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磊
【摘 要】 曾經在一檔電視節(jié)目中看到一則這樣的新聞:一名學生寫了一篇作文,名叫《我愛家鄉(xiāng)的西瓜樹》,文章寫道自己是如何呵護這顆西瓜樹的,希望它快快長大,陪自己做游戲。很多觀眾表示支持孩子的想象,不過也有人表示不贊同這種缺乏常識的想象:西瓜怎么能長在樹上呢?而我認為,既然是想象,那么就應該是特立獨行的,是別人想不到的。想象是開啟孩子智慧的金鑰匙,那么如何開啟呢?可以創(chuàng)造機會,培養(yǎng)隱性目標;可以添補空白,層層挖掘差異;可以入情入境,盡情享受文本;還可以無限拓展,升華積淀情感。
想象其實展現(xiàn)的是一個孩子的智慧,我們應該予以保護,不,我覺得用愛護這個詞更合適。小學階段,特別是低年級階段,孩子的心理發(fā)展正處于想象力培養(yǎng)的黃金階段,此時,老師如果采用恰當?shù)慕逃椒右猿R?guī)的訓練,就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吳克揚在《創(chuàng)造之秘》中說:“想象力不是生來就有的先天素質,而是后天開拓的結果,它是完全能夠培養(yǎng)的一種能力?!蹦敲矗绾我龑W生想象,如何開啟孩子智慧的心門呢?
【關鍵詞】想象;學生;教學
一、創(chuàng)造機會,培養(yǎng)隱性目標
陶行知說過:“真正的教育必須培養(yǎng)出能思考會創(chuàng)造的人?!苯處煹拿抗?jié)課都有確定的學習目標,這種顯性的目標可能會忽視目標以外的有價值的非預期目標,而這恰恰是教學的必然生成和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有創(chuàng)見的“小驚喜”。傳統(tǒng)所確定的不變的顯性目標所注重的往往是學生的顯能,而隱性的目標直接指向挖掘人的潛能。例如,我在教學古詩《登鸛雀樓》時,出示詩名后,許多孩子這樣讀詩名:把“登/鸛雀樓”讀成“登鸛/雀樓”,我立即告訴學生:“鸛雀樓是一座樓的名稱,要連讀。”這時,一個調皮的孩子大聲問:“這個樓為什么叫鸛雀樓?”對于備好了課的老師來說,這個問題很簡單,而我故意把問題拋給學生,同學們紛紛展開想象:有的說,鸛、雀都是鳥,這座樓雕著鸛和雀;有的說,這座樓上有許多鸛雀來做窩的……“為什么叫鸛雀樓?”不是本詩的教學目標,可就是這種教學中的刻意培養(yǎng),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使學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現(xiàn)。
二、添補空白,層層挖掘差異
不同的個體對事物的理解不可能完全相同,那么,這就需要老師去挖掘,去開發(fā)他們對于不同問題的想象。德國著名的哲學家萊布尼茨所說:“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美國小學名師雷夫說過:“我們的目標是開發(fā)每一位學生的特質,盡可能讓他成為一個特別的個體?!蔽以诮虒W《三袋麥子》一課時,我要求學生發(fā)散思維,想象自己如果有一袋麥子時,會學文中哪個小動物的做法?大多數(shù)學生說:“我會學小猴的!”有的說:“學小牛和小猴,先吃掉一部分,再種下一部分。”但有個同學說:“學小豬,我要全吃掉。”班級哄堂大笑,這時,我很淡定地說:“對,你學習小豬沒有錯,能告訴老師,你為什么要學小豬?”他想了一會說:“我喜歡小豬?!蔽医又鴨枺骸跋矚g小豬身上哪些特點呢?”他說:“喜歡它可愛,還有……”他突然眼睛一發(fā)亮,說:“我和小豬一樣,我也喜歡吃各種美食,我還和小豬一樣,會做飯呢!”我即刻說:“對,你和小豬一樣可愛,民以食為天呢!吃飽才是關鍵??!”我對這位同學進行了表揚,在我與他的層層對話中,他通過小豬想象到自己的可愛,想到自己的某些特質,其實這就是挖掘智慧,發(fā)散思維,他摒棄了多數(shù)人的想法,一顆想象的種子由此種下,同時,也對沒人學習小豬行為的回答添補了空白,讓這個問題的答案因為想象而豐富多彩。
三、入情入境,盡情享受文本
愛默生曾說過:“對于成人來說,太陽照亮的只是他們的眼睛,但對孩子們來說,太陽卻能透過他們的眼睛照進他們的心田。”引領他們走進真實的空間,他們會還你一個五彩的世界。在教學《荷花》一文時,我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要學生讀出全文優(yōu)美的基調,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美麗,享受到文體的魅力,使學生仿佛身臨其境,鼓勵他們大膽想象:“假如你做了一回荷花仙子,告訴大家,在你身邊發(fā)生了哪些故事?”有的學生說:“我聽到風姐姐說,‘哇,多么美麗的荷花呀!我真想為她們跳上一段快樂的舞蹈。于是荷花跟著風姐姐一起翩翩起舞?!庇械膶W生說:“荷花真美呀,我要把它們都搬回家里去?!蓖ㄟ^反復朗讀,使學生入情入境,盡情領略文本之美,在愉快的情境中理解了課文內容,同時也展現(xiàn)了他們的豐富想象力。在教學《蒲公英》一課時,我引導學生將課文當劇本進行表演,讓孩子走進文本,將自己變成文中人,這里,我引導學生想象:假如你是太陽公公,會怎樣勸告那兩顆落在沙漠里、湖泊里的小種子?學生因為之前進入文中情境了,知道了不落在泥土里的下場,所以勸告起來頭頭是道。我想這大概就是情境之下創(chuàng)造出的想象力吧!
四、無限拓展,升華積淀情感
語文教學中最理想的狀態(tài)是內化與吸收的過程,就像蜜蜂采蜜。例如在教學《小稻秧脫險記》時,我讓學生上臺表演小稻秧和雜草、噴霧劑之間的故事,學完課文后,我讓學生想象:小稻秧在以后的生長過程中還會遇到怎樣的困難和危險?你愿意怎樣幫助它們?學生們因為有了之前的表演,好像有很多話說。有的學生說:“小稻秧遇到了太陽光猛烈的照射,干枯了,我要提很多水去給它們喝。”有的學生說:“小稻秧遭到了小蟲子們的威脅,我要帶上農藥去救它們?!庇械膶W生說:“小稻秧遇到了大雨哥哥的侵襲,全倒下了,我要帶上全家人把田里的水都給吸干了。”這樣的奇思妙想很多很多,以致于學生們停不下來了,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孩子們的靈氣、悟性和創(chuàng)造力,他們在拓展的環(huán)節(jié)中,將想象力發(fā)揮到了極致,同時,對小稻秧的愛護之情也更加深了。
趙鑫珊在《哲學與當代世界》中說:“想象力是能動的知識,是創(chuàng)造力和智慧的必要背景?!币虼耍谡Z文的教學中,要充分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思維,讓他們在想象的推動下打開智慧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