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晶
(河南省安陽市中醫(yī)院,河南 安陽455000)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主要由頸椎退行性變、慢性勞損引起,臨床表現為行走困難、下肢乏力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臨床常以檢查確診患者頸椎病的類型后,選取合理的治療方案。影像學檢查為臨床診斷頸椎病的主要手段,CT、MRI及X線平片屬于常用的影像學檢查方法,可準確評估病情,為明確頸椎病患者具體疾病類型提供可靠的依據[1]。筆者選取95例頸椎病患者,對比研究CT、MRI與X線平片檢測對頸椎病患者臨床診斷準確性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3年4月至2016年5月就診于安陽市中醫(yī)院的95例頸椎病患者,其中男52例,女43例;年齡23~67歲,平均(45.73±16.82)歲;病程0.5~9年,平均(5.36±2.47)年。所有患者均存在偏頭痛、四肢麻木、眩暈等頸椎病癥狀。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1 CT 應用GE螺旋CT機掃描檢查,設置參數,電壓為120 kV;電流為120 mA;層間、層厚均為2~3 mm;取坐位,對頸椎部位平掃。
2.2 MRI 應用飛利浦1.5 T超導型MR系統進行MRI檢查,頸椎線圈,對患者頸椎進行矢狀位、冠狀位及軸位掃描,進行常規(guī)自旋回波序列,其中T1、T2加權掃描矢狀位,T2加權掃描軸位,觀察T1WI、T2WI信號。
2.3 X線平片 應用萬東數字化平板X線攝影機進行X線平片檢查,取坐位,攝取患者頸椎正側位片及左右斜位片(45°角)。
3.1 觀察指標 ①比較3種方法的診斷準確率。檢查表現為:骨性椎管狹窄、頸椎曲度異常、椎體后緣骨贅形成、椎間隙狹窄、小關節(jié)突增生及鉤突增生。②統計3種方法特異性征象檢查。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用[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3種方法的診斷準確率比較 與CT檢查比較,MRI檢查骨性椎管狹窄(χ2=5.149)、頸椎曲度異常(χ2=14.245)、椎間隙狹窄(χ2=6.084)、鉤突增生(χ2=8.210)的診斷準確性較高,差異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CT檢查鉤突增生診斷準確性高于X線平片(χ2=13.372,P<0.05)。與X線平片檢查比較,MRI檢查骨性椎管狹窄(χ2=14.702)、頸椎曲度異常(χ2=6.840)、椎體后緣骨贅形成(χ2=4.790)、鉤突增生(χ2=38.233)的診斷準確性較高,差異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95例頸椎病患者經CT、MRI及X線平片檢測臨床診斷準確性比較[例(%)]
注:與CT方法檢查比較,△P<0.05;與X線平片檢查比較,▲P<0.05
(2)3種方法特異性征象檢出率比較 CT檢查出黃韌帶肥厚29例(30.53%);MRI檢查出纖維性椎管狹窄3例(3.16%),寰樞椎半脫位5例(5.26%);X線平片檢查出頸椎雙邊征17例(17.89%),椎間孔狹窄14例(14.74%)。
目前,頸椎病發(fā)病原因尚不完全明確,研究表明其發(fā)病與頸椎椎管狹窄、不良睡眠體位、頸椎超量運動、先天性骨骼畸形等因素有關。不同分型的頸椎病臨床表現多樣,神經根型頸椎病常伴有頸背麻木、疼痛等癥狀,椎動脈型頸椎病會出現眩暈、寰樞關節(jié)骨質增生等癥狀,交感神經型頸椎病會導致心動過速、頭暈、手麻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通過頸部影像學檢測,可判斷頸椎病具體類型,對頸椎病診斷及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2]。
X線平片對兩側椎間孔是否有增生、壓迫等具有較高敏感性,但由于重疊結構掩蓋,較小、復雜的骨骼病灶顯示不清楚,需進一步做CT、MRI檢查[3]。CT可通過γ射線、X射線對檢查位置實施掃描,可清晰顯示頸椎內部結構,且其圖像可反映機體組織對X線的吸收情況,而患者病變組織與正常組織X線吸收值存在差異,因此可以進行病變鑒別,且密度分辨率高,對鈣化、小結石等分辨率高于其他技術[4]。MRI作為一種無創(chuàng)性檢查手段,被廣泛應用于頸椎病診斷,通過獲取人體電磁信號,重建機體信息,可反映患者頸椎部分三維立體圖像改變,并進行數字減影處理,同時能防止脂肪高信號影響圖像評估,組織分辨率較高,可清晰反映病變組織,有助于提高診斷準確性[5]。本研究結果顯示,MRI對骨性椎管狹窄、頸椎曲度異常、鉤突增生診斷準確性高于CT、X線平片(P<0.05);CT對椎體后緣骨贅形成診斷準確性高于X線平片。CT可檢出黃韌帶肥厚,MRI可檢出纖維性椎管狹窄、寰樞椎半脫位;X線平片可檢出頸椎雙邊征、椎間孔狹窄,說明CT與MRI檢查對不同類型頸椎病各有優(yōu)勢,綜合檢測有助于明確患者病情,為臨床治療提供準確診斷依據。
綜上所述,綜合采用CT、MRI與X線平片檢查有助于提高頸椎病早期診斷及定性診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