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冠霖
一、研究背景
英語寫作是一個復雜的心理認知和思維創(chuàng)作的過程,寫作水平的高低能反映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寫作的教學是難點。據(jù)筆者對省內眾多地區(qū)學校的了解,許多老師受傳統(tǒng)的寫作教學模式影響,只注重學生的寫作結果,忽視了對學生寫作過程必要的指導,寫作的任務缺乏真實性,與學生聯(lián)系疏遠。長期以往,學生缺乏寫作興趣、對寫作有畏難情緒,處于對寫作任務無內容可表達的狀態(tài)。這樣的教學大大影響了學生綜合語言能力的提升,有悖于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寫作能力的初衷。
二、設計思路
在二語習得的過程中,寫作是一個長期能力的積累過程。寫作能力的提高,需要大量輸入,循序漸進,方法得當,教師在寫作課堂中的角色尤為重要,應該以學生為中心,老師是課堂中的引導者和建筑師。
過程性寫作:其宗旨是以過程而非結果為中心,教學重點在于引導學生如何寫,而不是僅聚焦于學生最后的作品。教學步驟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寫前準備、寫初稿、評價與修改。
交際性寫作:強調寫作任務的交際性與真實性。學生的寫作任務應該是生活中真實存在的,并且有真是的讀者對象,以交際為目的的。并且,要突出學生在寫作活動中為主體的地位,老師只是輔助,創(chuàng)設真實的交際情境和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寫作欲望。
任務型寫作:以任務組織寫作,在任務的履行過程中,以參與、體驗、互動、交流、合作等方式,學生能發(fā)揮自身的認知能力,調動已有的語言資源,最終落實到寫作的輸出。
支架式寫作:即是搭建“腳手架”的寫作,支架意為各種形式的幫助。它強調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主動探索,逐步解決問題,最終脫離老師幫助后獨立完成寫作任務。它包括四個方面:情感支架、知識支架、活動支架、實踐訓練。情感支架要求教師通過各種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寫作熱情;知識支架要求教師幫助激活學生已有的背景知識和寫作相關策略;活動支架要求教師將復雜問題拆解成梯度較小的幾個小活動,鼓勵和引導學生通過活動達到目標;實踐訓練要求教師通過實戰(zhàn)訓練幫助學生鞏固和內化所學知識,能在拆除“腳手架”以后獨立完成寫作任務。
本文將結合筆者近年所上的一節(jié)異地寫作教學課,從確立主題、設立教學目標、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組織活動和設計意圖等方面,分析如何將以學生為中心,以支架式、交際性、過程性、任務型相結合的理論真正落實在課堂教學中。
【教學材料】仁愛版《初中英語》九年級上冊 Unit 2 Saving the Earth,本單元的主題是“環(huán)境污染與保護”。
【學情分析】本次授課對象為揭陽市藍城區(qū)磐東中學的初三學生,面臨中考。他們的英語學習已經(jīng)有了一定基礎,但相比自己學校(廣東實驗中學)的學生,英語能力會相對弱一些。本課的話題“環(huán)境污染與保護”是同學們再熟悉不過的話題。學生已經(jīng)完成了本單元大部分的學習,了解了相關話題的常用詞匯、句型與表達結構,能寫出與話題相關的簡單的英語句子。而學生還需要更多思維能力的訓練,學習如何去闡述現(xiàn)象與觀點,學習如何組織語言、整理思路而后形成文章。
【教學目標】
語言能力:通過同伴討論、小組合作拓展思維、積累詞匯和表達等素材;利用積累的素材,參考寫作框架,以平行寫作的形式用簡單的句子寫一封呼吁信。
思維品質:通過多樣化的活動進行思維延伸,讓學生懂得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解決問題,并結合自身經(jīng)歷,提出合理的建議。
文化品格:讓學生粗略了解英語信件的基本寫作框架,了解平行列舉現(xiàn)象和觀點的連接詞,了解提建議時的一些句型結構。
學習能力:通過思維導圖、同伴討論、小組合作等方式,完成老師提出的各項小任務,并最終利用本課的知識完成寫作任務。在教師的點撥和指導下,通過小組互評來修改自己的文章。
三、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一:寫前熱身(引入主題-構建內容圖式-提出本課目標)(3分鐘)
活動1:引入主題(3分鐘)
活動過程:教師自我介紹和給學生展示廣州的圖片,引入pollution的主題。教師告知學生今天課堂一共需完成四項任務,要求學生打開教師提前準備的信封,內有四項任務的內容。
設計意圖:引出本課話題,并讓學生心中有目標有計劃地,緊跟課堂節(jié)奏,是任務型教學的體現(xiàn)。
環(huán)節(jié)二:寫前構思(幫助學生建構內容圖式與語言圖式)(15分鐘)
活動2:討論與積累(7分鐘)
活動過程:教師向學生分發(fā)任務,從Task 1找對應污染的描述,到Task 2給解決問題提建議,要求學生通過思維導圖、同伴討論、小組合作的方式,加大學生在詞匯、句型結構等的輸入,開拓思維的廣度。同時,教師在黑板上進行板書,把同學們發(fā)言中有用的表達整齊地做在黑板上,以便學生隨時復習和參考。
設計意圖: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打開思維廣度,為接下來的寫作積累語言素材。
活動3:討論與輸出(6分鐘)
活動過程:教師把同樣的話題從廣州轉向揭陽,再轉向世界,通過看一段短片激發(fā)學生完成后續(xù)任務的動力,繼而布置Task 3。
教師準備了“how to be green at home”和“how to be green at school”兩個小任務,隨機分發(fā)給每個小組,要求學生組內討論,并寫下建議,也可以補充資料以外的建議。
設計意圖:通過展示與他們中學校園生活密切相關的圖片和任務,激發(fā)學生的表達動機,為接下來的寫作積累語言素材。
活動4:展示模仿(2分鐘)
活動過程:教師向學生展示一封與主題相關的信件,明確學做框架,指導學生寫作技巧。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和討論,學習接下來的寫作框架與規(guī)范,幫助學生更流暢地表達想法。
環(huán)節(jié)三:動筆寫作(完成本課寫作任務)(1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