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承毓
《論語》是儒家學(xué)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與《大學(xué)》《中庸》《孟子》并稱“四書”,再加上《詩經(jīng)》《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總稱“四書五經(jīng)”。儒家主張的“仁、義、禮、智、信”的觀點,在《論語》中都有具體體現(xiàn)?!墩撜Z》也是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典范。
“禮”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內(nèi)容之一。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其源頭主要是《論語》。閱讀《論語》,參考閱讀楊伯峻《論語譯注》,發(fā)現(xiàn)“禮”基本上貫穿了整部《論語》,孔子對“禮”文化的論述,十分豐富而精辟。
一、《論語》中的“禮”,既指社會典章制度的,也指人們的道德規(guī)范
1.《論語》中強調(diào)的“禮”,主要指“周禮”,是治國的禮節(jié)、禮法,禮樂,儀式。《八佾》篇中說:
子曰:“周監(jiān)(“鑒”)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孔子說:“周朝的禮儀制度借鑒于夏、商二代,是多么豐富多彩啊。我遵從周朝的制度?!?/p>
可見,遵從周禮,這是孔子的基本態(tài)度,當(dāng)然,這不是絕對的。
遵循“禮”,是治國的重要方法?!墩撜Z·先進》篇中“四子侍坐”章:
子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p>
這是孔子聽完學(xué)生講述各自的志向以后,回答了曾皙“為什么笑子路”疑問時講的一句話,表明了孔子的政治主張:治理國家要講禮讓,可他(子路)的話卻一點不謙讓,所以笑他。而春秋戰(zhàn)國文化史上的一樁公案,就是“四子侍坐”篇中孔子聽完曾皙講完志向后“喟然與點”,因為,孔子認為,前三個人(子路、冉有、公西華)的治國方法,都沒有談到根本上,而曾點用形象的方法描繪了禮樂之治下的景象,體現(xiàn)了“仁”和“禮”的治國原則,這就談到了根本點上。
《為政》篇中也說: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一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p>
孔子說:“用法制禁令去引導(dǎo)百姓,使用刑法來約束他們,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懲,卻失去了廉恥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dǎo)百姓,使用禮制去統(tǒng)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也就守規(guī)矩了。”
這里,孔子舉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治國方針。一是以“法令”“刑法”來治理國家,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恥的道理;二是以“道德”“禮制”來治理國家,既能使百姓守規(guī)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恥之心。這就進一步強調(diào)了“以禮治國”的重要意義。
2.《論語》中強調(diào)的“禮”,是指人們必須遵循的道德規(guī)范,是教化人們的重要途徑。《堯日》篇中說:
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信,無以知人也?!?/p>
孔子說:“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禮儀,就不能立身處世;不善于分辨別人的話語,就不能真正了解他?!?/p>
孔子在這里闡述了“禮”對君子立身處世的重要性。因此,特別強調(diào)人們在為人處世中要牢記“禮”。
因而,孔子在《顏淵》篇中強調(diào):“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币馑际恰安缓嫌诙Y的不要看,不合于禮的不要聽,不合于禮的不要說,不合于禮的不要做”。在《八佾》篇中要求“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意思是“君主應(yīng)該按照禮的要求去使喚臣子,臣子應(yīng)該以忠來事奉君主”。
二、《論語》中的“禮”的要害,在于明確人與人之間尊卑等級關(guān)系,提倡互相尊重
1.講“禮”,首先要理順人際關(guān)系,不能越位。
《顏淵》篇:
齊景公問政于孔子??鬃訉υ唬骸熬⒊汲?、父父、子子?!惫眨骸吧圃眨⌒湃缇痪?,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齊景公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鬃诱f:“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樣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樣子,做父親的要像父親的樣子,做兒子的要像兒子的樣子?!饼R景公說:“講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雖然有糧食,我能吃得上嗎?”
聯(lián)系春秋時期歷史,孔子的觀點是有針對性的,因為當(dāng)時的等級名分受到破壞,弒君父之事屢有發(fā)生,孔子認為這是國家動亂的主要原因,所以他告訴齊景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恢復(fù)這樣的等級秩序,國家就可以得到治理。
2.尊卑等級關(guān)系是落實在具體的日常行為中的。
一是維護“周禮”規(guī)定的“禮制”?!栋速菲?/p>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孔子談到季氏,說:“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樂舞蹈,這樣的事他都忍心去做,還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來呢?”據(jù)《周禮》規(guī)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諸侯為六佾,卿大夫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季孫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壞周禮的事件。對此,孔子表現(xiàn)出極大的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
高中學(xué)習(xí)的《季氏將伐顓臾》,孔子對冉有的嚴厲批評,對季氏伐顓臾的竭力反對,就是因為冉有“陪臣執(zhí)國政”,違背了“為臣”的“禮制”;季氏采用武力違背了“禮治”原則。
二是要在日常行為中恪守秩序,包括容色言行、衣食住行,都要符合“禮”的要求。
《鄉(xiāng)黨》篇:“席不正,不坐”;“食不語,寢不言”;“鄉(xiāng)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意思是:席子放得不端正,不坐;吃飯的時候不說話,睡覺的時候也不說話;行鄉(xiāng)飲酒的禮儀結(jié)束后,一定要等老年人先出去,然后自己才出去。孔子認為,“禮”是至高無上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那么,一投足、一舉手都必須依照禮的原則??鬃硬粌H倡導(dǎo)這些“禮節(jié)”,也自覺實踐,時時處處以正人君子的標準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盡量符合禮的規(guī)定,上面就是記載的孔子舉止言談的某些規(guī)矩或者習(xí)慣。
三是對人的稱呼要符合“禮”的規(guī)定。
《季氏》篇指出:“邦君之妻,君稱之日夫人,夫人自稱曰小童;邦人稱之日君夫人,稱諸異邦日寡小君;異邦人稱之亦日君夫人?!币簿褪钦f:國君的妻子,國君稱她為夫人,夫人自稱為小童,國人稱她為君夫人;對他國人則稱她為寡小君,他國人也稱她為君夫人。這套稱號是周禮的內(nèi)容之一。這是為了維護等級名分制度,以達到“名正言順”的目的。
開始讀《四子侍坐》章,有點搞不清“人稱”稱謂(這也是閱讀古典詩文隨時可能遇到的問題),仔細辨析發(fā)現(xiàn):在敘述過程中稱“字”;在學(xué)生自稱和孔子說話點名時,都是呼“名”。這是為什么?《禮記·檀弓上》說:“幼名、冠字?!薄妒琛吩疲骸笆忌露技用?,故云幼名。年二十有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fù)呼其名,故冠而加字?!薄秲x禮·士冠禮》:“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稱名,他人則稱字也?!睌⑹聲r稱“字”,對其表示尊敬;老師稱學(xué)生、學(xué)生在老師面前稱自己,都稱“名”,表明長幼之序。整部《論語》都遵守這一稱謂之禮。
三、《論語》中“禮”的核心基礎(chǔ)是“仁”
“仁”是儒家學(xué)說中最核心的思想,其內(nèi)涵十分廣泛;“禮”與“仁”可以說是一種形式與內(nèi)容的關(guān)系,它們構(gòu)成了中國文化的主流?!额仠Y》篇: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fù)禮為仁。一日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顏淵問怎樣做才是仁??鬃诱f:“克制自己,一切都照著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歸于仁了。實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難道還在于別人嗎?”
“克己復(fù)禮為仁”,這是孔子關(guān)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釋。在這里,孔子以禮來規(guī)定仁,依禮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禮以仁為基礎(chǔ),以仁來維護。仁是內(nèi)在的,禮是外在的,二者緊密結(jié)合。這里實際上包括兩個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克己,二是復(fù)禮。克己復(fù)禮就是通過人們的道德修養(yǎng)自覺地遵守禮的規(guī)定。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內(nèi)容,貫穿于《論語》一書的始終。
《八佾》篇: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意思是:“一個人沒有仁德,他怎么能實行禮呢?一個人沒有仁德,他怎么能運用樂呢?”禮與樂都是外在的表現(xiàn),而仁則是人們內(nèi)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樂必須反映人們的仁德。這里,孔子就把禮、樂與仁緊緊聯(lián)系起來,認為沒有仁德的人,根本談不上什么禮、樂的問題。
四、《論語》中的“禮”,突出以人為本,并不掩沒“人性”
1.講“禮節(jié)”并不強求形式。
《八佾》篇:
林放問禮之本。子日:“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p>
林放問什么是禮的根本??鬃踊卮鹫f:“你問的問題意義重大,就禮節(jié)儀式的一般情況而言,與其奢侈,不如節(jié)儉;就喪事而言,與其儀式上治辦周備,不如內(nèi)心真正哀傷?!笨鬃拥囊馑季褪牵Y節(jié)儀式只是表達禮的一種形式,但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內(nèi)心。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儀式上,更重要的是要從內(nèi)心和感情上體悟禮的根本,符合禮的要求。
2.將“以禮而行”看做真正的孝。
孔子極其重視孝,要求人們對自己的父母盡孝道,無論他們在世或去世,都應(yīng)如此。如《為政》篇: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狈t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狈t曰:“何謂也?!弊釉唬骸吧?,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p>
孟懿子問什么是孝,孔子說:“孝就是不要違背禮?!焙髞矸t給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孟孫問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說不要違背禮?!狈t說:“不要違背禮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說:“父母活著的時候,要按禮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后,要按禮埋葬他們、祭祀他們。”可見,孝不是空泛的、隨意的,必須受禮的規(guī)定,依禮而行就是孝。
3.強調(diào)敬老尊賢、長幼有序。
一方面,孔子強烈批評一些年輕人不尊重前輩和先賢的現(xiàn)象。如《憲問》篇:
闕黨童子將命。或問之曰:“益者與?”子曰:“吾其居于位也,見其與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p>
闕里的一個童子,來向孔子傳話。有人問孔子:“這是個求上進的孩子嗎?”孔子說:“我看見他坐在成年人的位子上,又見他和長輩并肩而行,他不是要求上進的人,只是個急于求成的人。”
另一方面,孔子又是敬老尊賢的實踐者?!缎l(wèi)靈公》篇:
“師冕見,及階,子曰:“階也?!奔跋釉唬骸跋?。”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睅熋岢?,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與?”子曰:“然,固相師之道也?!?/p>
樂師冕來見孔子,走到臺階沿,孔子說:“這兒是臺階。”走到坐席旁,孔子說:“這是坐席?!钡却蠹叶甲聛?,孔子告訴他:“某某在這里,某某在這里?!睅熋嶙吡艘院?,子張就問孔子:“這就是與樂師談話的道嗎?”孔子說:“這就是幫助樂師的道?!笨鬃訉埣踩俗鹬赜卸Y,體貼有加,體現(xiàn)了孔子至誠的道德修養(yǎng)和“禮儀”修養(yǎng)。
4.“禮儀”不掩“人性”。
孔子強調(diào)“君臣父子師生老幼”之間的等級關(guān)系和禮儀規(guī)范,但以“人”為本,以“仁”為懷,靈活對待,不掩“人性”?!端淖邮套氛?,孔子問四個學(xué)生志向,因為是課余時間,是隨意的師生交流,因而放下老師的架子,鼓勵學(xué)生放開言志。《禮記·曲禮》有云:“侍坐弗使,不執(zhí)琴瑟?!辈粌H讓學(xué)生陪坐著,而且允許精于鼓瑟的曾皙鼓瑟,贊同曾皙“重禮樂教化,志不在仕進”的志向。盡管不滿意其余三人的“志向”,卻不直接批評,仍然給予鼓勵。這一場真誠、平等、活潑、智慧的師生互動情景永遠感動著世人。
《先進篇》記載: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p>
子路問道:“聽到一件合于義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嗎?”孔子說:“父親和兄長還活著,怎么可以(不先請教他們)聽到了就去做呢?”冉有問道:“聽到一件合于義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嗎?”孔子說:“聽到了應(yīng)該立刻就去做?!惫魅A說:“仲由問‘聽到一件合于義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嗎?時,您回答‘還有父兄在,怎么可以聽到了立刻就去做?冉有問‘聽到一件合于義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嗎?時,您回答‘聽到了應(yīng)該立刻就去做。我感到迷惑,我大膽地請問這是什么緣故呢?”孔子說:“冉求畏縮不前,所以我鼓勵他進取;仲由好勇過人,所以提醒他退讓些。”孔子這位老師著實利害:熟悉自己的學(xué)生,也善于因材施教。
這是因材施教的典型,也是“禮”不掩“人性”的示范。
雖然,孔子強調(diào)的禮有其腐朽和消極的一面,如“三綱五常”“父亡守孝”等,早已被扔進歷史的垃圾堆。但孔子提倡和實踐禮儀的一些積極內(nèi)容,如禮賢下士,敬老尊賢、禮尚往來、禮貌待人等已經(jīng)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必須繼承和發(fā)揚,它對于我們加強自身修養(yǎng),養(yǎng)成良好禮儀習(xí)慣,建立和諧的人際關(guān)系,促進文化的發(fā)展,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南京師范大學(xué)秦州學(xué)院)