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長明 王翠翠 鄭茜玲 馬璐 楊川 張轉 劉濤
突發(fā)性聾(sudden deafness,SD)是指突然發(fā)生的、原因不明的聽力損失,至少在鄰近的兩個頻率聽力損失≥20 dB HL,一般3 d內聽力下降到最低點,呈感音神經(jīng)性聾[1]。近幾年的文獻報道SD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且發(fā)病年齡日趨年輕,但SD的病因尚不明確,目前已被認可的發(fā)病機理主要有內耳血管病變、病毒感染、膜迷路積水以及毛細胞損傷等[1,2]。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SD患者的詳細病史及部分血液學資料,探討突聾發(fā)病的相關危險因素,現(xiàn)報道如下。
SD組:選取我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符合2015年突發(fā)性聾診斷標準[1]且發(fā)病在2周以內,未經(jīng)相關醫(yī)療處置,并接受住院治療的SD患者176例,其中男89例(95耳),女87例(92耳);年齡16~76歲,中位年齡[43.3,47.4]歲;SD側別左耳76例,右耳89例,雙耳11例。對照組:選擇我院體檢且聽力正常者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齡15~73歲,中位年齡[43.2,50.4]歲。兩組間在性別、年齡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采集SD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及發(fā)病前2周內的臨床特點,包括年齡、性別、上感病史、患耳側別、發(fā)病季節(jié)、伴隨癥狀(耳鳴、眩暈等)、高血壓病、精神心理障礙、腦供血不足、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睡眠時間、肝病、高脂血癥、糖尿病、手機及MP3等電子產(chǎn)品輻射、噪音接觸、煙酒嗜好、高鹽飲食及其他(甲亢、手術及輸血史、貧血)、血液學指標等。同期健康體檢者為對照組,收集資料同突聾組。
美國GSI-61診斷型純音聽力計進行純音測聽檢查;GSI-33聲導抗儀行聲導抗測試;以上測試均由專人檢查和操作。
聽力損失分級采用WHO 1997年分級標準[3];SD分型按2015年診斷標準[1]分為低頻下降型、高頻下降型、平坦下降型和全聾型,不符合上述分型的情況記為“不典型”。
應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處理分析數(shù)據(jù)。分析方法如下:將相關危險因素定義為自變量XL(L=1,2,……,24)并且賦值,見表1。參照類為對照組(y=0),一類為SD組(y=1),采用Binary 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探討突聾發(fā)病是否與上述相關危險因素有關,并得出結果。
表1 SD及其嚴重程度的相關危險因素的定義及取值
本研究176例(187耳)SD患者,男女性別比為1.02∶1;以單耳發(fā)病多見,占93.75%(165/176);SD發(fā)病率按季節(jié)統(tǒng)計由高到低依次為冬季(31.82%,56/176)、春季(27.84%,49/176)、夏季(20.45%,36/176)、秋季(19.89%,35/176);患者發(fā)病年齡集中在19~44歲,占48.30%(85/176);除聽力下降外,95.45%的患者伴有耳鳴、眩暈等其它耳部癥狀。本組SD患者以平坦下降型最多見(38.50%,72/187),其次為全聾型(27.27%,51/187),并有6.95%(13/187)的患者難以采用標準分型,見表2,表3。
表2 突聾患者一般情況(176例)
表3 突聾患耳特點(187耳)
將表1中突聾的相關危險因素代入Binary Logistic回歸模型,結果顯示,高血壓病、腦血供不足、糖尿病前期、睡眠不足、手機等電磁輻射、糖尿病、精神心理障礙、高脂血癥、血粘度增高及上感病史的優(yōu)勢比值>1,表明SD的發(fā)病與上述危險因素是有明顯關聯(lián)的,其關聯(lián)強度由小到大依次為糖尿病前期、高血壓病、高脂血癥、睡眠時間過短、手機等電磁輻射、精神心理障礙、血粘度增高、糖尿病、上感病史、腦供血不足(見表4)。
目前,病因尚不明確,但多數(shù)學者認為,SD是血脂異常、病毒感染、血栓形成、心腦血管意外、主動脈瘤等[4~6]共同作用而引起的。本文整理分析了176例SD患者的臨床資料特征(性別、年齡)及發(fā)病前2周內的相關情況,提示SD以單耳(93.75%)發(fā)病多見;無性別差異,男女發(fā)病比例為1.02:1。依據(jù)2007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對于年齡段劃分的標準,44歲以下的人為年輕人,45~59歲為中年人,本研究突聾患者中位年齡為44歲,以19~44歲的中青年為SD高發(fā)人群,占85.23%(150/176),與王媛等[7]的研究結果一致。
表4 兩組Binary 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本研究采用Binary 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得出SD的發(fā)病可能與高血壓病、腦血供不足、糖尿病前期、睡眠不足、手機等電磁輻射、糖尿病、精神心理障礙、高脂血癥、血粘度增高及上感病史有一定的關系,其OR值均>1。Mannini等[8]、駱云珍等[9]、Aimoni等[10]的研究結果與本研究一致,均認為SD發(fā)病的危險因素主要有高血壓病、血粘度增高、糖尿病、腦血供不足。很多研究已表明: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易引起血管病變,造成內耳微循環(huán)障礙,引起SD[11~13]。本文176例SD患者中血粘度增高的有57例(約占32.39%)。正常對照組的纖維蛋白原、全血粘度低切及高切明顯低于SD組。血粘度升高致SD的OR值為4.230,該結果與辛潔[14]、郭保珂等[15]、魯媛媛等[16]的結果相一致。此外,高脂血癥、高血糖易導致血液粘度增高,造成內耳微循環(huán)障礙,引起SD。有關血液系統(tǒng)疾病與SD發(fā)病的關系國內外學者先后報道了缺鐵性貧血、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大紅細胞癥引發(fā)突聾[17,18]。近年有關亞甲基四氫葉酸還原酶基因MTHFRC-677T多態(tài)性和鐵自穩(wěn)相關基因FPNI-8純合突變與SD發(fā)病關系的研究,進一步說明了血液系統(tǒng)疾病致內耳供血、氧障礙引起SD的病機[19]。然而,本研究亦尚未發(fā)現(xiàn)SD與貧血的關系。
隨著生物-醫(yī)學模式轉變?yōu)樯?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精神心理障礙與SD的關系已經(jīng)并將持續(xù)備受關注。精神心理障礙通過自主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異常反應,或引起NA、5-HT等神經(jīng)遞質釋放,導致內耳微循環(huán)障礙,引起聽力下降[20,21],此外,精神心理障也可能間接誘發(fā)突聾。本研究結果亦提示精神心理障礙因素可增加SD的發(fā)病。關于睡眠異常與SD的關系,Sheu等[20]報道OSAHS患者中SD發(fā)病率較正常人中高。臺灣學者[21]從基因組學方面證實了睡眠紊亂和生物鐘失調與SD發(fā)病的關系。本研究結果提示睡眠時間不足(<7小時)系SD的危險因素,但未能證實OSAHS是SD的危險因素,分析原因可能與區(qū)域因素、飲食結構及樣本量有關。
感染因素是SD發(fā)生的主要病因學說之一,很多病毒感染與SD有關[22]。近來文獻報道,細菌、立克次體也可以引發(fā)SD[23,24]。本研究176例SD患者在發(fā)病之前兩周內有明確感冒病史者58例,約占32.95%,其OR值為6.274。
至于高鹽飲食與SD的相關性尚無明確報道,有研究表明高鹽飲食可增加高血壓、心腦血管事件風險,間接影響內耳微循環(huán),致SD;以及過量攝入食鹽,引起內、外淋巴滲透壓變化,膜迷路腫脹,致使聽力損失。但本研究未能證實高鹽飲食是SD的危險因素,分析原因可能與區(qū)域因素、飲食結構及樣本量有關。
電子產(chǎn)品(如用手機、隨身聽、游戲機、電視、冰箱、微波爐等)通過噪聲途徑對內耳毛細胞產(chǎn)生影響,長此以往造成不可恢復的聽力損害[25]。另一方面,電子產(chǎn)品所產(chǎn)生的電磁輻射亦可對內耳功能產(chǎn)生影響,并且其可能通過影響Th1/Th2細胞因子間的平衡參與SD的發(fā)生、發(fā)展[26]。本次研究中,176例SD患者中有30(約占17.05%)例患者長期受到電子輻射(如用手機煲電話粥、長時間機電作業(yè)、電腦辦公等),其OR值為2.715。但本研究尚未證實噪音是SD的危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