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英蘭, 范麗青, 姜順順
(青島大學附屬中心醫(yī)院 消化內(nèi)科, 山東 青島, 266042)
潰炎性結腸炎(UC)是發(fā)生于結腸及直腸黏膜及黏膜下的慢性非特異性炎性疾病,典型的臨床癥狀為血性腹瀉。大量基礎及臨床研究[1-3]證明,潰炎性結腸炎為外源物質(zhì)引起宿主反應、基因遺傳和免疫失衡的相互作用的結果。潰炎性結腸炎在歐美等發(fā)達國家多發(fā),發(fā)病率為(10~20)/10萬[4]。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中國潰炎性結腸炎發(fā)病率呈直線上升的趨勢,有資料[5]顯示,近10年來中國潰炎性結腸炎的發(fā)病率升高了3倍。潰炎性結腸炎在中國的發(fā)病呈現(xiàn)雙峰性[6], 以青年及老年患者居多。本研究探討D-二聚體(D-D)、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及纖維蛋白原(Fig)檢測對老年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及預后評估的價值,現(xiàn)報告如下。
選擇2017年1月—2018年1月本院150例潰瘍性結腸炎門診及住院患者為潰瘍性結腸炎組,潰瘍性結腸炎均經(jīng)臨床確診,診斷標準參考2012年版《炎癥性腸病診斷與治療共識意見》[7], 其中男71例,女79例,年齡60~72歲,平均(67.4±4.7)歲,病程3~8年,平均(4.9±2.1)年; 緩解期42例,活動期108例; 依據(jù)改良的Truelove和Witts嚴重程度分型標準劃分[8]為輕度33例,中度47例,重度20例; 病變位于左半結腸21例,乙狀結腸28例,直腸31例,全結腸28例。另選擇同期150例健康志愿者為對照組,其中男74例,女76例,年齡61~75歲,平均(66.7±5.5)歲。2組患者年齡、性別構成性無顯著差異(P>0.05), 具有可比性。排除腫瘤、腦梗死、心肌梗死、風濕、腸穿孔、嚴重肝腎功能不全、造血系疾病者,排除近6個月內(nèi)外科手術史患者及近1月內(nèi)有凝血功能障礙而影響藥物使用史。本研究經(jīng)本院倫理會討論通過,研究對象簽署知情同意書。
采集受試者空腹靜脈血2 mL, 枸櫞酸鈉抗凝, 3 000 轉/min離心10 min檢測D-D、APTT及Fig, D-D、Fig采用免疫比濁法, APTT采用凝固法,全自動凝血分析儀為東亞CA7000, 使用廠家配套試劑。以正常對照組為對比,比較潰瘍性結腸炎緩解期、活動期的D-D、APTT及Fig的變化情況,比較不同病情嚴重程度的活動期潰瘍性結腸炎患者D-D、APTT及Fig的變化情況,分析潰瘍性結腸炎患者D-D、APTT及Fig與疾病嚴重程度的相關性。
采用SPSS 22.0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處理,組間均值的比較采用方差分析,組間兩兩比較采用SNK法,等級相關分析采用Spearman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不同分期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D-D、APTT及Fig的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 組間兩兩比較行SNK法分析,各組D-D、APTT及Fig兩兩比較均有顯著差異(P<0.05), 正常對照組、潰瘍性結腸炎緩解期組、潰瘍性結腸炎活動期組D-D、Fig依次升高, APTT依次降低。見表1。
表1 不同分期潰瘍性結腸炎DD、APTT及Fig的比較
與正常組比較, *P<0.05; 與緩解期比較, #P<0.05。
不同嚴重程度的活動期潰瘍性結腸炎患者D-D、APTT及Fig的比較均有顯著差異(P<0.05), 組間兩兩比較行SNK法分析,各組D-D、APTT及Fig兩兩比較均有顯著差異(P<0.05), 輕度、中度、重度潰瘍性結腸炎D-D、Fig依次升高, APTT依次降低。輕度、中度、重度潰瘍性結腸炎患者D-D、Fig、APTT經(jīng)Spearman等級相關分析顯示, D-D(r=0.624,P=0.000)、Fig(r=0.411,P=0.000)與活動期潰瘍性結腸炎嚴重程度呈顯著正相關 ,APTT(r=-0.368,P=0.000)與活動期潰瘍性結腸炎嚴重程度呈顯著負相關。見表2。
表2 不同嚴重程度活動期潰瘍性結腸炎DD、APTT及Fig的比較
與輕度組比較, *P<0.05; 與中度組比較, #P<0.05。
發(fā)生在左半結腸、乙狀結腸、直腸及全結腸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D-D、APTT及Fig經(jīng)方差分析均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3。
表3 不同病變部位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D-D、APTT及Fig的比較
血液高凝狀態(tài)在老年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中尤為常見,多數(shù)老年患者易并發(fā)血栓栓塞性并發(fā)癥。有研究[9]顯示,約39%老年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死于血栓栓塞性疾病,血栓性并發(fā)癥已成為導致老年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死亡的第三大原因。研究[10]認為,微血栓的形成也可能是潰瘍性結腸炎的重要發(fā)病機制,患者自身凝血及纖溶功能異??赡芘c疾病的活動性相關。微血栓的形成導致腸黏膜的缺血壞死,甚至潰瘍的產(chǎn)生。血栓的形成直接加重了患者的病情,是造成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11]。
老年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伴有凝血及纖溶系統(tǒng)的變化, D-D來源于纖溶酶溶解的交聯(lián)纖維蛋白凝塊,與纖維蛋白單體經(jīng)活化因子XIII交聯(lián)后,再經(jīng)纖溶酶水解所產(chǎn)生的一種特異性降解產(chǎn)物,其升高可反映機體的高凝狀態(tài)及纖溶系統(tǒng)的亢進。纖維蛋白原是肝臟合成的一種血漿糖蛋白,可參與血栓的形成與發(fā)展。本研究結果顯示,在正常對照組、老年潰瘍性結腸炎緩解期、潰瘍性結腸炎活動期患者中D-D、Fig依次升高,且老年活動性潰瘍性結腸炎與疾病的嚴重程度呈正相關, APTT則依次降低。D-D升高提示機體高凝狀態(tài)下纖維蛋白的頻繁降解過程,其與病情嚴重程度的相關性優(yōu)于Fig。
國內(nèi)有研究[12]顯示,在潰瘍性結腸炎中,微血栓的形成可影響患者機體炎癥的控制及組織再生,凝血酶及血小板激活產(chǎn)物可促進炎性細胞的聚集、趨化,產(chǎn)生的氧自由基可加重腸黏膜的缺血程度。APTT的縮短主要反映機體的高凝狀態(tài), APTT與活動期潰瘍性結腸炎嚴重程度呈負相關。潰瘍性結腸炎臨床主要以反復黏液膿血便為主要臨床癥狀,黏液膿血主要繼發(fā)于腸道炎癥及微血栓的形成。因潰瘍性結腸炎自身血液的高凝狀態(tài),使用止血藥物具有一定的臨床風險,抗凝血指標D-D、APTT及Fig的監(jiān)測在老年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治療過程中對此類藥物使用有重要的臨床指導價值,而對于部分無血栓的早期患者,應用藥物改善機體的高凝狀態(tài)、減輕機體的炎性反應也有利于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康復[13]。有研究[14-15]證實,肝素與常規(guī)藥物的聯(lián)用可明顯改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各種臨床癥狀。本研究提示抗凝血指標D-D、APTT及Fig的變化與潰瘍性結腸炎病變部位無明顯相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