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冠華 寧維寧 董 華
(1.同濟大學建筑與城規(guī)學院 上海 200009; 2.同濟大學設計創(chuàng)意學院 上海 200009)
數字閱讀是當下流行的一種碎片化時間管理方式,人們通過手機閱讀小說、微信、新聞。大量研究表明,影響閱讀的最重要元素就是文字的字號、間距[1-2],然而在數字閱讀產品設計實踐中,設計師經常依靠主觀經驗做設計,由此產生很多問題,如老年人在經歷視力衰退后,在識別同樣字號的文字時,比年輕人困難[3]。近年來,學者們開展了很多關于老年人數字閱讀的研究,如王琳等提出了適合老年人手機閱讀的字間距和行間距[4],趙超從包容性的視角,提出了老齡化設計的原則和方法[5],肖雪提出應加強老年人數字閱讀文本的搜尋和選擇行為以及數字閱讀過程的探索研究[6]。但數字閱讀需求的年齡差異比較研究還有待深入,雖然心理學、醫(yī)學等學科相關研究較多,但多集中于反應速度[7]、記憶力[8]等與認知老化相關的課題。文章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對不同字號、字間距、行間距組合的閱讀體驗做量化評估,比較年輕人與老年人在不同字號、間距組合中的數字閱讀體驗差異。
閱讀體驗是用戶體驗研究的一個具體表現形式。按ISO 9241-210給出的定義:用戶體驗是指人們對于使用或期望使用的產品、系統或者服務的所有反應和結果[9]。結合這一定義,有學者把閱讀體驗的測量維度分解為:系統導航功能、系統檢索功能、系統瀏覽功能、系統易用性、系統響應快捷性、系統鏈接有效性、系統界面友好性、系統用戶隱私保護、網頁整體布局合理性、圖文色彩協調性、信息內容完整性、文字字號字體選用合理性、信息組織方式多樣性、信息更新及時性、網站整體風格一致等[10]。王茜等采用可用性測量的方法對清華大學數字圖書館的用戶體驗進行了評價[11]。
研究采用主、客觀測評相結合的方式,選取文字字號、間距作為研究對象,探索字號、間距變化對不同年齡段用戶閱讀體驗影響的差異。研究框架如圖1所示。
文章對字號、間距引起的閱讀體驗變化開展研究,根據文獻分析,確定可用性、感知的視覺舒適度為主觀測量指標,眼動特征指標等為客觀指標。
字號、間距的可用性評價采用ASQ問卷(Afterscenario Questionnaire, ASQ), 該 問 卷 由 Jim Lewis于1991年編制。問卷由三個問題組成,分別對應易用性、有用性和滿意度三個維度。該問卷與SUS量表一樣具有較高的信度,SUS的ɑ系數為0.97,而ASQ的ɑ系數等于0.94,且二者高度相關(r=0.96,p<0.001),具有相似的效度[12]。感知的視覺舒適度采用自我報告的方式,參與者分別報告視覺舒適度和疲勞度,采用Likert 7級尺度評分,1代表完全不同意,7代表非常贊同。
眼動數據通過眼鏡式眼動儀Dikablis采集,采樣率60HZ,分別采集注視點個數,注視時間,瞳孔直徑等指標。注視點的數量可以用來解釋信息解讀的復雜度:注視點數越多,信息解讀越難;注視時間用于解釋信息提取的困難程度:在文字設計中,設計合理的字號、間距有助于減少注視時間,提高閱讀效率[13-14]。研究表明,雖然瞳孔直徑易受光線影響,但同樣可以指示閱讀者的視覺努力水平[15],視覺付出越努力,瞳孔直徑越大。
實驗采用組間重復測量實驗設計方案,選擇了老年人的舒適字號、間距作為測試標準。根據前期研究,將字號的取值范圍設為14px,17px和20px,字間距的取值設為標準間距增加0.5磅,0.7磅和1.0磅,行間距的取值設為標準行間距的1.0倍行間距,1.2倍行間距和1.4倍行間距。根據正交實驗設計表L9(34),共設計了9種字號、間距測試組合。要求每位被試閱讀9篇文字材料。
實驗對象分為兩組,一組為老年人,共20人,全部從同濟大學老年大學招募,年齡61—69歲之間,平均年齡64.2歲,其中男性10名,女性10名,所有被試在佩戴視力輔助工具后視力正常,均為右手利。另一組是年輕人,共8人,全部是同濟大學碩士、博士研究生。平均年齡23.8歲,其中男性3名,女性5名。
在選擇和制作實驗材料時,嚴格控制材料的字數、內容難度、背景顏色、實驗設備亮度等外部變量,以確保實驗結果的差異源于字號、間距的變化。實驗測試材料設計均約200字(SD=2.8)。準備實驗材料時,經多輪測試,對結果做單因素方差分析,更換掉差異顯著材料,最后實驗所用9份測試材料難度沒有顯著差異。每位參與者按照拉丁方順序閱讀9份文字材料。
實驗全程在同一部手機iphone6上完成。實驗期間,關閉手機背景亮度自動調節(jié)功能,將背景亮度設定在中間值。
實驗在同濟大學包容性設計研究中心實驗室完成,全程嚴格控制燈光環(huán)境,每位參與者在實驗開始前,在實驗室中靜坐15分鐘,以適應光環(huán)境。實驗開始前,錄入基本信息,填寫同濟大學閱讀體驗實驗知情同意書。之后,主試為被試佩戴眼動儀,校準,講解實驗流程,示范閱讀軟件操作方法,在被試能夠熟練操作后,開始實驗。
被試在閱讀完每篇材料后,立刻填寫量表,回答事先準備好的問題。在閱讀下一篇材料前,休息3分鐘。測試時間從上午9點開始,下午4點結束,每位參與者需40—50分鐘完成實驗的所有內容。
研究旨在回答適合老年人的字號、間距是否同樣滿足年輕人的閱讀需求。根據該研究問題,提出以下研究假設,在實驗中加以驗證。在實驗材料采用老年人舒適的字號、間距時:
假設1:相同字號、間距可用性(Usability)的年齡差異顯著。
假設2:相同字號、間距易用性(Ease of use)的年齡差異顯著。
假設3:相同字號、間距有用性(Usefulness)的年齡差異顯著。
假設4:相同字號、間距滿意度(Satisfaction)的年齡差異顯著。
假設5:相同字號、間距視覺舒適度的年齡差異顯著。
假設6:相同字號、間距視覺疲勞度的年齡差異顯著。
假設7:參與者閱讀相同字號、間距材料時注視時間年齡差異顯著。
假設8:參與者閱讀相同字號、間距材料時注視點數年齡差異顯著。
假設9:參與者閱讀相同字號、間距材料時瞳孔直徑年齡差異顯著。
實驗結束后,首先對數據做預處理,包括數據匯總、調整順序、剔除極端異常值,如瞳孔直徑的零值(眼動儀默認將閉眼狀態(tài)時采集到的數據歸為零值)。對預處理后的數據做獨立樣本t檢驗,查看組間差異,具體結果如下:
可用性主觀評價常用的數據分析方法是求均值,即對ASQ問卷求和后再求均值,計算可用性總體得分。研究首先采取常規(guī)統計分析方法,計算可用性總體得分,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為了更加清晰了解兩個群體對易用性、有用性和滿意度的細微差別,進一步對三個維度分別進行統計分析。結果發(fā)現,老年人對9種字號、間距的組合總體可用性評分高于年輕人,存在顯著差異,僅材料4和材料6的主觀評分沒有顯著差異。從評分數值看,老年組對上述兩份材料評分是該組所有材料中最低的,但年輕人組評分卻是該組評分相對較高。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參與者9份測試材料可用性評分t檢驗結果
對可用性進一步細化分析(見表2)發(fā)現,材料7(t=1.406, p=0.317)、材料 8(t=0.843, p=0.422)、材料9(t=1.547, p=0.16)的易用性評分無顯著差異,其中,材料7僅滿意度存在顯著差異(t=3.758, p=0.001)。材料5的總體可用性評分差異體現在有用性(t=2.236,p=0.047)和易用性(t=2.451, p=0.024)方面,滿意度(t=1.865, p=0.08)沒有顯著差異。結果如表2 所示。
表2 兩組參與者9份測試材料易用性、有用性和滿意度評分t檢驗結果
視覺舒適度與疲勞度各通過問卷中的一個問題測量,對問卷結果直接做統計分析,發(fā)現視覺舒適度評價存在顯著差異的有4份材料,分別是材料1(t=2.441,p=0.054)、材料 2(t=2.824, p=0.01)、材料 3(t=5.494,p<0.001)與材料 8(t=2.011, p=0.058)。其中材料 1 和材料8是邊緣顯著(見表3),即老年組的視覺舒適度評分顯著高于年輕組。差異顯著的材料中,材料1、材料2、材料3的字號都是20px,即最大字號,而材料8的字號是17px,并且字間距是最大。因此綜合可用性評價分析結果,總體上可以看出本研究中老年人在閱讀大字號時視覺更舒適。但材料5(字號14px,字間距增加0.7pt, 行間距是1.4倍)的評分結果顯示,年輕組評分略高于老年組,說明年輕組閱讀小字號感覺更舒適。
表3 兩組參與者9份測試材料視覺舒適度、疲勞度評分t檢驗結果
視覺疲勞度評價中1分代表不疲勞,7分代表很疲勞。統計分析發(fā)現,兩組參與者對9個材料疲勞度評分沒有顯著差異,且疲勞度都較低。
研究也收集了閱讀材料時的眼動數據,因此將閱讀材料整體作為一個興趣區(qū),用眼動儀記錄了該興趣區(qū)內所有的注視點個數、總的注視時間以及閱讀過程中的瞳孔直徑均值。對注視點個數、注視時間、瞳孔直徑分別做統計分析,盡管發(fā)現老年組平均注視點個數大于年輕組,平均注視時間長于年輕人,但其在統計學意義上并不顯著,即老年人與年輕人在的實驗材料閱讀過程中,注視點數和注視時間基本相同,如表4所示。
對瞳孔直徑的統計分析發(fā)現,老年人在閱讀過程中,瞳孔直徑均值大于年輕人組,其中在材料4(t=8.333,p=0.007)、材料 5(t=12.011, p<0.001)和材料 8(t=7.26,p=0.018)發(fā)現顯著差異。
表4 兩組參與者9份測試材料注視點個數、注視時間和瞳孔直徑t檢驗結果
研究邀請了不同年齡段的兩組用戶做了字號、間距的閱讀體驗實驗研究。設計實驗材料時,選取了老年人感覺舒適的字號、間距。結果發(fā)現,兩個年齡段用戶在使用相同字號、間距閱讀時,主觀可用性評價、視覺舒適度差異顯著。在部分閱讀材料中,瞳孔面積差異顯著。本部分將結合理論假設,就上述結果產生的原因及其意義進行討論。
文章可用性主觀評價有四個理論假設,即閱讀材料選用老年人舒適的字號、間距時,相同字號、間距的可用性、易用性、有用性和滿意度主觀評價,存在顯著的年齡差異。實驗結果部分支持原假設。
可用性方面,9份測試材料中有7份測量結果差異顯著。不存在顯著差異的兩個材料主要特征是字號偏小,即本實驗材料中的最小字號。該結果表明,老年人偏愛大字號,而年輕人喜歡較小字號。材料4和材料6對應的字號間距組合情況分別是:字號14px,字間距增加1.0pt,1.0倍標準行間距和字號14px,字間距增加0.5pt,1.2倍行間距。從字號、間距組合的情況來看,老年人對小字號主觀評價偏低,而年輕人則剛好相反。這一結果與前人的研究結果一致,老年人喜歡偏大的字號, 王琳[4]、Liu[16]等發(fā)現,增加字號有助于提高老年人對文字的可讀性。
易用性、有用性和滿意度是可用性分析的構成要素,一般而言,總體可用性評分有差異的材料在上述三個方面也應有差異。但在研究中,材料7在易用性和有用性方面都沒有差異,僅在滿意度上有差異(年輕人的滿意度評分較低)。該結果說明,適合老年人閱讀的字號、間距組合,并不一定能夠滿足年輕人的期望與需求。即使兩個群體都認為該字號、間距組合容易閱讀,且有助于閱讀,年輕人對該組合也可能仍然不滿意。已有研究中,Darroch[2]對年齡和字號的需求變化做過分析,他發(fā)現,年齡對字號的需求具有顯著影響,且呈正相關。該研究從側面解釋了年輕人對大字號不滿意的原因。
兩組參與者在視覺舒適度方面的評分存在顯著差異(p<0.05)與邊緣顯著(p=0.054, p=0.058),實驗結果部分支持原假設。老年組的評分顯著高于年輕組。差異最為顯著的是閱讀材料2和材料3。進一步研究發(fā)現,上述兩份閱讀材料的字號均是最大字號20px, 字間距都分別是0.7pt和1.0pt, 行間距分別是1.0和1.2倍標準間距。這一結果表明,加大字號,加寬字間距,適當增大行間距,能夠提高老年人數字閱讀的視覺舒適度。但年輕人在加大字號、間距的過程中,視覺舒適度上升不明顯。這與Ko[17]的研究結論一致,他發(fā)現,字高從1.78mm增加到2.33mm,再到3.56mm的過程中,老年人和年輕人的工作效率都有增加,但從2.33—3.56mm的增長過程中,老年人效率增加更快。這說明,在字號增加過程中,可用性、舒適度都有增加,老年人在大字號環(huán)境下工作,績效更高,而當字號滿足了年輕人需求后,再繼續(xù)加大字號對其績效的影響不大。
視覺疲勞度的比較結果發(fā)現兩組參與者不存在顯著差異,拒絕原假設。該結果表明,9種字號、間距組合的閱讀材料在閱讀和辨識過程中都不困難,適合老年人閱讀的字號、間距,年輕人也同樣可以閱讀,且不費力。
根據實驗結果,兩組參與者在閱讀相同材料時,注視點個數與注視時間沒有顯著差異,拒絕了假設7和假設8的原假設。這說明相同的字號、間距組合對兩組人來說,辨識的難度基本相同,提取信息所需時間基本一樣。上述兩個指標均是在自然閱讀狀態(tài)中眼動儀自動記錄的,因此,能夠客觀地說明,兩組被試閱讀同一字號、間距材料時,沒有顯著差異,也再次證明適合老年人閱讀的字號、間距,年輕人同樣可以適用。
對瞳孔面積的分析發(fā)現,材料4、材料5和材料8的瞳孔面積差異顯著,部分支持了假設9的原假設。老年人在閱讀上述材料時,瞳孔面積均顯著大于年輕人。這說明即使在其舒適字號、間距狀態(tài)下,老年人閱讀材料所付出的努力程度也高于年輕人。這可能與認知老化有關,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的認知資源減少,認知能力降低,導致在閱讀相同材料時,需付出更多努力。Price[18]等人也發(fā)現,大字號能夠幫助讀者回憶起所讀內容,該效用對年輕人和老年人均有效,但對年輕人效用更大。
綜合上述主客觀指標的分析發(fā)現,主觀評價的差異顯著,客觀指標不顯著,說明研究中主觀指標的靈敏度高于客觀指標。與前人研究比較,發(fā)現在文字閱讀主客觀聯合測評研究中,存在主觀評價指標靈敏度高于客觀指標的研究案例。如Huang[3]在研究中采用了主客觀聯合測量的方法對字號、屏幕分辨率做了研究,結果也同樣發(fā)現,人們的主觀評價靈敏度高于客觀指標。
在設計實踐過程中,建議設計師根據靈敏度更高的指標做出設計決策。盡管從眼動數據來看,年輕人與老年人閱讀同樣字號、間距組合的材料時沒有顯著差異,但由于主觀評價差異顯著,設計師應當重視兩種需求的不同,提供可供選擇的字號、間距組合。
研究在選取閱讀材料時,僅選擇了老年人舒適的字號、間距作為測試材料,因此,研究的結論不一定適用于常用字號、間距(12px或14px, 標準行間距、字間距 )。此外,由于實驗條件和設施的限制,僅采集了8位年輕人的數據作為研究樣本,樣本量較小,可能會對結果有一定的影響。后續(xù)研究可加大樣本量,加長文字長度,做更深入的研究。
研究通過實驗的方式,量化研究了老年人與年輕人在閱讀同樣字號、間距材料時的主客觀感受差異。發(fā)現兩類人群在閱讀相同字號、間距材料時,主觀可用性、視覺舒適度等體驗差異顯著,但客觀差異并不顯著??陀^證據表明,適合老年人閱讀的字號、間距同樣適用于年輕人,他們在閱讀相同字號、間距組合時,信息處理難度、時間和速度方面沒有顯著差異。但由于參與者主觀體驗更加靈敏,更真實地反映了現實狀態(tài),據此,研究認為設計應當尊重他們的差異,為兩類人群設計符合各自主觀需求的字號、間距,以更好地滿足其數字閱讀需要。
(來稿時間:201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