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嘉明
(續(xù)前)
94
再說曹操的哭,既為人性的本能表達,然又時現(xiàn)情理相融抑或情理相悖的個性以及功利性的表達方式。既可體現(xiàn)為一種英雄識英雄的舊情深切和意態(tài)軒豁的氣度,又可呈現(xiàn)出一種非凡的胸有丘壑圖謀長策的雄風(fēng)千里。
話說建安八年春日,驅(qū)長策大破袁紹袁尚攻取冀州,因念于舊情,下令入門“休得殺害袁氏一門老?。卉娒窠嫡呙馑馈?,又憐忠義,命葬審配于城北,更憐人才,寬恕了罵他祖宗十八代的陳琳,“乃赦之,命為從事”,竟還欣納袁紹之子袁熙內(nèi)室甄氏為兒媳……這在當時看來,都是不可思議的違逆常情之舉,然而是皆出于與袁紹結(jié)盟之舊交也——
操既定冀州,親往袁紹墓下設(shè)祭,再拜而哭甚哀,顧謂眾官曰:“昔日吾與本初共起兵時,本初問吾曰:‘若事不輯,方面何所可據(jù)?吾問之曰:‘足下意欲若何?本初曰:‘吾南據(jù)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吾答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此言如昨,而今本初已喪,吾不能不為流涕也!”眾皆嘆息。操以金帛糧米賜紹妻劉氏。
雖兩軍爭衡破袁紹攻城掠地,袁紹因兵敗受驚吐血身亡,然想當年操與之起兵盟誓除董卓,大道行之,共爭天下,其志與共其行又何其壯也。不料群雄擁兵自恃,各據(jù)一方,相與殺伐,風(fēng)云突起,形勢遽變,曹與袁二者亦分道揚鑣,幾經(jīng)曲折和較量,竟造成今日之后果。但有言昭昭,舊情依依,惺惺相惜,猶若往昔,可見曹操也一重情之人。
同時,這一哭,又隱約蘊藉著一種理性的力量。當初袁紹雄心勃勃欲“爭天下”,而曹操也深知其致命弱點,在與劉備“煮酒論英雄”時,曾一針見血地說過:“袁紹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干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倍约耗?,當初就與袁紹有言立鼎,一曰:“任天下之智力”;二曰:“以道御之”。既備“智”與“道”,爭雄天下有何不可呢?袁紹恃強卻兵敗失地,偏偏就缺這二字。英雄誰屬,非己莫屬;曹操雖勝,卻未忘乎所以,理蘊于內(nèi)而情發(fā)乎外,仍為之痛惜不已,竟至哀極流涕,又可見成大事者,必既有情,又有理,情理交融方顯英雄本色和其胸襟氣度也。
95
還有一種哭,就有點匪夷所思了。也許除表哀痛之情外,或在于因所犯過失痛悔不已以自貶而哭,抑或還在于自我的情感調(diào)節(jié)和心理平衡,以及暗含對他者的反激或警示。那就難以一言定論了。
最是赤壁戰(zhàn)前賦詩,聞言逆耳,一時醉酒,殺心無忌??蓱z見,揚州刺史劉馥“久事曹操,多立功績”,當時曹操橫槊賦詩,豪興慷慨以抒“大丈夫之志”,哪料得劉馥不識時務(wù),聞詩而進言勸誡:“大軍相當之際,將士用命之時,丞相何故出此不吉之言?”本為好心,然忠言逆耳,“當下操橫槊問曰:吾言有何不吉?”馥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無枝可依。此不吉之言也?!辈俅笈唬骸叭臧哺覕∥崤d!”手起一槊,刺死劉馥。眾皆驚駭。一命嗚呼哀哉,豈不冤哉枉也!
是酒能亂性,還是主帥殘忍?不管怎么說,待次日曹操酒醒,方“懊恨不已”。這“懊恨”不能說不出自內(nèi)心,既而哀“泣”,也不能說不出自真情。當即向其子劉熙泣曰:“吾昨因醉誤傷汝父,悔之無及?!毕胍酝懿僬`殺醉殺錯殺冤枉者多矣,未見其“悔”而“泣”,今自屈丞相之尊統(tǒng)帥之威,“泣”以檢討并以“厚禮葬之”。就算是真哭真悔吧,到底是一條人命啊,僅此一種姿態(tài),一番悔言,孰能補償這血的代價嗎?這個曹操啊,還真不知說他什么好。當然,作為小說家所塑造的文學(xué)形象,深究起來,無非是一種人性之惡的自我救贖,一種情感失衡的自我解脫,抑或說,是一種自說自話的心理安慰,甚至深潛一種掩人耳目的心靈逃逸……
真?zhèn)€錯綜糾結(jié)一時難以言盡說清矣。
96
倒是其臨終前夢中一“驚”,醒來一“哭”,說起來還有點意思耐人尋味。
話說曹操沉疴加劇病勢愈重,自感大限日漸迫近。
羅氏狀寫人物頗見功力,托夢寄情,跌宕起伏;身心交瘁,善惡糾纏;心理敷染,明暗互見;言行哀切,,性格凸現(xiàn)……用筆靈活多變,簡明中寓豐繁;悲抑間有頓挫;流轉(zhuǎn)之際以氣行之;生死邊緣而見低昂徘徊……
羅氏出乎“正統(tǒng)”文化的價值定位,憑借搖曳多姿的藝術(shù)筆墨,于斯徑自敷衍鋪排過去,本欲數(shù)落這一亂世“奸雄”的種種罪狀,使其墜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報應(yīng)的宿命之中,哪料得因多據(jù)史實渲染之余,反倒把他塑造的這一文學(xué)形象,在臨終前后庶幾更逼近歷史真實,更逼近人性真實,猶改往昔“奸雄”品貌而游走于剛?cè)嶂g,既不失英雄風(fēng)致,又見常人情態(tài);寄平生豪志于十里春風(fēng),又懷兒女情長于人生遺憾……形象不僅更見真實,而且更見鮮明生動,充滿一種藝術(shù)魅力。
一種留戀人生的人之常情;一種行將就木的感殤悲嘆!
他是“長嘆一聲”走的;他是哭得“淚如雨下”走的。這“長嘆”,蘊含多少人生遺憾和復(fù)雜無狀的心理內(nèi)涵啊。這“淚雨”,呈現(xiàn)出多少英雄與常人終為一體的生命痛楚啊。
因而臨逝一哭,不是哭別人,而是哭自己;不是哭功過,而是哭命數(shù);或許,也不是哭“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而是哭“難忘”之“憂思”,更哭“天下”尚未“歸心”矣。
真可謂鳥之將死,其音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啊。
終于走完了66年人生路。“時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也”。
嗚呼,霸氣一生,王氣消隱。有《鄴中歌》詩道:
“霸王降作兒女鳴,無可奈何中不平?!?/p>
又,詩中道:“古人作事無巨細,寂寞豪華皆有意?!?/p>
信然!
97
那么,何以“兒女鳴”?何以“中不平”?“寂寞”也好,“豪華”也罷,其中又蘊有何“意”呢?不妨讓我們回過頭來,看一看這一代梟雄臨死之前的所作所為和內(nèi)心世界吧。
斯時羅氏著筆,多依據(jù)曹操生前所寫《遺令》,故而基本符合歷史真相。更難能可貴的,小說家的這一鋪敘描寫,讓我等看到了一個歷史的曹操,真實的曹操,性情中的曹操。
好在《遺令》不長,茲錄如下,借以一窺端倪——
吾夜半覺,小不佳;至明日,飲粥汗出,服當歸湯。吾在軍中,持法是也。至于小忿怒,大過失,不當效也。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吾有頭病,自先著幘。吾死之后,持大服如存時,勿遺。百官當臨殿中者,十五舉音;葬畢,便除服;其將兵屯戍者,皆不得離屯部;有司各率乃職。斂以時服,葬于鄴之西岡上,與西門豹祠相近,無藏金玉珠寶。吾婢妾與伎人皆勤苦,使著銅雀臺,善待之。于臺堂上,安六尺床,下施繐帳,朝脯設(shè)脯糒之屬。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輒向帳中作伎樂。汝等時時登銅雀臺,望吾西陵墓田。馀香可分與諸夫人,不命祭。諸舍中無所為,可學(xué)作履組賣也。吾歷官所得綬,皆著藏中。吾馀衣裘,可別為一藏。不能者,兄弟可共分之。
對此《遺令》,魯迅先生曾有言:“當時的遺令本有一定的格式,且多言身后當葬于何處,或葬于某某名人的墓旁;操獨不然,他的遺令不但沒有依著格式,內(nèi)容竟講到遺下的衣服和妓女怎樣處置等問題?!保ā段簳x風(fēng)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guān)系》)說到其內(nèi)容和格式,僅就“獨不然”三字之說,確乎慧眼識人灼然的評,見地精準,一言道破,令人尋思不盡。
羅氏借《遺令》用筆,雖小說家言也,難免真假雜糅虛實相間,然一落到這“傳遺令奸雄數(shù)終”的一個段子,“雄”也仿佛,“奸”則杳然;“正”也仿佛,“邪”則無影;“善”也仿佛,“惡”則隱匿;“真”也仿佛,“假”則淡出……
形象人性化了,品性柔性化了,吐屬行事親情化了,多元性格立體化了。正如著名文化學(xué)者金性堯曾就《遺令》說過:“曹操的遺囑,是古今帝王將相當中最人性、最坦率的一篇表白,包括對自己行事風(fēng)格的省思、喪事的細節(jié)安排、后宮婢妾何去何從、子弟如何謀生,等等,盡在其中。由此可見曹操性格里仁厚、體貼、細膩的一面。”還說,曹操極富才情且風(fēng)格率真的絕筆,“寫得這樣坦率別致而富于生活感的,曹公之外,即無他人?!保▍⒁姟度龂勑匿洝罚┻@也與魯迅所說之“獨”的特色和個性一無二致了。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fēng)流。
無怪乎羅氏言及曹操人處生死臨界點時,竟也于無意間流露出與以往筆觸“獨不然”的意味,表現(xiàn)出一個特立獨行的英雄本色和本性風(fēng)流的暖色調(diào)來了。
98
愚之淺見,曹操遺令與羅氏筆意其獨特處概而述之有三——
一是落筆閑淡,率性自如。
怪了,立遺囑不言大事,名為“遺令”,可見落筆之初,思路極為清晰,立“令”極為端肅嚴明。不料倒把旨意一筆宕開,有意無意地先說自己的病癥和調(diào)養(yǎng),夜半醒來感到有些不舒服啦,天明起來喝點熱粥出出汗啦,再服點當歸湯藥啦,好像言不及“意”,閑閑道來,絮絮叨叨,何來這般興致?遺囑稱之為“遺令”,“令”也者,當需遵囑行之,當如王“令”恭而受之,然而這些閑筆,與“遺令”何涉啊?
羅氏卻據(jù)此虛構(gòu)一夢,幻說是半夜三更二十余冤魂絡(luò)繹而至向之索命,不由“驚倒于地”;“次夜,又聞殿外男女哭聲不絕”……猶若“命當歸天”的預(yù)兆和暗示:“當歸”,“當歸”?本為湯藥也;“當歸”,“當歸”?果若當歸也。曹操雖百無禁忌,然已病入膏肓,陡起噩夢和幻覺,是乃神魂顛倒,心理錯亂,確至人生“歸”期,怨鬼索命云云,實乃小說家之敷衍之筆也。
其實,斯“令”在臨終前早已寫就,雖然預(yù)感大限將至,然是時唯覺“小不佳”,晨起精神尚可,飲食如常,所服“當歸”湯,想來也為日常藥飲,敘之恐并無深意。如若真有隱喻意在,唯有天知、地知、自知,誰能猜得透呢,那就不必徒費心思了。
隨性而言,沒有整飭的嚴肅和沉重,更沒有正襟危坐的一本正經(jīng),只是一種舉重若輕的態(tài)勢,一種從容淡定的心情。自然。率真。坦然。平易如話家常語,親近更似常人口吻,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聞之沒有情感的負荷和心理迫切感。
這哪像個叱咤風(fēng)云的梟雄啊,哪像個位高權(quán)重的魏王啊!
(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