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勇/四川省成都棠湖外國語學校教師
“很會教的老師已落伍”,過于負責任的教育未必是好教育,有時甚至會成為學生學習的負擔,變成“負”的責任。成長是一種體驗,成長更是一個過程,教師應當從“教”的專家轉(zhuǎn)變?yōu)榇龠M學生“學”的專家。
英國哲學家懷特海說過,“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就是激發(fā)和引導學生走自我發(fā)展的道路”。時代在發(fā)展,現(xiàn)在的智能機器越來越像人,而灌輸式的教學和重復式的訓練卻讓學生越來越像機器。當下的課堂需要重建,重在建構(gòu)課堂生態(tài)和課堂文化,從教學理念、教師定位和學習方式上真正保證“自主學習課堂”的建構(gòu),讓學生能夠自我成長、自我反思、自我教育,這是教育的不懈追求。
教學的知識點太多,可一堂課時間有限,講得再好、再生動的老師,如果一直講下去,學生也會疲憊和厭倦。教師要善于化繁為簡,融入生命教育的“慢”實則是孩子一生成長的“快”。要讓“學生立場”貫穿整個課堂,教學不能只為求得答案,要逐漸淡化教師的控制欲望和善講情結(jié)。否則,你將剝奪學生的學習權(quán)利、學習時間和無限的學習可能性,所以他們要逃離,甚至對抗。那如何讓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少教”?
讓學生在課外預習,這只是一種學習的理想狀態(tài)。預習不能放任自流,應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學,待條件成熟后可讓學生獨立自學,教師有針對性的安排和引導仍然必不可少。我們建議,預習應盡可能的在課內(nèi)完成,在時間、方法、效果上才能都得到保證,這是“少教”的路徑之一。
預習課內(nèi)化,也是對閱讀的一種重視,不管文理科,不論年齡段,都需要在閱讀中培養(yǎng)理解能力,以保證自主學習的真正發(fā)生。上課,可以先讓學生預習,然后收集、整理學生的問題,形成上課的主問題,這樣做往往可以一石二鳥:一是最大限度地肯定了敢于提問的同學,培育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的良好氛圍;二是問題來源于學生,這個問題會成為最好的學習情境,促進學生的學習與思考。以此確保預習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讓學生把“先學”落到實處。
眾所周知,牛吃完草要通過消化系統(tǒng)才能變成牛奶,人讀完書并理解后才能轉(zhuǎn)化為知識。練習,就是人對書本知識的理解與消化過程,就是對知識的應用與拓展過程。
作業(yè)在課堂上完成,一是可以減輕課業(yè)負擔,提高課堂效益;二是可以“看見”真實的學習情況,讓教師評講更有價值;三是可以讓學生進行自我批改、訂正與反思,還可以引導學生小結(jié)本課的學習收獲和所質(zhì)疑的問難。在教學中,教師原則上不應布置課外作業(yè),重要學科的練習題則課內(nèi)完成。
少與多,往往是相對的,是動態(tài)變化的。關注了學習品質(zhì)和學習效果的“少”比灌輸式、填鴨式的“多”要好得多,并且長期下來,學生的收獲要“多”得多。少教多學,就是要留給學生體驗學習的時間,留給學生消化吸收的時間,留給學生自我成長的時間。在芬蘭考察期間,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芬蘭的教育哲學:“少就是多?!苯痰糜?,自主愈多;考得愈少,學得愈多;規(guī)則愈少,信任愈多。
有所不為是一種哲學,也是一種智慧。首先,教師有所為,學生才能知道“何為”;其次,教師不妄為,學生才能“有所為”;最后,教師不多為,學生才能真正“有大為”。
葉圣陶曾說:“教師之為教,不在于全盤授予,而在于相機誘導?!苯處熞恢v到底,是低估了學生的智商。教師不要拔苗助長,要學會放養(yǎng);教師不要越俎代庖,要學會等待。教師如何少為或者不為?一是設疑,二是留白,三是融錯。
在設疑后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在留白后給學生想象的空間,在融錯后給學生成長的空間,它可以避免“假學習”,促進學生達成自主學習和深度學習。
在課堂教學中要巧設懸念,設置疑問;更要重視過程,強調(diào)體驗。設疑,需要關注學情和圍繞學科素養(yǎng),提綱挈領的教學問題,能統(tǒng)帥全局,也能舉一反三、引發(fā)學生思考。當學生迷惑不解時,教師應適時啟發(fā)、點撥,使其開竅、頓悟,促其思索,幫其解惑。當學生經(jīng)過獨立思考,得以解惑時,教師應當給予表揚和肯定,并幫助其梳理和歸納。
在教學目標確定上,也應以“學情”為起點,真正地相信學生,尊重學生。教學的目標和主問題如何設置?學生先預習,提交學習問題,老師整合后,教學自然就有了靈感;教學的活動如何開展?和“學科智囊團”(科代表組織的喜愛學科的人)一起“備課”。如此方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生的求知欲望,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保障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在課堂上留白,不是偷懶,不是不負責任?!傲舭资址ā钡囊饬x就在于能預留空白,給學生獨立思考、自主發(fā)現(xiàn)的空間,讓學生的思維在“松”與“緊”的結(jié)合中,激活思維,對作品進行二次創(chuàng)造,達到課堂生成的目的。
在傳統(tǒng)的“高效率、快節(jié)奏、大容量”的課堂上,學生思考的時間被擠占,學生的思維往往得不到真正的發(fā)展。教師在備課時要根據(jù)學情,整合教學內(nèi)容,選擇教學策略,給學生留下時間的空白,讓他們可以去思考和體驗;給學生留下內(nèi)容的空白,讓他們可以去想象與發(fā)現(xiàn)。留幾處空白,留一點時間,讓學生去化虛為實、聯(lián)想思索,主動探知和動態(tài)生成。教學中的留白應根據(jù)教學的需要適當?shù)剡\用,不能為留白而留白。如果教師留的“白”太多,或是一片毫無意義的空白,讓學生無從捉摸,則不能取得啟發(fā)學生思維的效果。只有所留之“白”能引起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生出“實”來,才能成為教學留白藝術。
中國有句老話:“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話很有道理。在課堂中,學生沒有嘗試的機會,就沒有失敗的可能;沒有失敗的經(jīng)歷,就沒有探索的動力;沒有探索的時空,就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們知道,學生真正的獨立思考往往是發(fā)生在他們犯錯以后,這時的思考就是真正的自主學習,也就是一種自我反思。
不容許學生犯錯,不僅僅是一種苛刻的教育要求,還可能會使學生喪失“敢想、敢說、敢為”的品格,更可能會迫使學生站在教育的對立面。能不能容忍犯錯需要寬容和情懷,如何糾正錯誤需要智慧與藝術。在教學中,還要學會融錯,即將錯誤作為一種資源,在教學中有意識、藝術地融入典型錯例,讓教學“妙”趣橫生,讓學生總結(jié)經(jīng)驗,生成智慧。如何融錯?如何糾錯?其中的分寸拿捏最為重要。
在學校里,學生希望成為什么樣的人?成績優(yōu)秀,老師表揚……不不不,是渴望成為集體中有用的人,這是來自于東方教育時報的一篇調(diào)查文章“大數(shù)據(jù)告訴你,孩子最渴望什么樣的教育?”這個調(diào)查結(jié)果讓人深思。它需要我們重建課堂學習方式,如何重建?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合作式學習。第一,課堂是一個學習的共同體,可以相互對話,相互學習,互相促進;第二,要讓每個學生成為有用的人,在集體中有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能發(fā)揮自己的作用和優(yōu)勢。
在芬蘭考察時發(fā)現(xiàn),從幼兒園到小學、中學、大學,幾乎都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不僅觀課如此,連我們參與體驗的講座亦是如此。當然,合作學習決不是抹煞個性,而缺少自主學習的合作往往是假合作。合作學習也是一種項目式學習,在方案設計、學習目標、角色分工、學習方式、學習過程等方面與傳統(tǒng)的傳授式教學有很大區(qū)別。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讓課堂成為學習共同體,讓教室成為最有意義、最令人向往的地方。
可以把合作學習設在疑難之處,通過思考和實踐,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把合作學習設在分歧之處,通過自主學習和合作式的碰撞交流,讓思考更深入,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性;還可以把合作學習設在創(chuàng)新之處,通過拓展與遷移,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
教育是一種激勵、喚醒與鼓舞,更是“人”的塑造。教育的魅力在于讓學生從合作式學習中卷入體驗,并積極主動思考,給予他們“陽光、雨露和土壤”,讓他們在合理的時間內(nèi)自由而美好地生長,讓學習和創(chuàng)造真實發(fā)生。北京中學校長夏青峰認為素養(yǎng)積淀呼喚更為豐富的學習體驗方式:在“教”中學,在“做”中學,在“創(chuàng)”中學,在“研”中學,在“行”中學。
重建“自主學習課堂”,就是要以學習方式的革命推動課堂的革命。重建“自主學習課堂”,就是要讓教學改革成為一場行為的改革,落實課堂以人為本的理念,將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