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麗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7-0009-02
每一種語言都代表著一種文化,語言本身并不只代表著說了什么,也表達了說話者的思維方式和文化差異。筆者在多年的英語教學中深刻體會到,初中生學習英語花費了大量的時間,金錢和精力,但結果卻差強人意。先不說部分學生表達語料的稀少,就算其中程度較好的學生,出口或落筆的英文仍有很多的不地道之處。究其原因,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中式思維在其中產(chǎn)生了非常重大的影響。
如果要將這些英語表達上的障礙和錯誤進行分析和歸類,我們會不難發(fā)現(xiàn),學生們的表達錯誤往往驚人的相似。每一屆的學生都會說一些相同的錯誤句子,這不單單是語法知識積累不夠或者單詞短語不會等等,中式思維對初中生的干擾才是問題的根本。
漢語和英語最大的不同在于漢語是以意義表達為主,而英語則是以語法結構為主。但是許多初中生總是拿中式的思維方式表達英語,出現(xiàn)錯誤也是在意料之中的。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搜集了一些學生中式英語的案例。
例如七年級學生最愛說的一句話:“我很喜歡英語。I very like English.”完全不按語法結構來表達,就是英漢一對一的互譯,甚至九年級了還會說出“I very dont like my school uniforms”。有的學生八年級已經(jīng)學過“There be”句型了,在表達地上有水還寫“Water is on ground.”每年都有學生犯這樣的錯誤,而且并不是某一個兩個學生,是大范圍的錯誤現(xiàn)象。
除了一些口頭筆頭的錯誤,在考試過程中也因為思維差異,存在很多失分現(xiàn)象。例如在一個補全對話題型中,應填寫詢問地址的句子,許多學生寫了“Where is your address?”,而且評講試卷的時候,都認為自己寫的十分正確,就是“你的地址是哪?”并沒有意識到英語中的 address是一個名詞,要用what來提問。下面是一道極具普遍性錯誤的單選題:
——Which would you like, rice or noodles?
——____ is OK. Im hungry.
A. Either B. Neither C. Both D. All
按照漢語的表達習慣“兩樣都行。我餓了”這道題的答案就出來了C。很多學生都是這樣給筆者講他們做題的過程,沒有考慮里面是否存在語法因素。因為后面是“is”,所以要用“Either,兩者任意一個都可以”,而不是要跟復數(shù)謂語的“Both,兩者都可以”。講完之后,學生都恍然大悟。所以根據(jù)筆者的觀察,學生犯的這些錯誤,并不是因為不會,而是中式思維搗的鬼。
另外一些學生經(jīng)常犯的錯誤有不分單復數(shù),不變單三和不變時態(tài),因為漢語根本沒有人稱和時態(tài)的變化,如果變復數(shù)最多也是加個“們”,沒有可數(shù)不可數(shù),而且也沒有英語那么復雜的語法變化。所以學生按中式的思維方式會犯很多錯誤,如:She like apple. I watch TV yesterday.
在學習的過程中,出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錯而不自知,學生因為中式思維而犯的錯誤,通常自己都意識不到,才會屢次犯同樣的錯誤。我們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善這種狀況呢?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總結了以下方法來克服中式思維在英語學習中的干擾。
第一,改變學生思維的方式。筆者多年英語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諸如上述那些低級無比的表達錯誤,有許多學生壓根兒就沒意識到居然是有問題的表達。問問學生自己,他們都說平時漢語都是這樣說的,說英語的時候沒有思考就直接按漢語的方式表達了,他們一直沒有意識到原來英漢兩種語言是有差別的。所以從根本上說,改變學生們的思維方式,讓他們從語言本質上了解英漢兩種語言的區(qū)別是相當有必要的。給學生灌輸不同的語言有不同的表達模式,英語要以句子結構和語法為前提,不是漢語這樣的意義表達。比如在表述“某地有某人或物的時候,多用There be句型”, 要經(jīng)過長期的思維上的有意識的訓練,從最初的有意識的強制使用到后期熟練后的隨意使用,之前的那個例子出口就會是“There is some water on the ground.”而不是最初的直接漢譯英。但是這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操練,教師要不停的給學生灌輸英語的表達要用英式的思維,學生自己也要有意識的區(qū)分英漢兩種語言根本上的不同,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二,增加學生語言的積累。不同的語言使用不同的文字符號,也有不同的表達模式。對于學習語言的過程來講,積累永遠都是最基礎和最必不可少的步驟。初中生學習英語中老生常談卻又無法逃避的方面就是積累。如果學生語言積累有一定厚度,形成了正確的語感和領悟力,抗干擾能力自然強大,自然懂得規(guī)避各種陷阱,就不會出現(xiàn)之前提到的錯誤了。所以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學生必須經(jīng)過大量單詞的背誦和篇章的閱讀,才能形成正確地道的語感,從而輸出正確的英語。而系統(tǒng)的語法知識也是必不可少,因為英語是以語法為支架,詞匯為血肉的一種語言。只有學生的積累達到一定的量,才會表達出正確的英語。不會再說出“I very like English”而是“I like English very much.”。特別是一些漢語沒有的語法現(xiàn)象,比如單三,寫句子的時候,只要主語是第三人稱單數(shù),就要有有意識的思考一下,需不需要把謂語動詞變單三,如果有了語法的積累,就會避免很多錯誤。
第三,加強學生跨文化的意識。人們經(jīng)常說語言文化,所以一種語言和它背后的文化是分不開的。兩種語言其實就是兩種文化的載體,代表的是漢英兩種文化背景下各方面知識的體現(xiàn)。所以在平時上課的時候,教師要有意識的向學生說明英漢兩種語言背后文化的差異,有意識的灌輸英式思維。直接用英語來表達,而不是先說漢語再翻譯。比如講方向的時候,漢語是“東南”而英語是“southeast”,所以當筆者說“英語和漢語正好是相反的”馬上有學生說“南東”。筆者馬上制止,并強調漢語沒有這個說法,就是英語的“southeast”。這就是語言習慣的差異,中式思維和英式思維的典型不同。教師如果能夠在日常的英語教學中適度為學生增加這方面的相關知識,對于學生修正中式思維干擾,掌握正確地道的英語表達是非常有用且必要的。
語言是一種交流的工具,是一個民族文化極具代表性的縮影,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表達方式。當兩種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語言進行交流溝通時,各自本族語言的思維慣性就難免會在一定程度上左右對另一種語言的表達。所以克服中式思維對于英語學習的障礙,是每一個英語老師必須要做的。筆者也將在接下來的教學中,繼續(xù)關注此類現(xiàn)象,并通過實踐找到更好的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