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燕
(山東省榮成市婦幼保健院,山東 威海 264300)
外感咳嗽是指感受外邪所致的咳嗽,臨床表現(xiàn)為鼻塞、流涕、惡寒、頭痛、煩躁、咳嗽有痰等癥狀。中藥灌腸法屬于中醫(yī)內病外治法之一,是將煎煮的中藥液灌注于腸道內,通過藥物的滲透和吸收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在臨床中廣泛應用于兒科多種疾病的治療。筆者采用自制中藥灌腸方灌腸治療外感咳嗽患兒120例,獲得滿意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120例患兒均為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榮成市婦幼保健院兒科住院患兒,年齡1~13歲,平均(6.5±0.5)歲;病程3~7 d。將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治療組男32例,女28例;對照組男26例,女34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中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擬定。①主癥:咳嗽有聲,遇刺激性氣味加重,夜間較明顯。②兼癥:伴有咽癢、咳痰、咽痛等。③發(fā)病特點:起病急,發(fā)病初期多伴有發(fā)熱、惡寒等表證。④發(fā)病誘因:多因疲勞、受涼等因素引起。⑤檢查:兩肺無干濕啰音,外周血白細胞總數(shù)正常。具備以上4項即可基本確診,具備以上5項為確診。
2.1 對照組 給予鹽酸氨溴索注射液(上海勃林格殷格翰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20140032)15 mg聯(lián)合喜炎平注射液(江西青峰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26249)50 mg 靜脈滴注,每日1次。療程3~7 d。
2.2 治療組 中藥灌腸方:炙甘草6 g,川厚樸10 g,代赭石10 g,石膏15 g,地龍10 g,柴胡10 g,金銀花10 g,葶藶子10 g,炒紫蘇子10 g,瓜蔞10 g,浙貝母10 g,前胡10 g,桔梗10 g,枳殼10 g,炒苦杏仁10 g,炙麻黃13 g,連翹10 g。由本院制劑室煎制成100 mL藥液,灌腸用量為3~5 mL/kg。操作方法:患兒取左側臥位,抬高臀部10 cm,藥液溫度為26~28℃,用50 mL注射器抽吸所需灌腸液,連接一次性使用肛門管,緩慢插入肛門內,插入深度嬰兒為2.5~4 cm,兒童為5~7.5 cm,灌腸速度為10 mL/min。灌腸后囑家長捏緊患兒肛周臀部皮膚,盡量保留藥液1 h以上,每日2次。療程3~7 d。
①注入藥液時速度要緩慢,并觀察患兒情況。若感覺腹脹或有便意時,囑患兒張口呼吸,以放松腹部肌肉,并放慢注入速度。如患兒哭鬧明顯或出現(xiàn)脈數(shù)、面色蒼白、出冷汗、劇烈腹痛、心慌氣急等癥狀,應立即停止灌腸,給予處理。②用藥時注意患兒腹部保暖,插入肛管動作輕柔,避免損傷腸黏膜。③在操作過程時,若藥液灌入不暢時,可將肛管向外抽動或向里輕輕插入。④腹瀉患兒不宜做中藥灌腸。⑤用藥后嚴密觀察患兒有無汗出、發(fā)熱等情況,注意觀察舌苔、脈象、指紋情況,及時監(jiān)測生命體征,做好肛周護理及心理護理。
4.1 療效評定標準 采用尼莫地平法,按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臨床常見疾病最新診療標準》[2]制定。積分改善率=(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痊愈:臨床癥狀消失,氣道高反應性正常,或積分改善率>90%;顯效:氣道高反應性降低1~2級,或60%≤積分改善率≤90%;有效:氣道高反應性降低1級,或積分改善率<60%;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
4.2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4.3 結果
(1)止咳時間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外感咳嗽患兒止咳時間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χ2=11.194 8,P=0.010 7,△P<0.05
(2)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外感咳嗽患兒臨床療效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χ2=11.485 0,P=0.009 4,△P<0.05
中醫(yī)認為,外感咳嗽多因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邪犯肺所致。西醫(yī)認為,直腸的腸壁組織是具有選擇性吸收和排泄功能的半透膜。嬰幼兒腸壁較薄,具有通透性高,腸壁孔隙大,蛋白質結合率低,有使藥物分布容積呈增大趨勢的優(yōu)勢。另外,直腸有豐富的靜脈叢,藥物可通過下列兩條途徑發(fā)揮全身療效:一條是通過門靜脈進入肝臟,再進入體循環(huán);另一條是經下腔靜脈進入體循環(huán)。中藥灌腸將藥液從肛門灌入腸道,有利于藥物有效成分被機體吸收。本研究所用灌腸方中炙甘草益氣滋陰;川厚樸、地龍、葶藶子、炒紫蘇子、瓜蔞、浙貝母、前胡、枳殼、炒苦杏仁、炙麻黃具有潤肺、祛痰、止咳功效;石膏清熱瀉火;連翹、柴胡、金銀花清熱解毒,疏散風熱;桔梗理氣健脾,燥濕化痰[3]。中醫(yī)認為,肺與大腸相表里,大腸在吸收水分的同時,可以將藥物吸收上達于肺,肺朝百脈,可將藥物輸布全身[4]。
綜上所述,中藥灌腸給藥方便,減少了因靜脈穿刺給患兒及家長帶來的身心負擔,藥物有效成分通過直腸吸收快,起效迅速,使用安全,患兒及家長易于接受,是治療小兒外感咳嗽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