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
【摘要】世界著名的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學生獲得幸福?!闭n堂同樣如此,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最大的收益,如何用最有效的方法提升學習的幸福感,使學生保持愉悅的心情,這是每個教師的追求。
【關鍵詞】積極心理干預;培智語文課堂;幸福感
世界著名的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學生獲得幸福。”課堂同樣如此,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最大的收益,如何用最有效的方法提升學習的幸福感,使學生保持愉悅的心情,這是每個教師的追求。我們教師也不能一味地歸責于學生的不足和難教,而要積極地想辦法找根源找對策,創(chuàng)設有幸福感的課堂。
一、培智語文課堂的幸福感和發(fā)展智能的重要性
幸福,是指一個人的需求得到滿足而產生長久的喜悅,并希望一直保持現狀的心理情緒。智障學生的幸福感體現在他們感官上的愉悅,思考、探究的樂趣,積極的體驗、潛能的開發(fā)和功能的改善,以及能動地發(fā)展和享受生命,體現在他們從不能知到能知,從知之甚少到知之較多,從不會到會再到自己能會的智能發(fā)展過程中。
2016版培智學校義務教育《生活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生活語文應面向全體培智學生,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初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聽說讀寫的過程離不開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思維力和想象力等智能因素的參與。發(fā)展智能,不僅是聽說讀寫能力形成和發(fā)展的需要,也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精神品質的需要。塑造學生的人格,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適應能力和健康的審美情趣,離不開他們對客觀世界的自我認知、自我改造?!罢J知”和“改造”,又離不開記憶、想象、思維等一系列認知活動的參與。既然學習幸福感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心理感受,那我們在培智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心理學理論、發(fā)展智能并舉,就一定能提升智障學生的幸福感。
二、基于心育,尋覓培智語文課堂幸福感的路徑
1.精心設計教學內容,激發(fā)智障學生的認知幸福感
與正常兒童相比,智力障礙兒童由于大腦發(fā)育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而使其在感知、記憶、思維、語言等方面有著明顯的差距,在語文學習中有著較多的認知障礙。比如,智力障礙兒童的知覺恒常性比正常兒童差,把同一事物放在不同的環(huán)境之中,他們往往認不出來,他們的思維長期停留在直觀形象階段,缺乏分析、綜合、概括的能力。而語文學習中需要更多地去面對抽象的語言文字。那怎樣才能讓智障兒童克服這些障礙呢?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教學內容,把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智障兒童能夠較好認知的內容。新版的培智語文教材中有一課《大、小》,在教學“大”這個字時,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內容,使得學生在認知和理解方面掌握得較好:“變一變”——在學“大”這個字之前,我們已經學過“人”字,出示“大”字后,我出示了“人”,學生都能認讀出這是“人”。然后我讓他們觀察“人”和“大”的字形,找出不一樣。接著引導他們“變一變”,怎么把“人”變成“大”。再接著老師站在前面,擺成近似“大”字形,讓學生通過搬弄老師手臂,了解“大”的字形。通過直觀的觀察和變化,學生通過已有的知識經驗學習了新知,這樣能記得更牢固。在“變一變”的學習活動中,學生通過動手獲得了學習體驗,學習興趣增強,思維也活躍起來。教師在平時的生活環(huán)境中找出有“大”字的地方:餐館里的飲料有大杯、中杯、小杯,字體有大、中、小號等等,把這些生活情景排成圖片,讓學生到圖片中去找“大”。把教學內容與生活相聯系,讓學生產生探究生活的好奇心,從而產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學生學習的幸福感得到了有效地激發(fā)。
2.采取適切的支持性教學策略,讓智障學生尋求滿足學習需求的幸福感
智障學生大腦發(fā)育的不完善或受損傷,導致出現手眼不協調、空間知覺不足、不能控制手部的小肌肉等問題,嚴重影響了他們握筆書寫的能力。智障學生全部都存在寫字困難、完全不會寫字等問題,或者學了很久還寫得歪歪扭扭沒有間架結構,每一個筆畫都不能寫在一個格子里。雖然平時對他們進行動作的訓練,但是并不能滿足他們同步進行語文學習的需求。因此,在培智語文課堂教學中可以根據智障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適切的支持性教學策略。比如郭育彤、王一涵同學手眼極不協調,而且手部肌肉很軟,都無法握筆。針對這兩個同學的情況,我課前就設計字卡,把每個生字拆分成幾個能獨立的部分,在課堂上就要求能用分開的字卡拼成所學的生字,結構和比例正確就好。針對每一個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適切的支持策略,學生能表達出自己的學習成果,也不會因為不能寫而無所事事或者沮喪,他們的學習需求得到了滿足,也就尋找到了學習的幸福感。
3.利用多元化教學資源,放飛智障學生想象的翅膀,獲得成功體驗的幸福感
智障學生雖然在觀察力、記憶力、思維能力和想象力等方面相對落后,但也還是具備一定的潛力,我們要盡可能地挖掘出他們最大的潛力。想象力對于智障學生就像是荷葉上的一顆顆晶瑩剔透的露珠,需要我們用心來呵護。特別是有一些智障學生有著比較豐富的想象力,我們更需要保護好他們的想象力,讓他們插上想象的翅膀盡情飛翔。
浙教版培智教材《快樂生活》三年級上冊有這樣一篇課文《下雪了》:下了一場大雪,地上白了,樹上白了,屋頂上也白了。在學習這段文字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和感受課文中的情景,我運用了大量的圖片和視頻,讓學生感受下雪后生活中的場景。通過觀察,我引導學生說話:下雪了,屋頂寶寶的頭上好像?樹寶寶好像?大地媽媽好像?學生有了豐富的視覺感知后說,屋頂寶寶好像戴了白帽子,樹寶寶好像穿了白衣服,大地媽媽好像蓋了一條白被子。圖片、視頻都是教學資源,它們不僅為學生帶來直觀的感知,還通過感知啟發(fā)學生的想象,在想象中鍛煉學生的洞察力和思維能力,學生容易獲得學習成功的體驗,也就有了學習成功的幸福感。
4.進行積極課堂教學評價,鍛煉智障學生意志的“肌肉”,強化智障學生的幸福感
學習的意志不僅直接影響學習效果,而且影響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積極的課堂教學評價不僅是對學生的參與學習做出準確評定,更重要的是激發(fā)學生更強烈的參與欲望,調動他們進一步參與的積極性。學生的學習活動本身就是一種意志活動,與克服各種困難相聯系。研究表明,智障兒童的情感體驗長期處于低級階段,失敗期望高于成功期望,情緒比較消極。智障兒童由于認識活動的缺陷,在學習和生活中遭受的挫折和失敗較常人要多,他們就會逐漸喪失自信,對學習缺乏成功的期望,甚至事情尚未開始,就覺得無法成功,放棄自己的努力。智障學生尤其需要鍛煉學習的意志,才能產生進一步學習的動力,強化學習的幸福感。因此,在培智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運用積極的教學評價去鍛煉學生意志的“肌肉”。在課堂教學評價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優(yōu)點和長處,并在恰當的時間彰顯學生的優(yōu)點和長處,鼓勵學生把自己的失落感轉移到成功的體驗上,相信并感受自身的力量和價值。積極的評價就是積極的暗示,讓智障學生也能產生強烈的心理優(yōu)勢,也能激發(fā)其潛能,產生努力學習行為,從而實現自己的學習目標,增強學習的幸福感。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上課并不像把預先量好、裁好的衣服紙樣擺到布上去,問題的工作實質在于,我們的工作對象不是布,雖然是智障兒童,但他們也是有血有肉的,有著一定思維能力的兒童。如果我們在培智語文課堂上針對智障兒童的心理特點進行積極心理干預就能使之創(chuàng)設出無法預設的精彩,讓教學有了活力和動力,這樣的課堂才會充滿學習的樂趣,充滿學習的幸福。
【參考文獻】
[1]梁紀恒.特殊兒童早期鑒別、評估與干預 [M] .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5.
[2]邢同淵.智力障礙兒童心理與教育[M] .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5.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培智學校義務教育生活語文課程標準[S]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