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柳祥
(廣東省梅州市第二中醫(yī)醫(yī)院,廣東 梅州 514031)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xiàn)D)是一種發(fā)病機制尚未明確的消化系統(tǒng)常見病、多發(fā)病,具有發(fā)病率高、病程長、反復發(fā)作等特點,臨床表現(xiàn)為反復或持續(xù)性的上腹部不適或疼痛、腹脹、餐后飽脹、噯氣、早飽、厭食、惡心、嘔吐、胃灼熱、反酸等癥狀。西醫(yī)認為其發(fā)生與胃腸動力障礙、胃酸分泌異常、精神因素及HP感染等有關,主要用多潘立酮、西沙必利等促胃腸動力藥對癥治療,效果不甚滿意,且有一定的副作用[1]。針灸療法作為中醫(y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著眼于整體觀的治療原則。近年來,筆者以針刺配合麥粒灸治療FD,療效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梅州市第二中醫(yī)醫(yī)院針灸科門診及內科門診收治的80例FD患者,其中男36例,女44例,年齡18~65歲,病程均在6個月以上。采用隨機分組的方法將患者分為針灸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及病程等方面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采用羅馬Ⅲ標準[2]為診斷標準。診斷前癥狀出現(xiàn)至少6個月,近3個月滿足以下1條或多條:①餐后飽脹不適;②早飽感;③上腹痛;④上腹燒灼感。排除消化性潰瘍、慢性(糜爛性或萎縮性)胃炎、胃腫瘤和肝膽胰病變者,以及出現(xiàn)上述癥狀的器質性疾病者;排除以腹痛、大便次數(shù)和性狀異常為主癥的腸易激綜合征者。
2.1 對照組 口服多潘立酮片(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10003)10 mg,每次1片,每日3次,飯前15~30 min服用。連續(xù)服用28 d。
2.2 針灸組 針刺治療后給予麥粒灸。①針刺取穴:中脘、天樞、章門、關元、足三里、三陰交。操作:患者取仰臥位,針刺腧穴部位常規(guī)消毒,采用0.38 mm×40 mm毫針針刺中脘穴,使胃部有重脹抽動感,以針感向下傳導為佳;關元穴用補法,針感放射臍上,以局部有重脹感為佳;針刺天樞,令針感向下傳導;針刺足三里、章門、三陰交,以局部有酸脹感為佳,平補平瀉。留針30 min,每日1次,連續(xù)針刺5 d,休息2 d,共針刺20次。②麥粒灸取穴:胃俞、脾俞、關元、足三里。操作:將艾絨做成麥粒(直徑約0.5 cm,高約0.5 cm)大小的艾炷,將跌打萬花油(廣州敬修堂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44020998)涂到上述穴位上,點燃艾炷。待患者感到灼痛時用鑷子將艾炷取下,每穴5壯,每日1次,連續(xù)灸5 d,休息2 d,共治療20次。
3.1 癥狀評分 根據(jù)《功能性消化不良中醫(yī)診療規(guī)范(草案)》[3]采用半定量法,將上胃脘脹痛、早飽、噯氣、惡心嘔吐、納差、餐后飽脹、反酸7個主要癥狀分為無、輕、中、重4級分別計分。其中無(無癥狀)計0分,輕(癥狀輕微,可以忍受)計1分,中(癥狀較重,已影響工作、生活,尚能忍受)計2分,重(癥狀嚴重,影響工作、生活,不能忍受)計3分。根據(jù)治療前后的主要癥狀積分計算療效指數(shù),療效指數(shù)= (治療前癥狀積分-治療后癥狀積分)/治療前癥狀積分×100%。
3.2 療效評定標準 痊愈:主要癥狀基本消失,療效指數(shù)≥90%,異常指標恢復正常;顯效:主要癥狀明顯減輕,60%≤療效指數(shù)<90%;有效:主要癥狀減輕,30%≤療效指數(shù)<60%;無效:主要癥狀無改善,療效指數(shù)<30%[3]。
3.4 結果
(1)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癥狀積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組內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癥狀積分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3)各癥狀積分差值比較 胃脘疼痛、噯氣及納差的癥狀積分差值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余各癥狀積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治療前后各癥狀積分差值比較(分,±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FD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組胃腸功能紊亂疾病。胃腸運動是一種極為復雜、高度協(xié)調的神經(jīng)肌肉運動。正常情況下,胃腸道保持運輸、消化及吸收等功能,當胃腸動力出現(xiàn)障礙時,就會引起胃腸運動功能失調,出現(xiàn)早飽、腹痛、腹脹、噯氣、反酸、惡心、嘔吐、消化不良等癥狀。中醫(yī)根據(jù)其臨床癥狀將本病歸屬于“胃疼”“痞滿”“嘔吐”“呃逆”等范疇。論其病因病機,多因外感邪氣、飲食不當、內傷七情、勞逸失當?shù)榷嘁蛩毓餐饔?,導致脾胃失和,胃失和降,脾胃升降失司;病機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病位在脾、胃、肝。中醫(yī)古籍對其病因病機也多有闡述。《素問·痹論篇》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三因方》中指出“飲食勞逸,觸忤非類,使臟氣不平,痞隔于中”?!毒霸廊珪分姓撌觥芭瓪獗﹤螝馕雌蕉Α薄,F(xiàn)代研究表明FD的基本病機為脾胃氣滯,并貫穿疾病的始終[4]。另有研究顯示,臨床中FD患者中醫(yī)辨證屬脾虛氣滯者居多,且其他證型患者中也多兼有此類癥狀,治療以補益脾胃貫穿始終,此外還應重視理氣化瘀的作用[5]。張聲生等[6]對565例FD患者進行中醫(yī)辨證,發(fā)現(xiàn)脾虛氣滯證、脾胃虛弱或虛寒證、脾胃濕熱證、寒熱錯雜證涵蓋了95.2%的FD患者。有研究發(fā)現(xiàn),在胃緊張時針刺足三里可引起胃弛緩,在胃弛緩時針刺足三里可引起胃收縮;當胃功能低下時可刺激其胃酸分泌上升,胃功能亢進時可使胃酸分泌減少,針刺足三里具有雙向調節(jié)作用[7-8]。楊金梅等[9]取上脘和下脘、肝俞和胃俞水平線間區(qū)域,用熱敏灸方法治療FD療效顯著。史艷等[10]取中脘穴、足三里、內關、三陰交,采用趙氏雷火神灸配合針刺治療脾胃氣虛性FD,較普通艾灸治療有效率高。蘭蕾等[11]針刺足陽明經(jīng)特定穴治療FD,臨床療效較好,且治療1個月后隨訪,癥狀指數(shù)和消化不良癥狀積分顯著降低,生活質量指數(shù)和生活質量評分顯著升高。針刺治療FD是通過激發(fā)相關經(jīng)絡的經(jīng)氣起到調節(jié)臟腑氣血、達到機體陰陽平衡的目的。麥粒灸通過作用于穴位而刺激經(jīng)穴的能量物質,激發(fā)了經(jīng)氣,調動了經(jīng)脈的功能,使之更好地發(fā)揮行氣血、和陰陽的整體作用。關于針刺治療FD的作用機制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從針刺對胃動力的影響,對一氧化氮合酶與腸道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作用和針刺對心理應激的作用等方面進行[12]。胃腸動力可以從胃電圖、血漿胃動素和胃排空時間等指標進行觀察,通過針刺穴位來觀察其變化[13-14]。
綜上所述,針刺配合麥粒灸治療FD具有顯著療效,且無副作用,值得臨床推廣。但本研究中沒有進行辨證分型論治,存在一定局限性。目前治療FD時,對于針刺穴位的選擇、治療工具的選取、操作手法和療程上均無統(tǒng)一定論[15],還需進一步研究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