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祖富
教學內(nèi)容:
新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三角形的特性》。
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操作和觀察比較,使學生認識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義,會在三角形內(nèi)畫高。
2.培養(yǎng)學生觀察、操作的能力和應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體驗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教學難點:
在三角形內(nèi)畫高。
教學策略:實驗操作法、比較法。
教學準備:課件、三角板、三角形與四邊形教具。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聯(lián)系生活,情境引入
1.出示主題圖。同學們,你在建筑框架上、吊車上發(fā)現(xiàn)了有哪些圖形?(板書課題:三角形的特性)
2.請學生找一找、說一說生活中有哪些物體上有三角形。
3.出示老師收集到的生活中常見的物體上的三角形:電視接收塔上的三角形、鐵索橋上的三角形、交通標志牌上的三角形等。
4.導入新課。
哪你會畫三角形嗎?
二、操作感知,理解概念
1.發(fā)現(xiàn)三角形的特征。
(1)操作。請同學們在練習本上畫一個三角形,思考:三角形有幾條邊?幾個角?幾個頂點?
(2)匯報展示。
(3)討論交流:三角形有什么特征?
讓學生在自己畫的三角形上嘗試標出邊、角、頂點。
(4)你能根據(jù)三角形的特征判斷哪些圖形是三角形嗎?(課件出示)
2.概括三角形的定義。
(1)引導:大家都認為這個圖形是三角形,能不能用自己的話概括一下,什么樣的圖形叫三角形?
提示:每個三角形有幾條線段?(三條) 這三條線段是怎樣連接的?(首尾相連)
板書: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每相鄰兩條線段的端點相連)叫做三角形。
(2)齊讀定義。
(3)根據(jù)三角形的定義判斷哪些圖形是三角形。(課件出示)
同學們,我們都知道了怎么樣圖形是三角形,剛才每個人也都畫了一個三角形,應該給予你所畫的三角形起一個什么樣的名字比較好呢?
為了表達方便,用字母A、B、C分別表示三角形的三個頂點,上面的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
3.認識三角形的底和高。
如果從頂點A到它的對邊BC做一條垂線,就得到一條垂線段,哪這條線段叫做三角形的什么?哪這條對邊又叫做三角形的什么?
講述:從三角形的一個頂點到它的對邊做一條垂線,頂點和垂足之間的線段叫做三角形的高,這條對邊叫做三角形的底。
明確:代表高的這條線段要畫成虛線段。
剛才我們畫出三角形ABC的一組底和高,每個三角形只有一組底和高嗎?
(4)嘗試。
在這個三角形中,你還能畫出其他的底和高嗎?
學生畫后,同學評議交流。
(5)判斷一個三角形中的每組底與高。(課件出示)
三、實驗解疑,探索特性
同學們,我們學習了三角形的那么多知識,也知道三角形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運用,這里老師也收集了幾幅有三角形的物體圖片,你能從圖中找出物體中的三角形嗎?猜一猜這些物體為什么運用三角形?(為了驗證我們的猜想是否正確,現(xiàn)在我們來做實驗。)
1.兩位同學到講臺上面分別用手拉一拉三角形、四邊形,交流感受,發(fā)現(xiàn)了什么?
2.感知。
通過實驗操作可以發(fā)現(xiàn),三角形不易變形,可見三角形具有穩(wěn)定性。三角形的這種特性在實踐中有廣泛的應用。
3.解決問題。
誰來想一個辦法,使剛才拉動的四邊形拉上去不動。
在相鄰的邊上釘一根木條,有三角形出現(xiàn)。根據(jù)什么?(因為三角形具有穩(wěn)定性)
四、鞏固練習(課件出示)
五、課堂總結(jié)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三角形的特性
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每相鄰兩條線段的端點相連)叫做三角形。
邊: 三條邊
角: 三個角
頂點: 三個頂點
三角形具有穩(wěn)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