賦予最基本的道德準則教育,即感恩教育。時刻提醒你需要感恩含辛茹苦生你養(yǎng)你的父母、需要感恩對你施以知識和技能的老師、需要感恩所有給予你幫助的群體。本論文中,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經(jīng)驗,想與大家共同探討技工院校教師,特別是班主任和學生之間的感恩關系。
技工院校的學生是一個特殊群體,他們曾經(jīng)所處的環(huán)境可能令其壓抑,無法認清正視自我,對于父母的“苦口婆心”、老師的“循循善誘”,他們更多的會將其定性為管得太多太寬,令其無法自由呼吸,他們不能真正體會到父母為其辛苦的付出,不能真正意識到老師為其做出的督導努力。對待這兩個群體,可能更多時候抱有敵對抗拒情緒,試問,在這樣的情境驅使下,對其進行所謂的感恩教育,可能實現(xiàn)預期效果嗎?答案勿庸置疑,很難實現(xiàn)。進入技校這個全新的環(huán)境,這類學生思想上或多或少都想讓自己“脫胎換骨”,想著能在新學校遇到自己想要的那種老師,想著能在新環(huán)境新集體里找到自己的“位置”。作為他們思想教育最直接的管理者——班主任,又該如何履行好這份職責呢?
一、 思想根源的喚醒
任何行為的原動力均來自于思想的控制。感恩教育從古至今,從年幼之時均以道德準則在喚醒那些偏離“道德軌跡”太遠的群體或個人。有時需要經(jīng)歷一番風雨之后,方能大徹大悟,意識到自己曾經(jīng)的行為是多么令周圍人不容,是多么令家人寒心。作為處于青春叛逆期的技校生來說,他們很多的思想并不成熟或獨立,而是依附于外界所見所聞帶給自己的直接感觀認知。沒有誰向他們提出糾正,他們就一直以為自己所思所做是對的,合理的?;蛘哒f是有人曾向他們提出“忠告”,但當時當景的他們并未意識到事情有什么嚴重性。所以,作為跟他們關系最為密切,相處時間也相對較長的班主任,必須從思想根源上喚醒這些“迷失小羔羊”,讓他們意識到有些行為他們做得很不符合道德規(guī)范,違背人性人情,必須學會感恩一切給予過自己惠澤的人,尤其是父母。常言道,醫(yī)生救治病人的身體,教師救治病人的心靈。我們做老師的,必須要結合多方力量,盡心盡職地把輕微病人給醫(yī)治痊愈,更要把危重病人從死亡線上拉回來。
二、 行動引導的激勵
雖然我們從思想根源上喚醒了“裝睡者”,但不付諸于實際行動的一切想法都是空想,思想意識決定行動導向,行動導向反射思想意識。我們必須通過各種行為渠道來加深對學生的感恩教育。比如,可以不定期在班內開展各種主題的感恩班會課或相關活動,使學生們在一次次班會課中慢慢讓自己的意識更強烈。也可以更貼合實際,請家長代表們和任課老師代表們參與到系列活動中來,讓學生能真正聆聽別人在其整個成長歷程中付出的點滴,讓學生能從另一側面看到不一樣的父母和老師們,讓他們能彼此走得更近些,更能體會彼此的不易。還可以將學生們帶到戶外,真正與社會零距離接觸,與社會的一些像孤寡老人、殘疾人士這樣的弱勢群體建立面對面的交流,使學生能真正體會到社會上有很多人需要他人真誠的幫助,當然有很多人也會真誠的感激或感恩那些給予過自己溫暖的愛心人士。
三、 換位思考,升華感恩
試想這樣一個問題:作為班主任,要管理全班形形色色、不同品性的學生,要使班級日常教學工作有條不紊,健康有序的進行,您的學生為什么非要全聽你的教導,為什么一定會遵照你的安排去為人處事呢?要想做到這樣,彼此的尊重不可忽視,但首要的是我們老師要以身作則,做好示范作用,你對學生都無絲毫尊重感,怎能奢望學生會回報你以尊重,會對你的付出施以感恩呢?更何況還是技校生這樣的特殊學生。所以,我們班主任要學會賞識和贊美學生的點滴進步,要意識到單靠冰冷的制度、條例、準則并不能真正管理學生,只有充分調動和激發(fā)學生的積極的情感因素,才能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和整體素質提高,才能培養(yǎng)出具有健全人格的技校生,才能可能實現(xiàn)預期的育人目標。
四、 感恩的互化意識
《資治通鑒》中有一句頗為耐人尋味的話叫“經(jīng)師易得,人師難求”,意思是能以其精湛的專業(yè)知識傳授他人(作經(jīng)師)并不難,而能以其淵博的學識,高尚的人格修養(yǎng)去教人如何做人(作人師)就不那么容易了。
如果為師者能夠認識到,作為服務者,每日辛勤工作,同時也是在向服務對象——學生索取信任,索取成長的回報,索取自己工作的意義,也就不會執(zhí)著于“師道尊嚴”,更不會滿足于做個知識的搬運工,而會努力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提高自己的服務質量了。在教育關系中,學生是要對教師有感恩之心,但教師也應對學生懷有感恩之情。
參考文獻:
[1]戊戌君.感恩理念與“承蒙思維”[J].班主任,2018(4).
[2]李竹平.施者與乞者[J].教師博覽,2018(3).
作者簡介:
張彩霞,李天杰,江蘇省常州市,江蘇省常州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