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李秀靜 南寧三中歷史教師
在不少教師看來,制度只是一些條文陳規(guī),似乎干燥乏味,無可講。然而,講政治制度,最大的奧妙就在于把死的陳規(guī)講活。
制度史教學若想突破就政治講政治、就制度講制度的藩籬,需要教師放寬教學的視界,打通學科畛域,實現學科之間的融合交通。
課中呈現出的跨學科視野,精深的專業(yè)知識,正是李杰老師廣泛閱讀,博取眾學科之長凝練而成的智慧結晶。一年多以來,李杰老師系統(tǒng)閱讀了大量歷史地理學、地圖學論著。他敏銳地發(fā)現,空間是影響政治的關鍵因素。地理空間是恢宏民族歷史劇的舞臺,無論憑借政治建立的社會還是通過政治贏得的權益,均牢固地根植于大地上。
從這個層面上說,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是政治與空間的結合體??臻g在課堂的缺失使我們無法完整、準確地理解歷史。由此,李杰老師試圖突破以往的教學瓶頸,從空間角度探討中國古代地方政治。
但空間與政治的關系如何直觀地呈現?李杰老師重新審視地圖的作用:地圖所反映的不僅僅是地理地形,它們同時也是反映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信仰的一個直觀窗口。為此,李杰老師精選了11幅歷代行政區(qū)劃圖、地形圖,與文字史料互相觀照,共同闡述空間與政治的關系。
課后,李杰老師自陳其備課閱讀經歷
制度史教學中,學生不明白制度怎么來的,老師則普遍認為制度內容的解讀枯燥乏味,不易親近學生。究其因,在于“人”的缺席。制度由人設計,制度為人制定,制度因人興衰。
教學中,李杰老師出示了“秦始皇三十六年,有墜星下東郡,平地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 這一則見于《史記》記載的史料,引導學生分析秦東郡人希望“始皇帝死而地分”的文化心理。這一歷史細節(jié)的補充引發(fā)了學生的疑惑和探究欲望。
學生通過這一微小的細節(jié)認識到,東郡人敵視秦朝的鐵腕統(tǒng)治,心里仍有裂土分封的故國之思。接著講述在以六國后裔為首的秦末大起義中,項羽分封十八諸侯王,顯示了列國格局的傳統(tǒng)影響。一步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劉邦實行郡國并行的深層次原因。
學生走進東郡人和劉邦的內心世界,去了解和理解他們的思想和情感,對他們的抉擇產生一種同情之理解,也從中認識到了郡國并行制的政治智慧,認識到了制度的設計要關注不同文化人群,尊重區(qū)域文化差異。
中央與地方力量的角逐和權力的博弈是動態(tài)變化的過程,而單幅地圖往往只能表現特定時空的歷史信息,因此利用地圖解釋歷史時,李杰老師注重對地圖進行綜合解讀,引導學生探尋地圖對比中蘊含的歷史變遷信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政治制度變遷的過程。
李杰老師博取眾長,以極大的勇氣與魄力,突破政治史教學的現實困境,以空間視野考察歷代地方政治,著眼微觀視角、地圖視角,重構政治史敘事。在李杰老師以跨學科視野重構的政治史教學課堂中,我們看到了政治史的多樣性,政治史內容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說教,而是生動的、立體的敘事。他的教學執(zhí)著于歷史學科又超越歷史學科,以更厚實的專業(yè)底氣,更寬廣的教學視界進入到關聯著靈魂的教育境界。他的嘗試,正在改變中學歷史教學。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