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妙如
求助者中心療法(Client—Centered therapy)是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一種心理療法,它認為任何人在正常情況下都有著積極的、奮發(fā)向上的、自我肯定的無限的成長潛力。如果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使人能夠和別人正常交往、溝通,便可以發(fā)揮其潛力,改變其不良行為。對于充滿仇視心理的學生,老師應該用心呵護和關愛,選擇恰當?shù)男睦碜稍兗夹g,可以較好地化解學生心中的仇視。
一、學生基本情況
初二男生小龍(化名),性格暴躁,多疑,經(jīng)常撒謊,不講個人衛(wèi)生,不善于與人交流,朋友較少。小學時曾休學半年在家里補課,在校不喜歡上課,不愛學習,成績在年級倒數(shù)幾名。小龍家庭經(jīng)濟優(yōu)越,父母都是知識分子,兩地分居。父母對教育孩子的觀點不一致,母親以溺愛為主,父親基本以暴力來解決對小孩的教育問題。
二、問題的發(fā)現(xiàn)和指導過程
(一)缺乏關愛與尊重
一次,小龍的爸爸因為小龍的紀律問題來到學校。聽說了小龍的問題后,徑直來到教室,把小龍叫到教室門口,拳打腳踢痛打了一頓。小龍直挺挺地站著,完全沒有要躲的意思,只是請求老師把教室門關上,不要讓同學們看到。由此可見,小龍有強烈的自尊心,他希望得到教師、同學的重視和尊重。從另一個角度思考,小龍在家長面前是得不到尊重的。教育家愛默森說:“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學生”。自尊心極強的小龍卻得不到父母的尊重,這是他行為偏差的最根本原因。個人的性格與幼年所受的家庭教育有著密切關系,“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一實踐中得出的真理是有一定道理的。
指導過程:
設身處地的理解是“來訪者中心療法”的重要技術。無論小龍的品質、情感和行為怎么樣,老師對他都要表示無條件的溫暖和接納,讓小龍覺得他是一個被關愛的人。讓一個內心充滿仇視的人敞開心扉,這是成功的第一步。
(二)自卑
在一次晚自習課上,小龍和幾個成績比較優(yōu)秀的同學遲到了十幾分鐘。為了了解真實的情況,我就一一找他們談話,小龍是最后一個談的學生。他走近我的時候,一臉不高興,問我:“老師,你是不是叫其他同學不要跟我玩,怕我?guī)乃麄儯俊蔽殷@訝他怎么會有這種想法。他接著說:“我成績不好,同學們本來就看不起我……”
由于學習習慣差,再加上初中科目多、知識逐漸變得復雜,小龍的學習成績越來越差,這使他很自卑。一有風吹草動,他都覺得可能是在說他的壞話,可能是在針對他。這種自卑心理使他變得像只警惕的刺猬,時刻想做出回擊。
指導過程:
“來訪者療法”指出:如果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使他能夠和別人正常交往、溝通,便可以發(fā)揮他的潛力,改變其不良行為。想要激勵小龍的斗志,關鍵在于找到突破點,使他能夠和別人正常交往,給他找到前進的動力,另一方面,需要教師的辛勤付出與無私的陪伴。
(三)缺乏友誼
因為行為表現(xiàn)不好,性格暴躁,不講衛(wèi)生,小龍在班里很少有談得來的朋友,女生對他更是能躲多遠就多遠。一位女生因為被安排坐在小龍的后面,一直哭鬧著要換座位,旁邊的男同學還添油加醋。結果小龍一怒之下,對那位男同學大打出手。后來在處理這件事時,平時很少為自己辯護的小龍也氣憤地對老師哭訴:“老師,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每天洗澡了,我也不欺負女生,為什么她們還是要這么躲著我?無論我做什么,都是我的錯!我真的憎恨這些人!”
指導過程:
運用“求助者中心療法”,必須與學生坦誠交流。為了幫助小龍樹立新形象,我努力地搜尋他的優(yōu)點。在與家長溝通的時候,得知小龍曾經(jīng)受過專業(yè)的乒乓球訓練,球技很高。于是,我把握機會,在一次學校女子乒乓球賽中,推選小龍為球隊的教練。終于有人發(fā)現(xiàn)了他的閃光點,而且?guī)ьI女子乒乓球隊獲得可喜的成績。從此,班里的同學對他刮目相看,他在表現(xiàn)自我的同時收獲了友誼,在同學面前,他為了維持好的形象,逐漸提高對自己的要求,各方面的表現(xiàn)都有所進步了。
三、總結
通過對小龍同學的關愛、激勵和輔導,小龍犯錯和與同學發(fā)生沖突的次數(shù)不斷減少,最后基本解除了對周圍人的仇視,基本沒有出現(xiàn)過激的行為,對老師的付出也不再看成是針對,而是心存感激。只有找到問題的根源,對人給予充分的信任和理解支持,有的放矢地給予積極關注和尊重,問題才能迎刃而解,才能有效地轉化學生的仇視。
責任編輯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