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波
在不久前南非約翰內斯堡舉行的金磚國家工商論壇上,習近平主席用“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這句古語,形容中國不畏艱險走過的不平凡歷程。這既是對中國道路探索成就的豪邁宣示,也是對艱苦奮斗民族精神的肅然起敬。聯系當下正在發(fā)生深刻變化的國內外形勢,這句古語更彰顯出人間正道是滄桑的現實擔當。
不解近代史者無以話現實。近代以來中國道路探索的曲折艱難,不走進這段歷史的深處是難以深切感知的。百年上下求索實現了民族的獨立與解放,兩個30年的艱苦奮斗造就了中國現代化的輝煌。中國已經是一個發(fā)展起來的中國,居于近代以來歷史的最高點,光榮與夢想在這一刻交匯在一起,歷史與現實如此強烈的對比,將自信與喜悅寫在臉上確有無可辯駁的理由。
這一刻又逢迎改革開放40年這個特殊的日子,于是光榮與夢想化為關于改革開放40年歷史經驗的總結,正迅速成為社會各界聚焦的主題。聯系當下社會現實的深刻變化,確實也到了作出階段性總結和反思的歷史時刻。中國還有句話叫“四十而不惑”。所謂“不惑”應為“成熟”之意。這是個任務雖然艱巨復雜,但堅持辯證法、拒斥形而上學的方法論原則是首先需要強調的,“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這樣的形容和總結,就是對辯證法的深刻把握,需要細細揣摩。
依托辯證法,才能自覺走向中國成就的背后,那里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兩個30年幾代中國人民的辛勤汗水,是必須正視的成本?!耙桓F二白”、西方封鎖是新中國剛成立時面對的國內國際條件,廣大勞動人民為了強大而可親的“中國夢”,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激情燃燒日子里“敢教日月換新天”的精神風貌,已深深鐫刻進共和國的歷史豐碑。一代代人為建設中國獨立自主的工業(yè)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作出的奉獻和犧牲,是書寫中國現代化歷史不能忘卻的。改革開放以來,社會各階層為中國現代化的加速推進,奉獻了無窮智慧和艱辛勞動,是總結中國改革開放基本經驗時不可忽略的。
依托辯證法,才能深切理解在中國成就的背后,我們還必須面對繁多復雜的中國問題。中國道路的探索并非一帆風順,貧富分化、生態(tài)破壞、干部腐敗等問題,說明發(fā)展起來的中國問題不比過去少。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確是中國現代化取得巨大進展的表現,但也折射出社會主義與現代化矛盾的凸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進入新時代,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社會主義價值原則作用于中國問題的匡正性實踐為主要根據的。無論是全面從嚴治黨的披荊斬棘,還是以決戰(zhàn)決勝意志開展的脫貧攻堅,都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迎難而上的堅韌與耐力。
依托辯證法,才能深切理解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陷入低潮的條件下,中國固守與苦撐的歷史擔當。蘇聯解體、蘇共下臺,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遭遇的最大考驗。20多年過去了,我們不僅站穩(wěn)腳跟,而且抬起頭來,迎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昂揚。沒有社會主義的情懷和方向,是不可能真正體會空前低潮之下中國捍衛(wèi)社會主義這面旗幟的艱辛與不易的。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這一中國古語是在告訴世界,無論什么樣的風雨,中國都一樣奮力前行,朝向美好的社會主義未來。這是中國經驗中首要也是最大的一條?!?/p>
(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