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丁路
《世紀》編輯部:
這次碰巧住到思南路113號莫泰酒店,散步到《世紀》編輯部所在地,看到墻上的銘牌,原來這里是著名雜志《世紀》的孵化室! 我不知不覺走了進去。門衛(wèi)師傅問我有什么事?我說:“去雜志社,請問在哪里?”他看這對年老夫婦不像盜賊,就說,往右拐后面那個房子。黃色而別致的小樓房有點西洋風味。樓下又遇見一位很像編輯的男士,他熱心告訴我樓上第二個房間就是。我沒帶任何介紹信,冒昧地敲門了。我第一感覺,這里的人有教養(yǎng),善意待人,沒有戒心。妻子說,早知道這樣,路過大阪機場小賣店買點什么帶來多好。
我住的旅店下邊有個報亭,大概是顧客太少,上鎖了。全世界書店都不景氣,大量倒閉,或兼賣雜貨維持著。網(wǎng)上有大量不花錢的視頻、小品,花花綠綠。誰花錢買書看呢? 福州路街邊小攤大削價賣莫言小說。店內(nèi)的書堆成山、論斤賣。在日本,寫“短歌”的詩人是窮人(低端人口),他們自己組織起來,自己掏腰包出詩集,自己買了贈送親友,互相欣賞,這也是一種活法,就像我們這里跳街舞打麻將一樣。不過我覺得,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金礦,金子總會發(fā)光的,與市價無關。礦山是要有人勘探保護的。14億人的大國,你們的工作是令人敬佩的。
回到日本后,我讀完了貴社贈送的2本《世紀》中的1本(2017年第5期)。是用每天上下班電車的15分鐘,每天3頁的速度,從頭讀到尾的。我是搞電氣設計的,歷史懂得就更少。
頭一次讀《世紀》,大致知道了1月5日那天冒昧闖進的那個沒牌子的不起眼的小屋是干什么的了,原來那里擠著幾個編輯,編出的是一種重量級水平的刊物。鄰室的乒乓球臺是你們唯一可以活動身體的地方。大概午飯就是電腦旁的盒飯吧。怪可憐的(其實我也是這么過了大半輩子的)。如果我還有機會去上海,想帶把巧克力,讓你們嘗嘗他鄉(xiāng)的味道,讓你們的眼睛歇息一分鐘。
雜志挺精美的。紙是上等的,厚實、堅挺。文字清晰、大小正好。當今的市面,雜志不賣廣告的很少見,而《世紀》廣告極少,僅封底有廣告也是大方干凈?!妒兰o》里面沒有一篇品格不高的文章。沒有市儈的街頭塵土,沒有墻頭草式的投機軟骨。
李景瑞的“內(nèi)疚”,使我第一次知道世上還有人這樣誠懇地坦白當年荒謬的人,我敬佩這位退休的出版社長!也敬佩編輯敢于刊登“反右運動”的反省文章。
《赫魯曉夫時代的墾荒地》有一點知青、田園的味道,使我想起50年前東北插隊的山野。
《兩封有特殊意義的張元濟書札》兩文,為我解開了一個謎團(2011年我以丁力為筆名在上海三聯(lián)書店出了本知青小說《黑龍江邊的狍子》,網(wǎng)上查到被張元濟圖書館收藏),當時想張元濟不像是地名,但這個歷史人物是誰呢?
先語無倫次地寫到這里,等3月份讀完2017年的第6期,再寫感想。因為快春節(jié)了。先祝大家愉快幸福!
來自遠方的電子信 丁路
2018年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