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艷 張 偉
(吉林省神經精神病醫(yī)院藥物依賴療區(qū),吉林 四平 136000)
近年來,抑郁癥患者在精神疾病患者中越來越常見。抑郁癥屬于情感障礙性精神病,臨床上表現(xiàn)為心情抑郁、神情呆滯,食欲減退、失眠、思維緩慢等癥狀[1],多伴發(fā)睡眠障礙、胃腸道功能減弱、軀體不適以及性欲減退等多種并發(fā)癥,特別嚴重者甚至可有自殘及自殺傾向,嚴重威脅患者生活及工作正常秩序。抑郁癥的發(fā)病因素比較復雜,可能是由遺傳、心理、社會等多種因素導致的精神障礙。有調查顯示目前抑郁癥是最易致殘的疾病之一,目前全世界抑郁癥患者超過3億人,已經成為全世界公認的嚴重公共衛(wèi)生問題[2]。為了探討腦功能障礙治療儀輔助治療抑郁癥的臨床效果,本文選取我院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抑郁癥患者74例作為研究對象,對部分患者在常規(guī)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采用腦功能障礙治療儀進行輔助治療,取得了顯著的療效,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抑郁癥患者74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39例,女性35例,年齡26~61歲,平均年齡(36.3±9.6)歲,病程3~29個月,平均病程(15.5±4.7)個月。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患者各37例。對照組中男性19例,女性18例,年齡28~61歲,平均年齡(37.8±9.8)歲,病程5~29個月,平均病程(16.1±4.9)個月;觀察組中男性20例,女性17例,年齡26~58歲,平均年齡(35.7±9.2)歲,病程3~27個月,平均病程(14.8±4.4)個月。經比較,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 病例納入標準:所有患者臨床診斷均符合《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3]中抑郁發(fā)作的診斷標準,且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24)的前17項總分均≥20分。本次研究納入標準:①臨床資料完整,研究中途無脫出;②排除抑郁癥以外原因導致的睡眠障礙,排除伴有臟器功能障礙、神經系統(tǒng)器質性病變或其他精神障礙的患者;③無腦部手術史、躁狂發(fā)作史以及電休克治療史;④無妊娠期和哺乳期的女性患者。所有研究對象均對本次研究內容知情,患者本人、法定監(jiān)護人及代理人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同醫(yī)院簽訂知情同意書。
1.3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均進行停藥清洗期1周。對照組患者給予氟西?。ㄟM口藥品注冊證號H20100054)進行治療,口服初始劑量20 mg,每晨1次,然后根據(jù)患者的病情變化逐漸增加劑量,3周內劑量增加到40~60 mg,每晨1次。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取腦功能障礙治療儀(常州雅思)進行輔助治療,治療時間每次20 min,2次/天,3周為1個療程,兩組患者均進行2個療程的治療。
1.4 療效評價方法:由兩名主治醫(yī)師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24)在治療開始及治療1個療程、2個療程結束時分別對兩組患者進行評定,并計算HAMD24量表的減分率。療效按HAMD24量表減分率為準,其中減分率在75%~100%為顯效,減分率在50%~74%為有效,減分率在50%以下視為無效。顯效和有效計入總有效。
1.5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處理分析,使用(±s)表示計量資料,利用率(%)表示計數(shù)資料,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當 <0.05,提示數(shù)據(jù)差異比較顯著,能夠獲得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對照組中顯效12例,有效15例,總有效率72.97%,觀察組中顯效19例,有效13例,總有效率86.49%;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數(shù)據(jù)差異比較顯著,能夠獲得統(tǒng)計學意義,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n(%)]
2.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HAMD24評分:經過治療后,兩組患者的HAMD24評分較治療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觀察組患者在治療3周末與6周末時的HAMD24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數(shù)據(jù)差異比較顯著,能夠獲得統(tǒng)計學意義, <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HAMD24評分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HAMD24評分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表示t=9.8633,P=0.0000;與同組治療前比較,#表示t=16.8034,P=0.0000;與同組治療前比較,?表示t=6.6103,P=0.0000;與同組治療前比較,◎表示t=12.5653,P=0.0000
組別 治療前 3周末 6周末觀察組(n=37) 34.57±8.29 18.65±5.26* 9.32±3.85#對照組(n=37) 33.82±7.93 22.51±6.74? 14.31±5.13◎t 0.3977 2.7463 4.7323 P 0.6921 0.0076 0.0000
抑郁癥具有較高的復發(fā)性,而且患有抑郁癥的患者有輕生的意向,自殺自殘風險比較大,不僅嚴重威脅患者的身體和心理健康,也使患者家屬承受著很大的精神壓力[4],臨床尚明不缺抑郁癥的發(fā)病原因,但可能性原因包括遺傳因素、兒茶酚胺假說等生化因素以及心理-社會因素,可對正常生活、學習以及工作造成嚴重負面應新蓋概念,一直以來受到相關領域的重點關注。在傳統(tǒng)治療中,抑郁癥主要藥物治療改善癥狀,代表藥物如帕羅西汀、氟西汀以及米氮平等,但多項研究均證實抑郁癥僅利用藥物治療并不能收到令人滿意的療效,因此尋求物理治療以及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已經成為治療方案的發(fā)展趨勢[5]。
有研究顯示,用交變電磁場刺激顱腦可以改善腦部病灶區(qū)的血液循環(huán),增加腦血管彈性,擴張血管,提高腦組織血液關流量,促使側支循環(huán)盡快建立,可有效促進腦組織新陳代謝,提升腦細胞的修復能力[6]。本次研究中,對觀察組患者在常規(guī)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采取了腦功能障礙治療儀進行輔助治療,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的HAMD24評分較治療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這表明腦功能障礙治療儀進行輔助治療能收到更好的抗抑郁效果,并且不會增加明顯的不良反應。不過由于本次研究的觀察時間較短,研究樣本量較少,因此對于腦功能障礙治療儀進行輔助治療抑郁癥的遠期療效還需進一步深入探索。
綜上,運用腦功能障礙治療儀進行輔助治療抑郁癥的臨床療效要優(yōu)于單用藥物治療的效果,而且不會增加明顯的不良反應,可以進一步在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