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
【摘 要】課程標準中指出: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在教學情境中,要使學生產生快樂情緒,首要關鍵在于:教師要想方設法操縱各種教學變量去滿足學生的有關需要。根據(jù)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及音樂教學特點,筆者認為構建音樂新課堂應從學生的求知、審美、活動、成功需要出發(fā)。
【關鍵詞】素質;“雙基”;多元兼收;教評結合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從開始到目前的推廣階段,一直流行著一個頗具權威的提法:本次課程改革要“改變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音樂課程改革中也不無例外地受到這一思想的影響。
在教學過程中,由于許多老師對雙基的教學大多仍然是采用講解的形式,本該歡快、靈活的音樂被老師說得難懂、難聽,一頭霧水。教學的結果只能是讓學生知道音樂要素的術語、名詞解釋而不知道其如何運用。也就是說是只知道如何分解音樂要素卻不知道對這些要素進行創(chuàng)造發(fā)揮,知其“樂”,而不知如何“游戲”其音樂。這種教學模式單一,單調的問題使得學生產生厭煩情緒,老師們又為了迎合學生口味,只能是無視不愉快的事情和實際的困難,回避鉆研技巧的必要性。于是音樂知識技能教學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輕視和淡化。
我國基礎音樂教育教改必須與世界音樂教育新思維接軌,在接軌的過程中產生了很多新的理念。
一、美感核心的新理念
即在音樂課程研制中,突出音樂美感的作用。以音樂獨特的藝術魅力作用于學生的情感世界,通過學生接受、表現(xiàn)和創(chuàng)造音樂,不斷體驗蘊涵于音樂形式中的美感和情感,從而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促進心靈凈化、情感陶冶、智慧啟迪、情感互補。使音樂課成為學生高尚審美情趣和積極樂觀生活態(tài)度養(yǎng)成的重要場所。
二、以人為本的新理念
在音樂教學改革中,圍繞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跳出目標單一、產業(yè)化的生產模式。扭轉忽視人的本性發(fā)展的教學行為,使人的本質回歸到自然人的范圍之中。每堂音樂課均給學生留下自由想象和創(chuàng)造的空間。音樂創(chuàng)造因具有強烈而清晰的個性特征而充滿魅力,它是激活學生表現(xiàn)欲望和創(chuàng)造沖動的重要手段。學生主動參與音樂欣賞、音樂表演和音樂創(chuàng)造,充分展現(xiàn)其個性和創(chuàng)新才能,充分發(fā)揮其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就能使每個學生調整好音樂教學與自我的關系、音樂教學與個性發(fā)展的關系。
三、多元兼收的新理念
除學習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精髓,增強民族向心力、凝聚力之外,廣泛學習世界各國音樂經典和不同民族、不同時代的音樂精品,多元兼收,繼承和共享人類文明的一切優(yōu)秀的音樂文化遺產,極大地拓展學生的審美視野,增進對不同音樂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四、情感價值新理念
即課程的追求目標將學習音樂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視為首要,區(qū)別于過去將音樂技能放在第一位的做法。通過音樂學習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情感體驗,使他們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潛移默化中建立起對親人、他人、人類,以及一切美好事物的摯愛之情,養(yǎng)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和進取精神。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引導學生進入音樂天地,在參與音樂實踐過程中喜愛音樂,掌握音樂基本知識和技能,養(yǎng)成欣賞音樂的好習慣,樹立終身學習音樂的愿望。通過對音樂作品情緒、格調、思想傾向、人文內涵的感受和理解,培養(yǎng)音樂的鑒賞和評價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
五、重學習過程的新理念
即改變音樂課“重教輕學”和應試學習型的狀況,將課堂的重心轉到以學生為主體的模仿、體驗、領悟、創(chuàng)新、探究、發(fā)現(xiàn)、合作和溝通之上。音樂的模仿、體驗和領悟積累了音樂感性經驗;創(chuàng)新、探究和發(fā)現(xiàn)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求索、開拓和創(chuàng)造的愿望;合作和溝通加強了學生與學生之間、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協(xié)作。重視和拓展學生即興自由發(fā)揮的音樂創(chuàng)造,并著意引導和發(fā)展他們的創(chuàng)造思維。
六、人文環(huán)境新理念
即改變音樂學習中的機械模仿和枯燥訓練,不以單純的專業(yè)知識為目標,而是讓學生進入圍繞人文主題的音樂學習中,了解音樂和相關學科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形成藝術經驗和能力。在輕松愉快地學習音樂知識和技能的同時,獲得耐心、關心、愛心、友善、尊重、分享等人文素養(yǎng),促進人性的提升和完善。
七、從生活情趣中體驗音樂的新理念
即改變過去音樂課中一些脫離實際,有悖生活的內容。音樂與生活有天然的內在聯(lián)系,對美好的向往和追求是二者的共同本性,用緊貼生活、富有生活情趣的音樂教學內容和行為,使學生在課程中獲得終身受益的能力和經驗,從而使他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頗有情趣。
八、教評結合的新理念
走出課程評價的選拔取向,強調量化評價,評價指標不僅要涵蓋音樂課程的不同教學領域,更應該關注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態(tài)度、情感反應和參與程度,以及教師引導學生進入音樂的過程和方法的有效性等諸多方面。建立學生、教師、課程管理相結合的自評、互評、他評等多種形式的綜合評價體制。重新理解課程評價的含義,善于在動態(tài)教學過程中利用評價杠桿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提高教學水平和完善教學管理。
我們若將美感、情感、人本、人文、應用、多元兼收、重學習過程、教評結合的八大音樂教育新理念運用于基礎音樂教學之中,必定會蘊積、產生和確立多層次、多方位的新型知識觀念,必然會克服客觀主義的舊知識觀,促進課程知識內化和更新。倘若使它不斷作用于每個學生的心靈深處,那么基礎音樂教育改革的花朵就一定會綻放得絢麗奪目。倘若說內化了知識就等于掌握了真理的話,那么我國正在進行的基礎音樂教育改革,可以說是一場不折不扣的史無前例的革命。
【參考文獻】
[1]《音樂課程標準》,北師大出版社
[2]普凱元著.《音樂心理學基礎》,安徽文藝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