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青龍
【摘 要】本篇文章首先對傳統(tǒng)經濟深度轉型的內容和目標進行闡述,從生產力標準與公有制為主體的矛盾、價值創(chuàng)造與價值分配的矛盾、資本主義制度與社會主義制度的矛盾三個方面入手,對傳統(tǒng)經濟深度轉型中存在的矛盾進行解析,并以此為依據,提出傳統(tǒng)經濟轉型的路徑。希望通過本文的闡述,可以給相關領域提供些許的參考。
【關鍵詞】經濟轉型;轉軌經濟學;轉型經濟學
一、引言
隨著數字經濟時代的來臨,這給我國社會經濟發(fā)展提供了條件。數字經濟可以落實“彎道超車”目標的主要因素在于其包含了我國群眾諸多消費紅利,同時還將原始經濟形式進行了轉變。從微觀角度來說,數字經濟中,不但涉及了規(guī)模經濟相關內容,同時還包含了范疇經濟內容,其將原始的企業(yè)運營形式進行了創(chuàng)新和優(yōu)化。從中觀角度來說,數字經濟利用相關體系實現了市場框架的修整,讓買賣雙方都可以在完全競爭背景下實現交涉。從宏觀角度來說,數字經濟利用大數據手段,實現了經濟規(guī)劃資源的合理分配,給政府部門和市場融合提供了條件。下面,本文將進一步對傳統(tǒng)經濟深度轉型的經濟學邏輯進行闡述和分析。
二、傳統(tǒng)經濟深度轉型的內容和目標
1.傳統(tǒng)經濟深度轉型的內容
由于理論內涵存在差異,導致經濟學轉型內容也會大不相同。把西方理念當作基本的“華盛頓共識”,其作為西方轉型經濟學,涉及的內容有三點:一是價值自由化;二是私有化;三是經濟平穩(wěn)化。該經濟學理論中,中心內容在于將原始的社會經濟體系進行轉變,換句話說,將社會主義經濟體系朝著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方向改變,以前蘇聯等國家為例,其經濟轉型的核心標準在于資本主義化。而我國,在進行轉型經濟學創(chuàng)建過程中,不管是探究方式,還是探究工具,都存在相似性,然而從根本角度來說,并非朝著資本主義體系的趨勢改變,而是朝著社會主義初級時期的基本經濟體系方向改變。這也是我國構建轉型經濟學的基本原則和標準。
2.傳統(tǒng)經濟深度轉型的目標
(1)效率目標。結合“三化”理論,其主要是從多個方向入手,將效率問題進行處理,進而全面推行“三化”原則,實現改革開放,進而達到提升效率的效果。
(2)和諧目標。在進行經濟學轉型過程中,將會產生一定的轉型成本,其中,主要成本在于社會缺少和諧性。在進行經濟轉型時,涉及的成本主要有三種:一是市場化成本。其主要是結合效益關系進行修正。在進行轉型過程中,有兩種體系共同出現,由于市場體系不規(guī)范,法律體系不合理,進而使得其他環(huán)節(jié)將會面臨較為嚴峻的腐敗現象。二是現代化成本,其主要突顯的問題就是框架修整,讓原始部門由衰落朝著振興的方向發(fā)展,進而拉大各個部門之間的效益差異,影響社會整體平穩(wěn)性。三是全球化成本。我國市場國際化使得各個領域競爭逐漸加劇,與之對應的成本投放增多,進而給民族產業(yè)帶來了一定影響。
(3)經濟安全。在進行轉型國家的經濟轉型過程中,將不會面臨較大的風險。結合當前我國發(fā)展情況來說,由于市場化自身具備一定的系統(tǒng)性,各個子系統(tǒng)不能一同落實,就好比金融市場和各個風險市場運營存在不協(xié)調性,進而引發(fā)系統(tǒng)風險出現,給國家經濟帶來一定影響。從全球化角度而言,國際風險的出現,例如國際通貨膨脹,給其他國家金融框架帶來影響,同時引發(fā)一個國家的混亂。
三、傳統(tǒng)經濟深度轉型中存在的矛盾
1.生產力標準與公有制為主體的矛盾
生產力標準作為結合實踐標準落實之后,將馬克思主義進行復原的一項基本理論。而與之對應的,我國相關部門又給出了一些基本原則,其中把公有制當作核心內容,需要秉持堅持社會主義道路這一原則。然而,可以迎合生產力標準的,不一定就可以確保把公有制當作核心,例如,東南沿海等領域,就以非公有制經濟理論進行發(fā)展;而秉持公有制原則的領域,并非可以實現生產力的全面發(fā)展,例如把公有制當作主體的西部領域。結合當前我國對轉型經濟學的探究,首要處理的問題就是二元標準之間的矛盾問題。
2.價值創(chuàng)造與價值分配的矛盾
經過長時間的探究和調查,根據生產因素加以科學分配的原則,最終得到了相關部門的明確。但是與之對應的相關理論問題,也就是決定價值因素和價值創(chuàng)造等現象沒有得到全面處理。從原始角度來說,價值創(chuàng)造和價值分配之間存在了分離特性,其中價值一般是在勞作中產生的,但是價值分配一般是結合生產因素中涉及的所有權來實現。所以,這就要求在進行生產因素分配的過程中,依舊把勞作價值當作基本。這一理論的出現,引發(fā)了價值創(chuàng)造和價值分配之間的矛盾。
3.資本主義制度與社會主義制度的矛盾
從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角度來說,工資一般作為勞動價值或者價值的轉變形式,而在政治經濟學主義理論中,工資通常是根據勞作分配情況進行展現的;站在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角度來說,下崗也被稱之為失業(yè),而站在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角度來說,失業(yè)也被叫做下崗。在這些矛盾里,哪些內容具備虛擬性,哪些內容具備真實性,哪些內容是似是而非的,哪些內容是似非而是的,當前我國相關領域還無給給出明確的答案,而答案的正確與否,不但與我們對社會主義的理解有著直接關系,同時還受到我們對資本主義了解的影響。
四、傳統(tǒng)經濟轉型的路徑
1.和諧與轉型的同一性
從和諧轉型角度來說,應該給予兩極分化現象高度注重,從貧富分化角度來說,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主要因素在于社會缺少公正性。收益差異將會直接體現出各個領域以及層級之間的關系,導致社會出現混亂現象,進而給轉型帶來約制。假設在改革過程中,引發(fā)貧富兩極分化現象,這就預示著改革失敗。針對部分沿海城市已經滿足小康標準,當一些群眾已經具備一定經濟基礎時候,需要適當的提出先富幫后富的需求。也就是讓部分群眾致富之后,輔助另一部分群眾致富,給予低收益群眾高度注重,加強社保建設,減少貧富之間的差距。
2.重視競爭,但更為重視合作
從市場經濟角度來說,競爭和合作之間存在的一定的關聯性。競爭作為提升效率的主要方式,自身需要投放一定成本。假設競爭成本相對較大,高于競爭所形成的效率,這種競爭將不具備劃算性。尤其是在市場秩序較為混亂的情況下,將會給惡性競爭現象出現提供條件,進而加大競爭成本投放。在這種環(huán)境下,應該構建完善減少競爭成本的相關體系,也就是合同。競爭和合作相互合作,減少競爭成本投放,進而實現競爭效力的提高。
3.建立要素所有者之間的合作關系。
不管是勞動收入,還是資本收入,主要是以非勞動收入的形式出現的收入都包含在要素收入范疇中。針對資本收入來說,其主要是在資本主義環(huán)境下剩余的加以,屬于剝削收入。在社會主義初級時期,人們一般是在提升社會經濟效益中來獲取個人效益。所以,資本收入、勞動收入等均包含在要素收入中,這給建立和諧社會提供了條件。對于要素應該由個人所有來落實,需要對勞作、資本等要素加以科學配置,進而實現各個要素之間的合作。
4.建立勞資合作關系
從《資本論》角度來說,通過對勞資之間存在的對抗性關系進行探究,明確了勞動者除了雙手之外,一無所有。而資本者可以利用資本來獲得異性價值。從社會主義初級角度來說,勞動者也可以作為資產,具備一定的股票,可以持有企業(yè)股權等。而資本者也可以具備勞作,利用管理和技術投放而實現勞作。尤其是當前環(huán)境下,依靠自身勞動而逐漸積累的資本,在某種程度上具備較強的勞動基礎。這就預示著,不管是資本者,還是勞動者,都可以獲取勞作收入。也就是資本者具備勞動力,而勞動者巨鱉資本,從而給勞資合作提供條件。當前,所有滿足相關法律要求的勞動收益,均可以得到國家的保護和支持。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通過對我國當前經濟轉型情況的探究,轉型經濟學不單單指轉型方向,同時還要對轉型成本加以探究,尋求以最少成本投放的轉型方式,此次實現其在和諧、統(tǒng)一的環(huán)境中轉型。
參考文獻:
[1]賈根良.演化發(fā)展經濟學與新結構經濟學——哪一種產業(yè)政策的理論范式更適合中國國情[J/OL].南方經濟:1-28[2017-12-28].
[2]王琳,張虎彪,張銳連.試論我國市場經濟轉型發(fā)展過程中的奧爾森式問題[J/OL].商業(yè)經濟研究,2017(18):184-186[2017-12-28].
[3]吳傳清,董旭.新發(fā)展理念與中國區(qū)域經濟學科創(chuàng)新發(fā)展研究[J/OL].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01):84-91[2017-12-28].
[4]姚耀軍.從“斯密型”增長到“熊彼特型”增長的過渡——新結構經濟學視角下觀浙江經濟轉型升級[J].浙江學刊,2014(05):172-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